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283节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83节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恶业,最后在轮回中也不得解脱。
    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一说不要贪执身体,就觉得这个人精神有问题,“不贪身体贪什么啊?该贪的就是身体!”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大家必须要多思维身体的过患。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世间上也是如此,稍有智慧的人虽没有完全根除烦恼,但对财物、地位、名声不是特别贪。而那些脆弱的可怜人,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有个比喻说,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大海,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有多少草木被火吞没,烈火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样,愚人无论享受了多少妙欲,也不会有心满意足之时。这些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令痛苦如降雨。”他们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痛苦犹如雨水般不断降下。不说我们一般人,即便是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我乳轮王,也正是因为贪心不足,最后落到地上而悲惨地死去。(这个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也有。)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满足感了。80年代时,修行人住的是草坯房,90年代住的是木头房,现在对装潢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再过一个时代,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在家人呢,以前有自行车就觉得好富有,过段时间有摩托车才可以,现在还要买轿车,有了国产的就想要进口的,有了进口车以后,还想要飞机。以前法王去美国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轿车,觉得有轿车无所谓,有飞机才让人羡慕。法王有次也坐了私人的飞机,当时他老人家说:“这些人的贪欲之心若不摧毁,真的是特别可怜!”他们有了飞机的话,可能还要火箭、飞碟,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用在这里不知合不合适?天老爷最初给人、牛、狗、猪分配寿命。首先给人25年,给牛40年,但牛说:“我要15年就可以了。”其他25年被人要走了。给狗40年,它也只要15年,25年又被人要了。最后猪也不愿活很长时间,只要了15年,25年也给了人。这样一来,人总共要了100岁。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寿命虽然很长,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1岁到25岁,这段时候过得比较快乐。25岁到50岁之间,因为是牛的寿命,所以要承担工作、家庭等沉重的压力。50岁到75岁是狗的寿命,所以要经常看孩子、看门,过狗的生活。75岁到100岁是猪的寿命,那时候的人除了吃喝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在家里一直躺着。所以,人不该要那么长的寿命,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快乐。
    人确实非常贪婪,我们藏地有种说法:“有草的时候,牦牛会发疯;有钱财的时候,人会发疯。”我以前放牦牛时,遇到草特别多的地方,本以为牦牛应该很听话,但它们好像发疯了一样,吃一点、吃一点就跑了,特别难放。人也是这样,按理来讲,有钱的人应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他们这里搞一个投资,那里接一个项目,一辈子活得特别累,人的欲望比其他任何众生都可怕。
    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的人,到一定的时候,应当学会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否则世上的一切财物让你一个人拥有,你也不会满足的。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现在人真的不知足,有了平房要楼房,有了楼房要别墅,有了别墅又有很多很多要求,特别痛苦。所以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
    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一定要把自己的人身变得有意义,每天尽心尽力修一点法。尤其是在座的道友,理论上会分析还不够,因为这些在死亡时用不上。人越来越老的话,这种感受就越来越强——一定要边听佛法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不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追逐欲妙永远也无法满足,最终让自己万分苦恼。
    其实,世人所贪著的名、色、财,在圣者眼里一文不值,是非常肮脏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有些人贪执的地位,有些人执著的财物,在圣者看来跟不净粪没什么差别。《君规教言论》云:“愚夫所贪之诸法,一切智者不贪执。”凡夫人整天像老猪一样贪执美色、佳肴、轿车、地位,以及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就像小孩子执著玩具一样,在大人眼里根本不值得贪著,贪了之后反而有痛苦。
    这一点,道理上先要明白,明白之后逐渐修行,珍贵的菩提心才不会丧失,才会不断增上。因为菩提心无法增上的唯一因,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关的东西看不淡、看不破,认为这些很重要,而一旦修成了无我利他或知足少欲的教言,许多贪境就没什么可执著的了。
    我有时候非常佩服有些道友,他们看破了地位、财产、家庭,把什么都放下来,一心一意在这里闻思修行。在当今社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有了这个机缘之后,希望大家要经常祈祷,不要退失这种信心。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如果退失了这种信心,以后不一定能呆下去,很容易随便离开殊胜的对境。尽管有些人没有这种缘分,一直在红尘里做各种琐事,但现在有了闻法的机会,也是多生累劫难以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意舍弃。
    凡夫人一点贪执都没有,完全像圣者一样见到任何对境都如如不动,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一般来讲,学习很多佛法之后,所贪的对境是很少的。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快乐,平时只有一杯茶,没有什么可贪的,感觉很不错。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说:“我在商店里转了很长时间,也没给您买到任何东西,很惭愧!”我回答说:“我自己去也买不到什么,更何况是你了!”我们作为出家人,要求不是很高,但在家人可能就不同了,逛商店时买这个、买那个,什么都要想。但如果所求的慢慢减少了,内心会有不可思议的快乐。这并不是什么修证的境界,看了大乘教言以后,很多道理自然会明白的。
    如今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我们学院有很多修行人日日夜夜在闻思修行。最近这种气氛也非常不错,虽然冬天的天气很冷,但男众、女众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背诵,晚上很晚了还在一心专注经论。我有时候看到了,心里还是非常舒服,觉得这种人身是有意义的。我们人很快就会离开人世,若把精力全部用于世间的赚钱,到时会带着什么善根前往后世也很难说。所以大家有了机缘的时候,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千万不要业际颠倒。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化,就像高山上的经旗一样,随着业力的风而飘动。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自我坚强,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思考题
    783、什么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么样依止上师的?
    784、为什么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785、为什么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786、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么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第一百五十节课
    发完心之后,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谛听。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 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应该有满足感,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本来学校的建筑还需要发展,但他很有满足感:“已经可以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其实知足也是智者的行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汉地有副对联曰:“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你们也记得吧,学习《俱舍论释》时讲过,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圣者对住处、衣服、食物并没有过高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档的,住的是最豪华的。许多圣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简单,然而他们内心至高无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楼大厦、坐高档轿车,很多方面不断地希求,相续中的快乐就越来越少,因此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著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著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我们不要执著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著了。有些人贪心比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产品,看别人开很好的车,看别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屡屡产生“这是我的该多好啊”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有对治的结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对财物视如命根,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许多圣者的教言中都有这样的教诫:修道的过程中,对财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说完全断掉贪执,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