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沉家桢居士文集 >

第22节

沉家桢居士文集-第22节

小说: 沉家桢居士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颍庹痛蠛P兄郏辛宋佬窍虻家谎8魑唬馐俏宜虢驳男扌械牡诙锥危抟悦豢铡

    这个阶段,可能很长,但依此方针修行,您会自己体会到:逐渐的对苦而不觉其为苦,生起劳而无怨的心情;逐渐的对人对物愈来愈重视,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态。我相我见日渐消淡。

    所以在修行的第二阶段,虽仍有苦,能不以为苦;虽仍有我,但能人我并重,致力利人。

    各位,我在第一阶段中所讲的‘知苦’,可以说都是我亲身体会到的经验。其中以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开始,这数十年中的‘亲别离’苦为最明显,病苦及求不得苦次之,老苦又次之。虽然我晓得我所受的苦,和一般真正受大苦的人比起来,差得很远很远,但是这些小苦已足使我发心要学佛法。所以今天第一阶段所讲的可以说都是实际的体验,其中有很多都是各位也亲身经验到的。

    第二阶段所讲的,则个人的经验、观察及理解都有。以我目前的修行情形而论,应该说理论远多于实际的经验,日常生活中还很少能和性空缘起的道理相应,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菩萨行,则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差一大段,尚待努力精进,自己虽常自警愓,更希望各位同修随时多加策励勖勉,因为对您们讲,也是积福做功德。至于第三修行阶段的‘无我’,则可以说完全是从经典及大德们的讲解著述或身教中浓缩而成的核心思想,还只是一个更遥远的目标,可是已明白这个目标是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我相、我见执著程度的深浅’,实在即代表了这个人修行程度的高下。

    第三、无我

    ‘无我’简单的说,即是《金刚经》中一再提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以及无我见’等的总代表名词。‘无我’也即是‘无我、法’,即是‘无我、无法’,我及法都不执著。

    为什么‘无我’或‘无我、法’十分重要呢?我想引用《金刚经》中佛说的两句话‘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两句话很有意思,这是说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恭维称为菩萨,可是他对我相、法相还是有执著,不能四通八达,一无障碍,这个人还不能被称为菩萨,他还没有资格是菩萨。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无我’呢?各位,因为我还没有通达无我,所以袛能就我所了解的,提出两点。供各位参考,希望各位指正。

    第一,‘无我’并不是没有‘我’,或将‘我’毁灭。如果这样去体会,就完全错了,那就是取了‘断灭相’。‘我’仍旧一样的有,那么如何去体会‘无我’呢?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各位细心体会,不要一笑了之放过。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庄严寺的方丈明光法师在纽约庄严寺主持一个禅七。七天之中,气氛严肃,香板高举,大家对师父都极尊敬,连碰也不敢碰一碰,止静跑香,都很循规蹈距,进行得很好。在圆满的那一天,明光法师叫大家都到观音殿门口去拍团体照。殿在有十六级高的石阶上,石阶及地上因连续几天下雪都积满了雪,一片白色,著实美丽。大家站在殿门石阶顶上,拍好了照。忽然明光法师以宏亮的声音说:‘大家都到雪地上去玩雪。’一声甫了,只见他带头从石阶堆满的雪上,竟纵身滑了下去,参加禅七的男男女女,还有圆满日来找父母的十几个孩子,都大呼大叫的纷纷跟著滑下。一到雪地,只见法师拿起一团小雪,突然抛向一个小孩的头上,这一来,‘雪战’展开,先是明光法师与小孩们互掷雪球,不一刻参加禅七的男女居士亦纷纷加入‘战团’,互掷雪球,只见观音殿前雪球来去飞舞,极为壮观,而法师中‘弹’最多,黄衫上点点白雪,也有人在抢拍镜头,我们这位方丈和尚,满不为怪,若无其事,活像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和大家‘打’成一片!

    现在我想念一段《金刚经》的经文‘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各位听了这位现代方丈和尚禅七后的一举一动,和《金刚经》中所记载佛的日常生活,可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个人则像须菩提那样,心中生起‘希有!方丈!’的念头,为什么呢?请各位参一参。

    第二,‘无我’并不是逃避、消极、不负责任、或什么都不做。相反的,‘无我’应该是奋不顾身、更积极、勇于负责、忘我、尽心尽力的做一切于人有益的善事、善法而没有名闻权势之想,这才是‘无我’。各位,请细心想一想,逃避、消极、不负责,或什么都不做为的是什么呀?还不是为了我,因为我怕麻烦,想少辛苦,怕人批评,这一切都以我为中心,怎么能称为‘无我’呢?

    如果有一些些‘我’的观念在心中,各位,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又怎么能舍身救虎呢?如果有稍微的‘我’的观念在心中,他又怎能在被歌利王节节支解时而不生嗔恨呢?有人说:‘这两个例子太难了,我们怎么能做到呢?’不错。各位,这并不是您得如法泡制,而是希望您明白这种‘无我’的精神,在您对于性空缘起有了根基,您自然而然的会照这个方向前进,这是我想贡献各位在修行第三阶段的重点,希望和各位共勉。

    佛在《金刚经》中有这么几句话,我想用来作为今天的结论。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各位,这就是无我、法,能够如是通达,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苦的观念已渐渐消灭,我的观念亦日渐冲淡,终于达到无我、无法,诸法无我,而广修一切善法。祝各位早日圆满福慧双修功德,超越这三个阶段,亦无阶段可超。谢谢各位。

    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二十九)从因果的观点来研究忍辱

    相信凡是接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因果’这个名词,也都知道‘善因会生善果,恶因会结恶果’。但是,‘因’如何‘生果’?要多久才结成果?‘因’是不是一定会结成‘果’?一样的‘因’会不会生出不同的‘果’?这许多自然界复杂的现象,要完全了解清楚,可也不是顶容易。

