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844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844节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邈和司马防心领神会。
  “大将军什么时候离开晋阳?”司马防问道。
  “等北军返回晋阳后,我就动身弱上。”李弘笑道,“大概还有四、五天。司马大人有什么事吗?”
  “我这就回去拟写奏章。”可马防说道,“此事重大,还是趁着大将军在朝的时候,督请长公主答应为好。”
  李弘笑着连连摇头,“难道我不在了。你们就做不成事?”
  送走张邈和司马防,李弘匆匆走进了书房。
  贾诩、傅干、陈群、袁涣等两府大吏正在商讨新官制。因为大将军李弘很快就要离开晋阳,所以太傅蔡邕等大臣连夜拟定了新官制的初步议案,并派人送到了长公主和朝中公卿大臣们的手上。大司马大将军府拿到这份新官制的议案后,贾诩等人都很吃惊,急忙督请李弘回府,但李弘不以为意,直到半夜才走进了书房。
  贾诩把案几上的文卷递给了李弘。李弘拿在手中,却没有看,“你们商量很长时间了,有什么看法?”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
  李弘随即把文卷放到了案几上,“这么说,你们没有意见了?既然没有意见,我也没必要看了。”
  “大将军还是看看吧。”贾诩叹道,“长公主是个天才。”
  “是吗?”李弘丝毫没有诧异,“贾大人请说说。”
  这个新官制完全体现了以长公主为首的坚持“以法治国”的一帮官吏的治国思路。
  这些人主张“不法古、不循今”,锐意改革,从这份新官制来看,他们不仅仅是锐意改革,而且还改革得很彻底。
  这些人推行“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突出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新官制中有两个惊人的创举,一是增设了中书监,并以中书监为中朝,和内朝互相呼应,皇权大为稳固。二是把尚书台划出外朝,成为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并且把尚书台迁出了宫中。这两个惊人的创举正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皇权,让君主的地位更加崇高。
  过去长公主主政,四位大臣参隶尚书事辅政。长公主一个人督领内朝,而中朝则由长公主和四位辅弼大臣共同督领,尚书台的权力被五个人瓜分了。
  现在增设中书监,以中书监为中朝后,长公主就一个人督领了中朝、内朝,手中的国政决策权急剧扩大,权力骤增。
  尚书台迁出宫中后,由大将军督领。由于大将军身份特殊,又是辅政的大司马大将军,所以依然拥有参予国政决策的权力,另外还独自拥有兵事上的决策权。
  现在尚书台是个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不再承担中朝的一部分职权,因此国政上的决策权有所减少,但随着机构的扩大,尚书台本身拥有的一部分相权即行政执行权却随之扩大了。尚书台依旧权重。
  外朝诸府因为改设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相权迅速扩大,但让外朝大臣耿耿于怀的是,它的一部分被中朝夺去的国政决策权因为中书监的设置,还是被长公主控制着,而尚书台的独立和迁出宫中,又让自己的一部分行政执行权和尚书台拥有的行政执行权重叠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外朝非常不利的格局。
  尚书台和外朝诸府都可以接受中朝的指令,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倚重和信任尚书台,决策后的政事都让尚书台去执行。那么外朝诸府形同虚设,没事可干了。反之,尚书台的大吏们就可以去喝喝酒聊聊天,混混日子了。
  长公主爱恋大将军,信任大将军,朝堂上下无人不知。退一步说,就算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没有私人感情,但为了中兴社稷,长公主也会主动去讨好大将军。大将军威震天下,手上有军队,可以帮助天子重振大汉,而讨好外朝的大臣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在天下没有平定之前,天子需要大将军征伐四海之都,尚书台的权力肯定会凌驾于外朝诸府之上。外朝诸府这时候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和制约尚书台,免得尚书台权力过大,反过来侵害皇权。
  “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和当年孝武皇帝托孤时制定的官制格局根本就是两回事。”
  “当年孝武皇帝托孤于霍光,是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保扩皇权,制衡相权,三者间互为牵制和制约。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则是皇权占据绝对权威地位,外朝和尚书台在强势皇权地控制下平分相权,互为牵制。”贾诩连连摇头,一脸钦佩,“长公主的才智令人惊叹。”
  贾诩说完了,李弘也把手中的文卷看完了。
  李弘想了一下,慢慢说道:“外朝和尚书台在职权上还是有很大区别。随着战争的结束,天下的稳定,天子的逐渐长大和长公主权柄的逐渐失去,外朝最终还是能控制相权。”
  贾诩笑笑,“大将军,长公主维护皇权的决心非常坚定。等到天下平定后,外朝诸府的作用恐怕……”贾诩把后面的话收回去了。
  “恐怕什么?”李弘问道,“难道尚书台还能取代外朝诸府。”
  “正确。”贾诩轻拍案几,颇为兴奋地说道,“完全正确。”
  李弘瞪大眼睛望着贾诩,难以置信,“怎么可能?本朝的三公九卿制至今已经实施了四百多年,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小小的尚书台取代?贾大人,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贾诩摸摸自己的胡须,看看坐在周围的傅干、陈群和袁涣,惊讶地问道:“我老了吗?我新娶的夫人马上就要生儿子了,我应该还不算老吧?”
