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 >

第39节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方用棍子,你用马鞭还击;最高明的一招是有些人建议的:向对方吐口水。
要是这些都不管用,你就一定要让对方流血。

    在任何讨论或谈话中,另一人比我们表现出更有知识、更热爱真理、更具健
全的判断力、对事物更有了解,或是他整体上所展示出的理智气质,使得我们黯
然失色。我们只要污辱他或攻击他,立刻可以把对方的优越和自己的浅薄一笔勾
销,并且反而比他优越。因为粗鲁胜过任何辩论,它把理智的光芒全部遮盖。如
果对方不喜欢我们的攻击模式,不予更加粗鲁的还手,我们便能保持“胜人一筹”,
仍然是胜利者。荣誉在我们这一方,真理、知识、理解、才智、机灵都得退避三
舍,让全能的傲慢大显威风。

    苏格拉底和克莱特斯

    苏格拉底在讨论会之后,时常被人动粗,他总是淡然忍受。例如有一次,有
一个人踢他一脚,他承受侮辱的忍耐程度,让他的一个朋友大吃一惊。苏格拉底
说:“一头驴子踢我,难道你认为我应该憎恨它吗?”在另一次,有人问他:
“那家伙不是在骂你、侮辱你吗?”他回答说:“非也,他的话不是针对我说的。”

    著名的哲学家克莱特斯(Crates),有一次被音乐家尼可德罗姆斯打了一记
耳光,脸上肿胀,又黑又紫,他就在额头贴上标记:“尼可德罗姆斯打伤的”,
使这位笛手大失面子,因为他竟敢对雅典家喻户晓的哲学大师动粗。在写给美莱
西普斯(Melesippus)的一封信中,戴奥基尼斯(Diogenes)告诉我们,他被雅
典一位醉酒的年轻人殴打了,但是他补充说是小事。塞尼加说:“聪明人挨打该
怎么办?有人打卡托(Dato)的嘴巴,他不生气,也不想报复侮辱,甚至不想还
手,只是简简单单地不予理他。”

    每个人的位置

    若不能远离人群,我们便不应该断然地弃绝任何人,因为每一个人在大千世
界中都有他应有的地位,不管他是如何邪恶、可鄙或可笑。我们必须把他当作不
可改变的事实加以接受——事实不会改变,因为那是一条永恒的基本原则的必然
结果。情况恶劣时,我们应该记住恶魔梅费斯托斐兹的话:世界上总有愚人和恶
徒(见歌德著《浮士德》卷1 )。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就违反了公正,不啻
跟我们弃绝之人做一番生死决斗。

    没有人能改变他自己的独特个性、道义性格、智慧能力,以及自己的脾气或
体形。如果我们处处吹毛求疵,别人都会万无一失,被迫跟我们成为死对头,因
为我们实际上是开出条件——别人若要生存就得换成另外一个人。这个条件是根
本做不到的——他的性格不容许。

    容忍异己

    如果我们要跟人们一起生活,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
生存,不管他的性格如何。我们应该努力从事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
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个性有所改变,或是直截了当地指责人家性格的
不是。这就是格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真实意义。可是这话虽然含有至理,
要做到却很困难。一个人如果能够永远避免跟若干人打交道,那么他是非常幸福
快乐的。

    在人生路途的进程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
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
和口角。

    容忍他人的艺术,可以用无生命的物体来练习我们的忍耐力而有所得。无生
命的物体,由于其某种机械的或一般物理上的必然性,对于我们的肆意行动,会
做出坚决的对抗——我们每天都需要具有这种形式的忍耐力。我们这样获得的容
忍力,在我们跟人们交往的时候经常能够应用。我们会从此习惯于他人的反对,
不管我们是在哪里遇到,我们都会认为这是出于别人性格的必然结果。他们的性
格蓄意要反对我们,是由于丝毫不变的必然律,跟无生命物体对我们做出抵抗的
情况一模一样。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
样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明智的想法就是:“我不要改变他们,
我要善用他们。”

