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987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987节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公主看到筱岚,顿时觉得很委屈,眼泪忍不住扑簌簌流了下来。
  刘放、黄岳等大臣慌忙告退。
  筱岚走到长公主身边,缓缓蹲下,本想安慰两句,但看到眼前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单薄的身躯,想到她在乱世中用自己柔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中兴社稷的重任。为此她牺牲了自己美好的青春,牺牲了自己快乐的人生,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彷徨和恐惧中苦苦支撑。她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应该快乐而幸福的活着,她不应该而象现在这样,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伤心哭泣。
  筱岚张开双臂,把她紧紧地搂在了怀里,“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等大将军送来了捷报,把陛下和你接到洛阳,最痛苦最黑暗的日子便会过去。先帝在天之灵会保佑你,列祖列宗和无数大汉英魂会把世上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赐给你。你所有的心愿和梦想都会变成现实,你会成为大汉最幸福最快乐的长公主。”
  长公主心灵颤抖,伏在筱岚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我害怕,我真的很害怕。他们都走了,都离开了人世,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世上受苦受累。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大将军,他浑身浴血,骑在豹子上,一个人在千军万马里奋力冲杀。我很害怕,他要是死了我该怎么办?我去依靠谁?”
  “殿下……”筱岚心痛如绞,用力抱着娇弱的长公主,泪水夺眶而出。
  长公主哭了一阵,心中积压已久的痛苦和悲伤得到宣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殿下,马大人又顶撞你了?”筱岚拿着丝巾轻轻擦了一下眼睛,柔声问道。
  长公主呆呆地望着案几上的文卷,叹了一口气,“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不管大将军是不是本朝第一酷吏,将来他都是我大汉中兴的第一功臣,这个功绩没人可以抹杀,会永留青史。”
  筱岚笑笑,“记得很久以前,好象是大将军在河东肃贪诛杀奸阉夏恽的时候,朝野上下口诛笔伐,异口同声指责大将军骄恣枉法,说他是本朝第一酷吏。大将军当时很高兴,说这个酷吏好,自己宁愿当酷吏,也不愿姑息养奸,让恶人逍遥法外。”
  “不过……”筱岚迟疑了片刻,继续说道,“这一次我也反对在青、兖两州大肆肃贪。朝廷应该及时下旨,阻止大将军毫无节制的杀戮。”
  “为什么?难道你也认为大将军做的不对?”长公主很惊讶。
  “不是,大将军的做法无可指责,但河北受形势所迫,现在不能这样重刑惩治违法官吏和门阀世族。现在朝廷急需官吏,更需要这些门阀世族给朝廷提供可用人才。如果大将军肆意惩治,不但让朝廷的官吏危机雪上加霜,也会让门阀世族在遭受重创后痛恨朝廷酷法,门阀世族中的贤良之才可能因此抵制朝廷征辟,拒绝出仕。”
  筱岚慢条斯理地说道:“殿下也知道,自从大军开始南渡黄河平定中原以来,朝务猛增,内外朝诸府的官吏们日夜操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究其原因就是可用官吏太少。同样的情况在河北三州,在青、兖两州诸府也是一样。”
  “几位老大人身体每况愈下,先后病逝,和他们没日没夜的处理政务有直接关系。如果他们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肯定能多活几年,也不至于象现在这样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离开人世。”
  “北疆在很早的时候就非常缺乏官吏,我之所以被大将军征辟到府内任职,就是因为当时北疆实在找不到士子充任官吏了。当年仲渊(李玮)曾数次到京城征辟,但应征者寥寥无几,官吏紧缺的状况因此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朝廷从拥有河北三州,发展到平定天下了。但官吏紧缺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到今天已经演变成官吏危机了。”