  众人哄堂大笑。
  陈群指着贾诩笑道:“贾大人,你确定那孩子是你的?”
  “岂有此理。”贾诩佯装大怒,伸手就去拽陈群的胡子。
  书房内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大将军,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就知道我是不是老糊涂了。”贾诩和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随即言归正传。
  “大将军,现在尚书台虽然搬出了宫中,但名义上是属于外朝,还是属于中朝?”
  “当然是中朝。”李弘说道,“尚书台现在还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中书监不过为长公主而设,将来长公主还政于天子,中书监是否继续存在还很难说。另外,如果明确规定尚书台属于外朝,那现在尚书台和外朝平起平坐,等于是公开和外朝抢夺相权,这样一来,外朝大臣们岂能同意官制如此修改?”
  “既然尚书台属于中朝,那大将军远征在外,则由何人代领?”
  “当然是长公主。”
  贾诩微微一笑,“大将军,你不在的时候,长公主不但控制内朝、中朝,还控制尚书台,那么国事该如何处理?”
  李弘心中一动,若有所悟。
  贾诩笑道:“很简单,国事先在中书监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然后送给禁中的长公主,由长公主和侍中寺的官吏们审议复奏,再交付尚书台颁布执行。”
  “整件事都由长公主一个人主持操办,中书监、侍中寺、尚书台为其定策、审议、执行,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试问,此时,长公主还会让外朝的丞相府去执行自己的决策吗?她还有必要和丞相、和外朝大臣们为了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而争论不休吗?比如长公主要推行土断之策,她还有什么阻力吗?”
  “在平定天下的这几年,战事频繁,大军征伐不断,无论是长公主,还是大将军,都希望有一个稳定、高效运转的朝廷,而目前这种官制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大将军显然不会反对这种官制,相反,为了早日平定天下稳定社稷,大将军还会鼎力支持长公主实施这种官制。”
  “长公主把皇权相权集于一身,又有了大将军的支持,还有什么国政不能顺利地决策和实施?”
  “等到天下平定了,社稷稳定了,这种权力高度集中,运行机制极为顺畅的官制,会在恢复国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贾诩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外朝大权旁落是必然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可能成为摆设,而九卿诸府可能沦落为尚书台的附属机构。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尚书台就是外朝了。”
  “由于尚书台直接由皇帝控制,皇帝既主掌皇权,又控制相权,所以皇权和相权之争不会再象现在这样肆无忌惮,这样激烈残酷,而象丞相这种位高权重、集相权于一身,可能危及社稷的权臣,以后也很难出现了。”
  “是不是也包括我这种大司马大将军?”李弘此刻对新官制已经有了全新的理解。听到贾诩提到丞相而没有提到大司马大将军,他马上问了一句。
  贾诩毫不掩饰地点了点头。
  “斗来天子长大了,主政了。如果能继续沿用这种官制,一直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让大汉繁荣昌盛。”
  李弘沉思了很久,突然问道:“新官制既然可能让外朝彻底丢失相权,蔡邕、崔烈这些老大人怎么会看不出来?”
