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考查组-第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合适,这不合适。”于波冲汪强和程忠严肃地说:“这一切都是新城市领导干部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怎么全放在了我头上?”
“这没有错。”程忠解释说:“新城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没有错。关键得有个好带头人。你就是我们的好带头人嘛!”
“没错。”汪强插话说:“过去的老书记,不也有干部群众的努力吗,可是怎么样,他没有给我们带好头。所以,才把新城搞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话不能这么说,”于波严肃地说:“下面的我不看了!”
于波说完生气地站起来就朝水库的办公室走去。程忠在于波身后悄悄对汪强说:“怎么样?他那个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赶紧道个歉,这事儿就算完了。”汪强见王琼抿着嘴笑,没好气地说:“笑,笑啥呀?”
汪强追了几步赶上了于波,说:“于书记,这事都怪我,事先没有审查他们的节目,下去后我通知汤县县委,让他们把‘于书记’的名字取掉!”
于波停住了,他望着汪强说:“这就对了,记住!不要宣传个人,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还十唱,才五唱问题就出来了。你们想想看,在新城市,所有的下岗工人都‘有钱有衣有粮米’了?还有没有缺吃少穿的户?你汪强,王琼能给我保证,新城市的贫困职工彻底绝迹了?”
见他们都不吭声了,于波的气也明显地下去了,程忠说:“有问题就改,改了就好。于书记,我们进去说。”
他们进到水库办公室里后,于波告诉了他们这样一件事。他三月初在北京参加了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会议间隙西北某省的一位代表说,有一次他到一家国营企业的单身楼里视察,发现所谓的单身楼实际上就是八名职工在一间房里的高低床上合住。地方本来就小,还要在屋子里做饭吃。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个小伙刚结婚没地方住,夫妻俩就在高低床的低床上挂个帘子住。夏天的天气本来就热得受不了,为了阻隔同室男友的视线挂个帘子,像在蒸笼里一样。
于波说到这里,心情又变地沉重起来了:“大家想想看,这样子的事情新城市可能没有了,但龙江省其它地区有没有?所以,我在分组讨论时,就提出了一个议案,多给弱势群体一份关爱。国家有保护贫困和弱势群体生存的义务,应当对失业者,下岗者给予优先关注和爱心,解决他们的生活来源,维护社会安定。”
“对!”程忠接上说,对于处在贫困线上的职工,他们最关心的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像于书记说的那对夫妻,可以说是没有起码的生存条件了。
“所以,我们的宣传要注意个度。”于波继续对汪强和王琼说:“这个十唱我的歌立马改成十唱共产党,或者改成别的。你们想过没有,如果让那些正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听到了,就会编出一个‘十骂于波’来。……我们新城人民编顺口溜可全是高手呀!”
于波说完这些后笑了,大家也笑了,气氛马上变得活跃了起来。汪强表示,一定向于书记学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有关政策,扶持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
“走!于书记,我们继续看节目去!”程忠站起来提议说。
“好!”于波也站起来。大家走出办公室门时,站在远处的省委书记警卫向他们敬了一个礼……
庆祝引水成功的联欢会还在继续着……
新川峡水库的水已经是白哗哗一片汪洋了……
部分农民们聚在水库边,节目不想看,家也不想回。他们看着水库里渐渐上升的水,心里比看了什么都舒坦:今年的田不怕没水浇了,今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的……
农民们跪倒在水库边上,幸福地祷告着,期盼着一个金黄的收获季节……
晚上十时许,一辆高级小轿车在水库边停下了,中纪委陈副书记缓缓的下了汽车……
五十
根据老百姓的一致要求,枪决吕黄秋的宣判大会推迟一天,改在五月二日进行。
这一天,新城市万人空巷,市民们和来自新城各地的干部群众把新城市的大什字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恶魔吕黄秋上断头台的那一刻。百余名受害者及其家属,或抱着死者的遗像,或露出自己残疾的身体,声讨吕黄秋黑社会集团的罪行。
上午十点,公开审理开始。
吕氏黑社会犯罪集团有如下罪行:制造爆炸案5起,纵火案两起,死31人,伤57人;
持枪杀人,伤人案24起,死2人,伤73人;
入室强奸、骗奸少女案62起,逼死人命61人,伤1人;
暴力胁迫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强行让环球“兼并”,二十三家国有企业成了吕氏集团的下属企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一百一十亿元;
向政府高、中级干部行贿371人,贿金高达亿元;
卖官买官213起,使151名来历不明、素质低下人员混进了国家机关,其中副处级以上73人、副科级以上78人,使党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人民和国家财产遭受到了惨重损失;
买卖海洛因394千克,毒害青少年577人……
另有强奸、强抢、插手纠纷(收取保护费)制假售假等数十项犯罪行为。除过去已经被判处死刑的祁贵、佘美、钱虎等罪犯外,今天的吕黄秋数罪并罚,没收全部家产,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宣判完毕后,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社火队、高跷队、舞龙队从四面八方拥进了广场,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
一百二十辆警用摩托车、三辆警用汽车开道,六十多辆其它车组成的行刑车队在群众的列队欢呼声中,缓缓开出了新城市东门,响着刺耳的警笛朝魔鬼城方向开去。
魔鬼城行刑地,早已布满了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群众在允许的安全地带埋下了一百二十个地雷,在一边的七棵树之间挂完了一汽车的鞭炮,数不清的人们在警察画的安全线内驻足等候。一会儿工夫,行刑车队到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吕黄秋等五名罪犯验明正身,一排枪声过后,吕黄秋们脑浆迸裂、血糊糊的身子栽倒在河地上。顷刻之间,地雷、火炮、鞭炮声齐鸣……
