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3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了美国科学代表团后,便留下来
跟参加接见的竺可桢讨论气候变迁问题。
当时,世界气候异常现象增多,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国际上流行着
“世界将进入小冰河期”、“人类将面临一个缺粮的时代”。而竺可桢根据
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世界气候趋于变暖而不是变冷。
周恩来总理勉励竺可桢说:“祝贺你取得的成果。这篇学术论文,在国
际上受到了广泛欢迎,为中国科技界争了光。”
竺可桢说:“自然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善于与
自然斗争。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80多岁了,
感到力不从心了。”
周总理说:“现在到21世纪还有1/4个世纪的时间。郭老再过19年才
100岁,你再过17年才100岁。章士钊写书,写到92岁。你还可以写出不
少书来。”
竺可桢答道:“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我能做到。”
竺可桢说到做到。1970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体育锻炼也由早操、
太极拳改为屋内散步和深呼吸。每天只能坚持阅读一个半小时,但他仍旧不
… Page 19…
肯稍有松懈。这一时期他着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在病中,他仍想着
著书。当手稿送往出版社时,竺可桢感到自己就像一位产妇,眼见自己刚生
下的孩子由护士抱走,自己满心幸福却一点气力也没有了。《物候学》是竺
可桢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香港《明报》有一篇文章评
价说:“本书是历史文献结合科学观察的一部著作,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
的纪元。”
竺可桢随身有三样法宝:温度计、笔和笔记本,以便随时随地进行观测
和记录。他总是在笔记本上记上他认为该记的一切。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
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
病态发展。4月23日的日记上他写道:“今晨一早起,适见一燕子在窗口孤
飞,好像老朋友一年不见又来探访似的。查去年日记,也是4月23日有以下
记录: ‘上午见燕子在高飞,今年初见。’何以如此之巧。七八年来记录燕
子初见,在北京统是4月21—23日,只是1968年特别早,在4月18日。”
1974年2月6日,他在日记上写下了最后一行字:“气温最高零下1°C,最
低零下7°C,东风l—2级,晴转多云。”这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天气预报。
所以在日记上,他又注明“局报”,一丝不苟地为他多年来的科学记录打上
了完满的句号。
在病危之际,竺可桢一再叮嘱夫人陈汲将他自1966年8月以来,每月将
三分之一工资交存银行的款项共计11000余元上交给党组织作党费用,而当
时他家的经济状况已是明显的入不敷出。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当人们还沉醉在梦乡国里之时,竺可
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溘然离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竺可桢释放了他生命之火的最
后一份光亮,然后他安祥地睡去了。走完了艰辛而又忙碌的一生,竺可桢永
远地安息了。
中国科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悄然陨落。
十二、硕果累累
竺可桢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而献身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
开拓和发展了我国气象学、地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史,他在这些科学园地里辛
勤地耕耘,成为一代宗师。
竺可桢对于科学事业的贡献是杰出的,他在台风、季风、物候、气候变
迁、农业气候与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我国东临太平洋,每年夏秋季节,从广东到辽宁的东部沿海都受台风影
响。眼见台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竺可桢早在哈佛大学攻读气象科学时就开
始了对台风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回国后也坚
持不懈地研究台风问题,他先后发表有关台风的论文共7篇。
竺可桢分析了台风的利害,对远东台风类型作了科学的分类。他将风速
作为风暴强度的标准,竺可桢认为“气压读数并不表示气旋的强度,因为强
度决定于气压降低的速度而并不依赖于气压的绝对低值。”他的见解在当时
颇有独到之处。竺可桢反对将所有热带风暴都称为台风,他把6级以上者称
台风,不足6级者则称为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竺可桢通过精心研究将远东
台风划分为三类:第一类A类台风,其风速达到蒲福氏12级;第二类B类台
风,其风速达到蒲福氏6级;第三类微弱发展的低压,具有不完整的中心,
… Page 20…
又称热带风暴。竺可桢进一步按远东台风所经途径将台风分为六个主类:中
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
1925年竺可桢发表了《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一文。这是竺可桢在台风研
究上的又一重要成果。他根据翔实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与今天的统计结果基本
一致。
竺可桢还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低减,故
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他还致力
于台风的生成和预报的研究。
季风研究是竺可桢的另一重要课题。竺可桢一直坚持海陆分布季风形成
的学说,竺可桢是我国第一个指出了季风系统的概念的人。他认为印度季风
与东亚季风虽是两个系统,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
竺可桢注意到了我国的气候冬季干燥、夏季多雨与季风的影响有关。在 《中
国气候概论》中竺可桢指出:“季风对于中国气候之影响……以冬季风来自
干燥之内陆,夏季风来自润湿之热带海洋,故全国雨泽因有显著之周期性,
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我国地域辽阔,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这些对我国的气候都有着不
容忽视的影响。竺可桢对我国的气流运行作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由于当时
的条件所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局限性,但竺可桢对我国气流运行的开创
工作,令人永远铭记。
竺可桢在农业气候与自然区划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气象与农业之关系》、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之雨量及风
暴说》及《中国气候区域论》等。在《中国气候区域论》一文中,竺可桢提
出了区划我国气候的三条原则:(1)分类必须简单而明确;(2)分区界线
须与一国之天然区域符合;(3)在中国之气旋与反气旋范围内,各处所受影
响大异,气候区域之决定,应视此范围为准。”并依此为据提纲挚领地将我
国划分为八大区域。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世纪之久。他数
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亲自进行物候观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记载,
把物候与农业联系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物候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引人入胜的笔触,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为了深入浅出地阐明物候科学。他
广泛地涉猎古籍,同时也注意吸收民间的一些谚语来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
在书中他引用华北民间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来讲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竺可桢还深入地研究了气候的变迁,自1925年起,竺可桢连续发表了《南
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日中黑子与世界
气候》、《中国历史上之旱灾》。1961年他又写出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
波动》,五年后,他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初稿。
竺可桢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探索我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的道路。
竺可桢不仅在地理学、气象学和我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方面做出了重
要贡献,也是现代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他还十分注重科学知
… Page 21…
识的普及。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竺可桢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真可谓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竺可桢的光辉业绩将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 Page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