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

第12节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12节

小说: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弹棉花的大弓,就与黄道婆造的很相似。 

     更大的革新成果还是对纺车的改进。纺车是纺纱的主要工具。而纺纱则 

是织布前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所谓纺纱,是把松散的棉絮捻成一根长长的 

粗细均匀的纱线,再把纱线绕在一个纱锭上。原来的纺车,只有一个纱锭, 

一次只能纺一根纱。纺时,一只手摇纺车,使纱锭飞转,另一手续棉花。随 

着纱锭的飞转,一根细细的纱线就纺成了,并且边纺边连续不断地缠绕在纱 

锭上,形成一个纱锭团。把许多纱锭装在织布机上,抽出一排纱线,就可以 

织布了。 

     黄道婆对这种一锭一线的纺车进行了改革。她用脚踏代替手摇的方法, 

使纺车转起来,这样就腾出了双手。再在纺车上设法同时装上3个纱锭,用 

双手同时给3个纱锭续棉,一次就能纺3根纱。这样,纺车变为脚踏3锭3 

线纺车。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于是,纺纱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此外,黄道婆对织布技术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改进。织布,中国内地 

可不落后,但是要织出较好花色的布来,却要求较高的技术。织布,必须要 

有纵向的经线和横向的纬线。在许多经线中,每隔一条或几条,把若干经线 

提起来,这样它们与没被提起来的经线之间就形成一个夹角,术语叫“织口”。 

用梭子带着纬线从中穿过,然后放下这些经线,再把另一部分经线提起,让 

梭子带着纬线再穿过织口回来,如此反复,再不断把纬线压紧,布就织成了。 

布面上的花纹变化,靠随时提起不同经线的变化,也靠给经纬线配以不同的 

纱线等方法。如何提经线,如何配纱线等就是技术。黄道婆用诸如错纱配色、 

综线挈花等各种方法,织出了当时花纹最为漂亮的被面、褥面、佩巾、纱带 

等。这些美丽、精细的棉布,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乐于助人 



     黄道婆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对于前来向她求学纺织技术的乡亲 

们,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他们。正因为如此,她的家乡乌泥泾,棉 

纺织业很快地兴旺起来。从事此业的有上千户之多,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棉 

纺织中心,生产的棉布,驰名全国,当时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后来,经黄道婆革新后的一整套棉纺织技术,又迅速在上海、松江、青 

浦,乃至整个苏杭一带传播开来。原先就享有丝绸纺织之乡盛名的江南,更 

增添了棉纺,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衣被天下之源”。这种地位,就是到了 

现在,也没有改变。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使当时在纺织业上原本就是世界之首的中 

国,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使得人们的衣着发生了革命性 

变化。棉布逐渐成为人们衣被的重要原料,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穿着状况。 

     但是,这样一个对我国人民有大贡献的人,在当时统治者的眼里却是没 


… Page 48…

有地位的。在元朝以后的历代正史里,几乎找不到她的名字,更无人对她的 

确切生卒年代进行考证。主要因为,她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 

     可是,她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她,人民没有忘记她。她死后人民立“先棉 

祠”纪念她,供奉她。解放后的1957年,在她的家乡东湾村人们又为她建墓 

立碑。 

     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纺织业都已发生了无与伦比的变化。用无 

比精美的千万种布匹和面料做成的各种时装,打扮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你 

穿上漂亮时装走过街头之时,能不想到这位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勤劳、 

善良、智慧品德的黄道婆么? 



                                                                  (赵北志) 


… Page 49…

                                  李时珍 

                        ——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 

                           (公元1518~1593) 



                                 世界之最 



     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影响最大、 

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和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李时 

珍参考了758种典籍,精读了800多种医药书籍、440多家古今经史,动员 

全家包括4个儿子及4个孙子、学生,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初稿190多万 

字,又经过10年3次修改重编,前后总计历时4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由日本学者林道春首先传入日本,1637年 

被译为日文出版,这是首次被译成外文出版。继此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本 

草纲目》在世界各国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西班牙 

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流传,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英国著名生 

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把它称为“中国 

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 

总结。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是我国科技史上 

极其辉煌的硕果,是医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亲身实践 



     李时珍,蕲州 (今湖北蕲春)人,出身于祖传三代的世医之家。祖父是 

一个走街串巷的民间“铃医”。父亲李言闻是当时的名医,曾做过“太医吏 

目”。李时珍小时候,身体瘦小虚弱,并曾染上肺痨病,在父亲精心调治下, 

才得以痊愈。后来,李时珍常和父亲一起到山中采药,认识了很多药材。从 

此,他对药物的研究也发生了兴趣。他非常好问,每次随父亲去采药,总是 

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功能、药性等问个清清楚楚。父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 

有问必答。弄不懂的地方,父子俩便请教书本。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一本书上 

介绍一种白花蛇,这种蛇能治疗风痹、惊搐、癣癞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很名 

贵的药材。但这种蛇牙齿锋利并有剧毒,爬行起来飞快,若被它咬中必须立 

即截肢。李时珍问他父亲:“书上说这种蛇的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 

纹,是真的吗?”父亲为了培养李时珍的严谨态度,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 

题,而是说:“我们这个地方,有的是白花蛇,你抓一条看看不就全知道了 

吗?”第二天,他就一人上了他家附近的龙峰山,进行实地观察,并请捕蛇 

人帮助他抓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果然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 