    /* 74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三章处人之道(2 )

    排斥与共鸣

    两个人一开始交谈,对于彼此在思想和性情上的相同或相异,一下子就能感
觉出来,每一个细节都显露真相,其容易程度和快速往往使人们惊讶不已。两个
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起谈话,尽管话题无关紧要,或是跟双方都没有真正的利害
关系,一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或多或少地会让对方不快,在很多情形下,简直
导致极度厌恶;另一方面,性格相似的人立刻就会有一种共鸣的感觉。如果他们
很像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经过来往后可望意见完全和谐或一致。

    两个坏蛋或两个傻瓜

    一大群人为了实现某一实际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如果其中有两个坏蛋,这
两个人就好像身上戴着相同的徽章,一下子就认出对方,而且会立刻密谋诡计。
同样地,请你试想有那么一大群非常明智聪慧的人(根本是不可能的),其中只
有两个傻瓜。这两个人一定会被同情心所驱使而聚集在一起,而且暗地里很高兴,
各自认为在一大群人之中,至少发现一个聪明人。

    观察这两个人,尤其是如果他们在操守和智慧上都低人一等,他们如何初次
见面就认出对方,他们是如何热切想结为朋友,他们是如何亲热和高兴地跑去跟
对方打招呼,就好像他们是老朋友一样。这些情景真的是值得一看的——这种动
人的程度,甚至可能诱导我们接受佛教轮回的说法,假定他们在前生是认得的。

    一致的心情

    我们很难看到两个人的心境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心境的变化,跟我们的生活
状况、职业、环境、健康、个人一时的思绪等等,都有关系。这些不同会让两个
性情最为投合的人,产生不和。要能够随时做出必须的校正,除去这种扰乱力,
并且引入一致温度那样的要素,将是一项涉及高度教养的成就。

    一致心情对导致亲密友谊的相关程度,可以从一致心情对一大群人的影响上,
很容易地测定出来。例如,当许许多多人群集在一起,如果有某一客体性的有关
事物,不管是什么,譬如共同的危险或希望、某个好消息、某种奇观、一出戏曲、
一首音乐或任何类似的东西,那些能够以相似的方式对他们有所影响的事物,你
就会看到他们都会倾心于某一想法的相互表达、某种由衷地关心的流露。他们之
间有一种共有的愉快感受。那些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关事物,经由克服所有私自
的和个人的兴趣,产生心情上的一致。

    由于有关人士一时的心情不同所引起的不和睦,在各个社会都可见到,这类
不和睦还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对于过去各阶段我们所持有的态度、我们的记忆
都加以理想化,有时几乎是让它完全改观——这种改变是因为我们无法记得在过
去每时每刻都扰乱我们心情的所有的一时的影响力。就这一点来说,记忆力好像
照相机的透镜,把它视域内的所有东西都缩小,因而创制出比原来景色更为精致
的图像。

    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能相聚总是能获得几分这些好处,虽然记忆的理想化趋
势需要时间去完成,可是这一理想化的趋势是立刻开始进行的。一定要隔一些时
间才去探望新朋旧友,这是很明智的。再见到他们,你会发觉记忆已经开始理想
化了。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

    让我来解释这句话吧:

    你在他人之中能看见的,局限于你自己所拥有的。你的智慧的高下,严格地
决定了你对别人了解的程度。如果我们的智慧很低,他人的智慧即使是最高超的
那一类,对我们也不会产生丝毫影响。除了他个性之中最卑劣的一面——换言之,
除了只是他的人格和个性中存有缺点的那些部分,我们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其他的
什么。我们对他的整个评估只限于他的缺点,他的比较高超的才智对我们是不存
在的,正如色彩跟盲人的关系一样。