侦破了历时三年多的吕氏黑社会犯罪集团案,终于审结,终于给了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毫不讳言,一个震惊中外的吕氏黑社会集团被彻底的摧毁了。吕黄秋死了,还可能有张黄秋、王黄秋们步吕黄秋的后尘,还会飞蛾扑火,走自取灭亡的路。会不会再出现第二第三个张氏、王氏黑社会集团呢?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的公安干警、纪检干部自然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们会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破获一个又一个新的案件……
当然了,除了他们这些人的努力外,我们的干部、人民群众也会投身到新的斗争之中的。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出台一些法律,稍稍对一些所谓“能人”的“能量”限制一下呢?……(完)
编后记
“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八个字是我对陈玉福这部力作的核心感想。作品自始至终“火药味”浓烈。看过书稿的人都会说它“过瘾!”因为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既有党内反腐斗争(以新城市委书记于波为代表的忠诚于党的事业、坚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大批先锋分子为一方,以市委副书记祁贵为代表的一小撮腐败分子为另一方),还有不畏牺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公安干警(以独臂英雄、公安局长汪吉湟为代表)与黑社会头子吕黄秋进行的殊死搏斗。
这八个字也将原先隐隐压在我心头的无形巨石掀去了。陈玉福于九月中旬从兰州打来电话,毛遂自荐这部作品,说是比他的《1号会议室》写得更好,更精彩更有深度。《1号会议室》我至今未读过,只听说去年很是火了一把,在全国畅销书榜上多次名列前茅,再版达六次之多。尽管如此,当时我心里没底,怕在写“官场”内容方面把握不准。又想,既然火得起来,肯定有它的道理吧。抱着这种矛盾心理,我请他将书稿寄来。没想到,书稿收到后,我是在(国庆前)三天里一口气将它读完。我觉得无论是小说的主题、情节还是人物都那么鲜活,那么扣人心弦,我同时觉得,原先的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这是一曲正义战胜邪恶的赞歌,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写照。小说讴歌新城市几届领导班子坚持为人民谋福利,最终胜利在戈壁沙滩上完成“引黄入新”的水利工程的伟大业绩。伴随这项工程进展的是新城市委在省委的领导下如何排除来自党内蜕化变质分子和社会恶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作品涉及的这些是重大历史课题。毋庸讳言,有一段时期似乎有一个无形禁区———“官场小说”,甚至连提起“官场”二字犹如谈虎色变。其实,“官场”是一个非常宽泛而不科学的概念。从哪一级起算官?几个当了官的人在一起是否便成了“官场”,如同俗话说的,“三个女人一个墟”,这么容易地就搭了起来?的确,在小说中,党内的蜕化分子除了祁贵,还有市委副书记兼区委书记兰强、检察院佘副院长以及刑警支队长辛银,但他们代表不了党,在六千多万党员中腐败分子只是极小极小的一撮。小说成功之处在于读者在阅读时完全不会将他们与党划等号,不会将他们视作党的代表,而恰恰是代表党和政府的于波、程忠和汪吉湟等人与人民群众一道战胜了他们。《1号考查组》说明,发生在党内的腐败不是体制方面的;它还证明,最先将某些小说冠以“官场”之名不过是一些人为了牟取经济利益而使用的噱头,企图将我们党内存在的必然表现在个别人身上的一些问题罗列起来,以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我觉得,陈玉福的态度是客观的、积极的和科学的。他不但满腔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且提出了如何对待和解决犯错误的干部的问题。这与党的十六大有关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及反腐的精神相吻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是一名共产党员,甚至手握一定权力的党的干部都在所难免。书中的争议人物钟祥以及祁贵的演变给我们留下了可资深刻思索的典型。
《1号考查组》的艺术也是可圈可点。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是陈玉福的强项,读者一开篇就遇上了“烈士包二奶”,随后又是“市委书记受贿一百万”等令人窒息的悬念;他还让读者如同搭乘时空穿梭机来回于两个世纪之交,对事件和人物产生一种立体感,这也许是得益于陈玉福曾经有过创作电视剧本的经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书中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和市长既是党的高级干部又是普通凡人,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观真实可信。于波、汪吉湟、钟祥和祁贵都是新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人物,把他们写活了,整部作品都活了,就赢得读者。
这些年,我们常碰到的一个词是“浮躁”。正是这两个字扼杀了许许多多作品的生命力。我们不敢妄下定论,陈玉福是否浮躁或者将来会不会浮躁。至少从《1号考查组》中尚看不到这一点。这两个多月里与他通过多次电话,我深感他对自己的作品是负责的。每次通话,他总是在深入生活的途中———为了写好下一部“1号”系列作品———《1号“病毒”》。陈玉福热爱生活、关心社会,《1号考查组》写了反腐和打黑,《1号“病毒”》关心的是国企改革和艾滋病。他着眼的都是重大的题材,其态度严肃认真,让人直觉得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在驱使他、支持他。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为什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吧。
我们不希望(事实上也不可能)所有作家都来写重大社会题材。但是,我们却希冀更多与时俱进、跳跃着时代之魄和民族之魂的极富生命力的好作品,并愿将此希望寄予陈玉福,祝他的作品一部胜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