  筱岚看到长公主没有说话,于是继续说道:“虽然我们都很努力,在河北三州建了很多大小学堂,但一个人进了学堂后,并不意味着读几年经文就能成才。成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诸生勤奋刻苦的学习。一般情况下,十个诸生在念了十几年的经文后,能有一两个成才的就非常不错了。”
  “殿下你可以看看今日晋阳大学堂和邯郸大学堂里的诸生,他们有的来自门阀世族,有的来自各级官吏之家,这是诸生最主要的来源了。还有一部分诸生人数较少,他们主要来自次等士族或者家道中落的贫苦士族,来自商贾富豪之家,来自塞外胡族诸部落王或者贵族人家。”
  “门阀士族和官吏大家中的孩子生活优越,养尊处优,能安下心来好好读书的并不多,大都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次等士族、贫苦士族和低级小吏家中的孩子相对来说念书刻苦得很多,因为这是改变他们一生的唯一途径。诸生中,这一类人家的孩子学业普遍较好,我最近几年大力举荐的人才几乎都是出身此类人家的孩子。不过相比门阀富豪和官吏大家出身的孩子,他们的人数还是太少了。这主要和他们并不富裕的家境有关,很多这一类出身的孩子因为缺乏钱财,早早弃学回家,最后远离家门赶到晋阳大学堂和邯郸大学堂深造的寥寥无几。毕竟能让孩子在晋阳和邯郸继续学业,需要很大一笔钱财,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家并不是很多。但令人高兴的是,能来的都是人才。我曾派人到各地郡县学堂查访过,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贤能之士,结果还是比较满意,能在郡县学堂坚持完成学业的,其才能普遍不错,很多人完成学业后都在当地的郡县府衙出任掾属。”
  “至于来自塞外胡族的诸生,因为受到出身、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原因的限制,能把大汉话说好,能看得懂经文就已经凤毛麟角了。他们到晋阳除了学习经文和治国之策外,主要还是充当质任,所以人们只能尽力教授他们,让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学有所成。朝廷要想把胡族汉化,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了。”
  “朝廷新政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肯定商贾富豪的地位,允许他们的子女进入仕途。大汉自孝武皇帝以来,一直打击商贾。朝廷能在律法上做出这种重大变动,完全是因为这十几年来,北疆也好,河北也好,朝廷也好,都得益于各地商贾富豪们的大力帮助。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鼎力相助,当初北疆的屯田不会成功,河北也不会如此迅速恢复元气,而朝廷也无法在这么快就开始平定天下。当然了,商贾富豪们得到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看到他们的子女挺着胸膛,和门阀世族官吏大家的孩子一起出入学堂,一起站在朝堂上议事,他们也应该满足了。不过,自从朝廷在几十年前开始卖官买爵后,商贾富豪们大都用钱换回了”士“籍,真正意义上的商贾人家已经很少了。所以,这一类的诸生在学堂里人数最少,比胡族诸生还要少。”
  “晋阳学堂大祭酒王剪大人曾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开设更多学堂,让有条件的”工“、”农“籍的孩子也能念书,也有进入仕途的机会。这个建议未免太不切实际了。首先朝廷目前没有这样的条件。其次读书要钱,购置竹简,拜师抄书,就学学堂,远离家乡求学大学堂甚至上太学,十几年下来,需要很多钱财,普通”工“、”农“籍的人家根本承担不起。我们曾算了一笔帐,一个普通孩子从入学读书到完成太学学业,预计为十到十五年,其所需钱财大约是普通人家三百年的收入或者更多。第三,田地的耕种和作坊的生产需要大量人口,人越多,收入才多。这些人劳碌一年的收入非常有限,最多吃饱肚子维持生存,要想略有盈余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如果有天灾人祸,连生存都难以保证。这些人一辈子都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读书入仕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美梦。”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殿下,现在学堂诸生中,能学业有成,将来有望成为治国栋梁的,主要是门阀世族、官吏大家和部分次等士族的子弟。贫寒士族、小吏人家和其它出身的子弟能走上仕途的,少之又少,不是因为朝廷不愿意用,而是因为他们受制于各类复杂原因,能学业有成的太少了。”