  “只要有外朝,就有相权,当尚书台变成外朝的时候,相权就在尚书台。”
  李弘立时意识到自己问得太幼稚了,面孔不禁一红。
  贾诩望着神色尴尬的李弘,笑着安慰道:“大将军的思路还局限在老官制里,所以一时还转不过弯来。其实,这种官制根本没有损害相权,只不过剥夺了很多上位者的权力,受损的只是当朝那些位高权重的公卿大臣而已。说句实话……”贾诩稍一思索,把后面的话又收了回去。
  “贾大人,继续说。”李弘催促道,“今天我们就算闲聊,话说到这里为止,不要有什么顾忌。”
  贾诩犹豫了很久,这才缓缓说道:“说句实话,这个官制其实就是为你而设。”
  李弘诧异了。
  “大汉走到今天,要想重振社稷,只有靠大将军和大将军手里的军队,但大将军功勋盖世、位高权重,无论是做大司马大将军,还是做丞相,都将危害到皇权的存在。”
  “大汉皇权已经沦落到了极致,就算大将军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挽救。将来不是大将军背叛自己的忠诚,而是这天下逼着大将军背叛自己的忠诚,大将军身不由己,将何以自处?”
  “所以,长公主迫不及待地收回你的军政大权,朝中大臣迫不及待地修改官制让你出任丞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皇权。”
  “单纯地保护皇权很被动,天子年幼,长公主又是女流,随着大将军的威望越来越大,皇权根本不堪一击。天才的长公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攻代守之策,果断出击,毫不犹豫地颠覆了旧日官制,把皇权、相权一把抓到了手中。当然……”贾诩看着李弘,脸上露出一丝暖昧的笑容,“长公主之所以敢这么做,都是因为她和大将军之间……”
  李弘知道他的意思,只好报以苦笑,“贾大人,你开什么玩笑?冀州大捷后,河北遭受重创,我要想保住河北,稳住河北,就必须妥协。长公主选择的时机如此准确,难道是巧合?”
  贾诩老脸一僵,有点不好意思地呵呵笑了两下。
  “对将来的事,我也很忧虑。我一条性命无所谓,但我后面还有许许多多追随我征战了十几年的兄弟。我不能不为他们着想。”李弘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光武皇帝只有一个,也许就是空前绝后地一个。他没有杀死一个中兴名臣,他让所有中兴大汉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显赫的功名和世世代代的富贵。我和我的兄弟们有这样的运气吗?”
  贾诩和傅干等人相视无语。
  “贾大人的话即使不说,我也能猜到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修改官制的目的。我之所以痛痛快快地交出军政大权,也是想做一个名扬青史的忠臣,也是想让自己和追随我征战天下的兄弟们有个好结局。”
  “这个官制让天子控制了皇权和相权,将来天下平定了,不管是长公主主政还是天子主政,我只要交出兵权,对他们就没有威胁了。那时,我可以在外朝做个甩手的丞相或者太尉。”
  “过去,我总是想在天下平定后戍守边塞。现在想起来很好笑,等到天下平定了,还有谁敢让我率军去戍守边塞?不过,能在朝中混日子也不错,最起码我还能享受富贵。当然了……”李弘挥手笑道,“希望我有这样的好运气。”
  过几天就要离开晋阳,李弘想多挤出一些时间陪伴妻女,所以他嘱咐了贾诩几句。只要有助于中兴社稷,有助于帮助长公主主政,大司马大将军府都坚决支持。然后他回到后宅休息去了。
  贾诩和傅干等人却非常兴奋。大将军李弘督领尚书台,两府掾属和尚书台的官吏就是一个府衙的人。如果能利用这次机会让尚书台拿到相权,那不仅仅是有助于中兴社稷的事,更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
  贾诩、傅干等人连夜召集了两府十几位主要掾属,就新官制中尚书台的扩建和职权问题反复商议,拟写奏章,以便为尚书台争取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