    今天我想趁这个机会和各位先将‘因果’搞清楚,因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再来研究忍辱。

    因缘果报

    各位大概都已经知道,有一尊一人多高的千年古观音像最近降临庄严寺。这尊古观音像,不知道是那一个年代,从他的故乡中国大陆,被人搬运到海外来,而且一定经过了许多的兵灾磨难,因为他被一位欧洲的丹麦人运到纽约的美国雕刻家PAULRUDIN的家时,已是一堆支离破碎的形像。这位丹麦人留下了他进出口公司的电话及住址,请RUDIN估价修理。据MR.RUDIN讲,他接下来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件和西方艺术品完全不同的东方古代雕刻人像。他那时才二十九岁,自己知道经验不够,也缺乏参考资料,所以想请丹麦人将这堆东西取回去。可是几次根据他留下来的电话及住址,都无法找到这位丹麦人,也从此不见他再来。这位年青的艺术家只好将这堆支离破碎的身体和手足搁置在他家的小阁楼。这样一等,竟等了六十三年。

    六十三年过去了,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的十一月,他知道附近有一所东方人的庄严寺,正在塑造一尊大佛像,MR.RUDIN以九十二岁的高龄,扶著手杖,和八十七岁的夫人同来参观。这是他初次来庄严寺,看了陈教授刚塑成的大佛头部,叹为观止。回去后,即将那尊古佛的照片寄来,并表示愿意出让,我们去函同意。可是他病了,次年(一九九二年)一月逝世,遗言夫人将此尊古佛像捐赠庄严寺。他说:‘我将这座东方的古代艺术品,保管了六十多年,虽然自己不能修复,但是现在已经找到了能修复古佛的人,及应该是这尊佛安身的场所,我心中很高兴,我任务已了,可以走了。’

    各位,现在我请问各位一个问题:

    以观世音菩萨的广大神通之力,为什么这尊木雕观音像,要在阁楼中等上六十三年之久,才再被修复,继续受人供养,来度我们这些众生呢?

    ‘因为六十三年之后,缘才具足成熟。’──(听众答)

    您们说得很对。现在我们引进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缘’。而且我们看到,‘因’要有‘缘’才能结成‘果’。在这尊观音像的例子中,什么是‘因’呢?

    丹麦人将一堆支离破碎的人像,送到RUDIN家中是‘因’。

    什么是‘果’呢?

    陈教授将这尊晚唐时代的古观音像修复,供在庄严寺是‘果’。

    什么是‘缘’呢?

    如果缺了它,就不能结出如是的‘果’的是‘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是这尊古观音像例子中重要的‘缘’?

    很明显的,如果MR.RUDIN没有活到九十二岁已早去世了,这个因就不可能结出现在的果。仔细想一想,只差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千钧一发!

    如果MR.RUDIN不到庄严寺来看大佛像的塑造;或者来得太早,只要早五天,大佛头尚未塑成;或者看了不满意陈教授的手艺,他就不会起‘付托有人’的观念,这个因也就不可能结出现在的果。

    如果在阁楼中虽然已经等了五十年,但是,如果没有中国人来兴建庄严寺;或者虽然有寺,但是没有建大佛,也没有像陈长庚这样的第一流雕刻艺术家,那么即使MR.RUDIN看中这个场所,我们恐怕也不敢接受这堆支离破碎的木块而结出现在的果。

    如果陈教授不从中国大陆到美国来探亲;或者没有********,他照原定计划在一九九○年就回去了,这个因也不可能结出现在的果。虽然也许有另一位艺术家来替代陈长庚教授的角色,不过他所修复出的观音像,不可能是现在各位所看到的果。

    经过这样分析之后,各位可以看到这些缘都是何等的微妙,都是差不得一点。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许多同修捐款的缘;很多同修提供参考资料的缘;找到眼珠的缘;找到手臂的木料的缘;如是如是,众缘聚合,这个因,等了六十三年,才结出现在这个灿烂庄严慈悲的果!各位,您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福报,相信自己是何等的幸运,您说对不对?

    从这个古观音像的例子中,我们得到两个结论:

    (一)‘因’要有足够的‘缘’,才能成熟结果,并没有一定多久的时间。

    (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缘’,而结出不同的‘果’。

    各位,这两个结论十分重要,因为有这两个结论,您才有可能使过去世的恶因迟迟不成熟,而使善因先行成熟;也可以使过去世的恶因原本可能结的果,予以改变;或者将过去世的善因,结出更美满的果。您说:‘不可能吧!’我说:‘这是可能的。’

    让我来引用《金刚经》中佛说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我将这段经文的意义,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情况来分析,各位请看,此人他在──

    (一)过去世:(甲)有极重的恶因,造了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恶因。(乙)一定也有善因,否则他不可能今世还在人道,而且得闻《金刚经》,并且能受持读诵。

    (二)现在世:(甲)他受持读诵《金刚经》。受持读通并不是随便念念,‘受持’不但要明白了解经义,而且要坚信不疑。所以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一定是位持戒修福的人,否则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不可能对《金刚经》的经义,生起信心。且能精进,时时读诵。(乙)为人轻贱,可以分狭义和广义来说,以狭义简单的讲,即是被人侮辱、诽谤、恶意批评、谣言破坏名誉等。广义的说,凡受到一切困扰不如意事、痛苦、破财、拂逆的事都可以包括在内。总之,此人在现在世是忍受了被人侮辱或拂逆的遭遇,并没有对对方有所反击,所以为人轻贱已是事实,因此佛说‘以今世人轻贱故’。

    (三)未来世:(甲)先世的极重恶因已经消灭。(乙)当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果,即能成佛。

    现在让我将以上的分析再总结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