  “诸生的来源只有这么多,能学业有成的又少,那么最后能成为朝中诸府和各州郡官吏的就更少了。”筱岚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诸生在学堂完成学业后,其中学业有成的回到各自家乡,到当地郡县府衙出任低级掾属。其中佼佼者在数年后因为政绩突出或者才华出众,被当地郡太守察举到朝廷的郎署出任郎官,等待朝廷考核,然后陆续分配到朝廷诸府或者地方州郡县出任大吏或者高级掾属。也就是说,一个诸生从开始学业,到成长为一个普通官吏,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过去,天下没有大乱的时候,洛阳太学的诸生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三万多人,而一百多个郡守每年要为朝廷察举数名孝廉和茂才,京城的郎署一时人满为患。后来朝廷为了控制人数,不得不规定每郡二十万户才能察举一个孝廉。但随着乱世来临,人口骤减,尤其是处在风口浪尖的门阀富豪和各地官宦大族更是遭到了血腥杀戮。现在无论是大学堂的诸生,还是郎署里的郎官,都成了希罕之物。”
  “此次朝廷为了南迁人口,迅速稳定和恢复青、兖两州,不惜血本从河北三州抽调了大量具有丰富新政实施经验的各级官吏赶到了中原。这些人都是朝廷的财富,是中兴大业的基础。将来朝廷平定了天下,这些人都是各地的县长、县令、太守、国相,是朝中诸府的中流砥柱。大将军如果一刀把他们都砍了,对朝廷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中兴大业更是致命一击。”
  “杀几百个人不过是眨眼间的事,但要培养几百个有丰富从政经验的官吏,朝廷需要花费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随着大军不断收复州郡,随着中兴大业不断推进,朝廷需要的官吏越来越多,各地需要忠诚于大汉和熟知新政的各级官吏的人数将成倍增涨。但短期内我们不可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中兴大业会因此大大滞后,朝廷将会为今天的草率和冲动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长公主想了一下,拿起堆在案几上的几卷文书递给了筱岚,“朝廷培养这些官吏的确不容易,但这些官吏的所作所为已经危害到了社稷。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难料。你看看他们都干了什么?朝廷难道应该纵容,应该姑息养奸自毁根基吗?大将军、李玮大人、刘放大人,很多朝中大臣都极力赞成用雷霆手段诛杀不法之徒。我支持他们的奏议,该杀的一定要杀,即使朝廷将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恐怕不止是很大代价。”筱岚把长公主递过来的文卷又放回了案几上,“最近我派人到河北三州很多地方做了一下查访。你知道目前河北三州官吏最少的府衙只有多少人吗?”
  长公主没有说话。
  “包括县长在内,九个人。”筱岚说道,“官吏人数最多的府衙是三州的刺史府,包括刺史在内二十三个人。很多官吏都是身兼数职。日夜处理公务,不少官吏累病了,但依旧苦苦支撑。因为他们如果在家养病,府衙公务将被耽误,等待他们的将是朝廷严厉的惩处。青、兖两州各级府衙的情况比河北三州还要严重,因为他们承担的公务非常多,其劳累程度远远大于河北。”
  “目前朝廷控制着冀、青、兖、并、幽五州四十四个郡,加上河东、河内、豫州鲁国、徐州琅琊国共是四十八个郡,五百七十四个县,大小各级官吏大约八千六百人,平均每个府衙大约十五个官吏。”筱岚脸色沉重,“殿下,这就是朝廷的现状。过去我们只有河北三州之地,这些官吏可以支撑。但现在转眼间增加了两个大州,所需官吏几乎是河北三州官吏的七成,朝廷官吏严重紧缺,根本不够用。朝廷眼前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官吏对大汉的忠诚,他们期待着大汉的中兴,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大汉,无怨无悔。朝廷能在三年内连打两场大战,他们所做出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也有官吏贪赃枉法祸乱一方,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如果这种人整个河北都是,冀州大战、中原大战,我们能打赢吗?”
  “这次大将军如果在青、兖两州把六百石以下的官吏杀掉一半,整个青、兖两州立即陷于瘫痪,南迁之事将陷于停顿,攻打洛阳的大战也不得不推迟,中兴大业将被严重耽搁。”
  “但这不是朝廷付出的最大代价。”筱岚皱皱眉,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今,官吏不足的危机已经形成,吏治的腐败也逐渐开始。官吏不足,我们可以想办法,但吏治的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