纹,他非常高兴。他认识到要丰富知识必须亲身实践,从此他便经常到龙峰 

山观察白花蛇的生活习性。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白花蛇传》,并 

根据白花蛇祛风的特性,制成了专治中风、半身不遂的“白花蛇”酒。 

     此后,李时珍为了印证书上的说法,获得真知,不辞辛苦,踏遍山山水 

水。有一次,他看到药书上说有种叫曼陀罗花的药物,食用以后,可使人手 

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他不知这种药物是什么样子,附近也没有人知道, 


… Page 50…

于是他开始寻找。他走遍家乡一带的原野山谷,以及北京、南京、庐山、茅 

山等,凡是药产丰富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他始终没有找到曼陀罗 

花。有一次问到几个山农,才知道罗陀罗花的俗名叫“山茄子”,武当山上 

就有。当时,李时珍已年过半百,但他坚持跋山涉水,来到武当山,在茅草 

丛中,终于发现了叶子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 



                                 不爱仕途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被与“算命”、“卜卦”的人 

相提并论,遭受官僚绅士的欺压,有时还有被杀头的危险。所以,李时珍的 

父亲希望他走科举之路,节衣缩食供他念书。但李时珍看轻仕途,爱好医学。 

他耐心地说服父亲,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当时他22岁。 

     在行医中,李时珍刻苦钻研医学理论,用心吸取他人的医疗经验,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对患者极富同情心,不贪财色,不辞辛苦。对贫穷的人,他 

主动登门诊治,不收诊疗费,甚至不收药费。因此在短短几年里他的医术、 

医德就已享有盛誉。 

     李时珍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前人的经验,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 

用“使君子”、“百部”等药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孩特别爱吃灯花的怪病。随 

后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由于他医术高超,后 

又被举荐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每日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他对达 

官显贵的仗势欺人非常反感。因此在任“院判”一年后,便托病辞职,回到 

故乡。 



                                 刑场救友 



     在李时珍任“院判”期间,皇后娘娘的表嫂的叔伯侄孙生病,便请了李 

时诊的一位医友、太医院的张吏目去诊治。张吏目看病开方,病人照方服药, 

不久身体康复。但病人认为这个处方很好,仍旧照服不止,结果物极必反, 

大量呕血而死。皇后娘娘恼怒,将张吏目关进了死牢。 

     李时珍得知消息后,冒着受株连的危险,不畏权贵,仗义执言,连夜书 

写奏折,奏明皇上,张吏目是无辜的。 

     奏折呈上了很长一段日子,却没有一点回音。到了行刑这一天,李时珍 

亲自赶到刑场,为医友张吏目说情,请求行刑官刀下留人。行刑官念在李时 

珍曾医好了他母亲久治不愈的泻病的情分上,给了李时珍一个面子,又把张 

吏目押回了死牢。 

     说来也巧,皇上因服“仙丹”竟弄得百病缠身。李时珍只用了两剂汤药, 

就给治好了,皇上非常高兴。这时李时珍又提出张吏目的事,皇上开了金口: 

 “看在院判的面子上,赦他无罪。” 

     李时珍为了正义,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直言进谏,刑场救友,这种正直 

的品质,受到后人的赞誉,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书修本草 



     在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有用某些 


… Page 51…

植物、动物来防治疾病的做法,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中药学。中药的种 

类繁多,其中以草本植物占多数。所以,古代一般称中药为“本草”。 

     李时珍家附近有个雨湖,盛产各种鲜鱼。湖边不少人家打鱼为生,李时 

珍经常给渔民们看病。 



     有一天,一位姓庞的渔民焦急地把李时珍请到家里,说他妻子得了急病。 

李时珍见病人躺在破烂的棉絮里,面色苍白,赶紧走过去切脉,觉得没有生 

命危险,便一面安慰渔民,一面问他用过什么药。渔民回答说:“昨天妻子 

感到不舒服,正好有个 ‘铃医’走过,便请他开了张方子,取回药服下后, 

病情反而加重了。”李时珍要过方子仔细看了几遍,都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 

之处,心里的疑问加重了。他又叫渔民取来药渣,对着方子一味药一味药地 

核对。忽然发现药渣中有虎掌,方子上没有,而方子上有漏蓝子,药渣中却 

没有。断定是药铺配错了药。他想起了一本书上说:漏蓝子又名虎掌。药铺 

肯定是用虎掌代替了漏蓝子。其实这两种药是有区别的,不可互用,于是李 

时珍又开了解毒的方子。 

     通过这件事,李时珍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要懂医理,还要 

懂得药理,因此他仔细研读本草书籍。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书 

中存在着许多错误,把有些药物的形态和药性全部搞混淆,造成不良后果, 

有时还会出人命。由此,他萌生了修改本草的念头。 

     修改本草,只靠博览群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到实践中去亲身观察。因此, 

他头戴斗笠,肩背药筐,带着徒弟和儿子,到山野、江湖去观察、采集药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