    委屈自己

    与人交往就牵涉到把自己“拉低”的过程。仅是一个人具有另一人缺乏的品
质,在他们相见时是不会发生作用的。其中一人必然遭受的损失,另一人是不会
发觉的。考虑到大多数人都那么世俗、低劣和平庸,我们就要暂时变得平庸,否
则无法跟他们交谈。

    你会充分欣赏下面这句话的真实和妥当性: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
交往的惟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避免跟他们交往是
能让自己高兴的。对付愚人的办法,惟一能显露你的智力的办法,就是不跟他们
来往,这一点你很快就会明白。这就是说,我们与人交往,不时会感到自己很像
一个善于跳舞的人应邀参加舞会,到达之时,发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跛子,我
们究竟跟谁跳舞呢?

    爱与敬意

    拉劳士福古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对于同一个人,我们很难同时又崇敬他
又热爱他。如果这话可信,我们对于世人所可能要求的,就只能在敬和爱之间加
以选择。

    人们是不轻易敬重他人的,也因为这一原因,敬意大多数是隐藏着的。因此,
与“爱”相比,“敬”更能给予人真正的满足,因为“敬”跟个人的价值有关。
“爱”就不能直接地这么说,它的性质是主观的,“敬”却是客观的。说实话,
被爱比受到敬重更为实惠。

    虽然方式不同,人们的爱总是自私的。他们用来获得爱的手段,并不总让我
们觉得自豪。我们获得他人的爱意,是我们不对他人的智力和善意,做出过分的
要求。但与人交往时一定要真心诚意的,没有丝毫伪装——不可仅仅出乎容忍,
容忍说到底只是一种轻视。这让我们想起艾尔维修的一句观察入微的话:我们所
拥有的才智,其分量通常可从能够令我们欣喜的那些才智中,很准确地估计出来。
用这句话为前提,是容易做出结论的。

    英译者注:艾尔维修(1715-1771)是叔本华敬重的一位法国哲学家,他的
主要著作《论机智》,因为明确地推崇唯物观点,在出版的当时曾引起热烈的兴
趣和反对。

    正确的见解

    不管是在公众场合、或在社团、或在书中发表过什么不当的意见,并且获得
接受——无论如何,没有受到驳斥,我们没有理由失望,或是觉得事情就此终了。
为了求得心安,我们应该这么想:有关问题当在以后逐渐受到注意;新的看法会
加上去;该问题会得以劝考、深思、讨论,通常到最后将导致正确的见解。在一
个时期之后(时间的长短似乎要看困难的程度),明白人早就看出的答案,大家
都会了解的。

    /* 75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三章处人之道(3 )

    适当的藐视

    人们就像孩子一样,你要是宠爱他们,他们就会顽皮。因此,我们不可对每
个人都纵容,或是宽宏大量。一般来说,不借钱给某人不会丧失一个朋友,借钱
给他倒有可能失去这个朋友。同样地,我们会因为举止有些高傲和粗心,一下子
就把朋友疏远;但如果我们对人非常和蔼而殷勤,对方就常常变得傲慢,让人无
法忍受,终致分手。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对待他们时偶然掺杂一些藐视的态度,并不
碍事,那将会使他们更为珍惜你的友情。意大利有一句奥妙的谚语:“藐视就能
获得重视。”如果我们真正地非常敬重某人,我们千万不能让他知道。这么做不
能令我们满意,但是应该这么做。说真的,家犬尚且容忍不了我们过分的溺爱,
何况是人!

    不同的人

    最令人无法招架的事情是,人们觉得你要依赖他们。一有这种想法,人们就
对你态度无理而专横。有些人,只要你跟他们进入任何关系,就变得不文明。例
如,如果你在有些场合跟他们谈到秘密的事,他们立刻异想天开地觉得可以对你
乱来,而试图逾越礼貌的原则。这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愿意只结交很少的人,为
什么不能跟粗俗的人太亲近。有人一旦认为我依赖于他超过他依赖于我,他立刻
会觉得我偷过他什么东西。他会设法报复,取回一些什么。跟人相处想要取得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