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波施 _2-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供完全的行动自由。我们准备把邻苯二甲酸酐车间所属的实验室拨出一个
归您支配。在那里的地下室内有一个小工厂也可以归您自己使用,另外在最
近我们还要给您几名助手支援您的研究工作,以便能取得更大成绩。”
波施听后十分激动,克尼契博士接着又说道:
“布隆克经理(德国有机化学家,研究过染料的合成和染料性能方面的
问题。布隆克还是一位有名的化学史专家,他曾撰写过靛蓝的制造史)认为
您应当研究一下硝酸制法的改进问题。目前使用的这个方法最早是由毕凯兰
和艾德二人提出的。这里有许多问题极需解决。譬如降低电能消耗问题;增
加氮氧化物的产量问题;提高氮氧化物被吸收的程度问题等等,您可以看出,
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化合态。”
… Page 10…
展现在波施眼前的是一幅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司已为他运用自己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他在科学思想上实现突飞猛进的志愿提供了条件。
而克朗茨师傅则是他了不起的好助手。波施在研究工作上的最大特点就在于
高度的精确性,而在化学仪器装置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要求也正是精确
性。
除了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实验之外,波施同时还为建造更加完善的新装
置、新设备多方奔走,四处张罗,他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
探索。他们还实现了把氮固定成氨的其它几种工业方法。其中有一种是生成
氮化物中间体的方法,关于此法,他已和克尼契博士谈过。还有一种可能的
方法——氰氨化物合成法,事实证明此法也很可靠,只不过从氰氨化钙里制
取氨,需要的成本极高,因此,氰氨化物合成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
产。
波施连一分钟的空闲都没有。原来,他身兼数职。他必须到安装着生产
硝酸的设备那里去,以便详细观察反应进行的情况;他又得到克朗茨师傅的
小工厂里去,亲自核对每部分的新图线;此外,他还需要去实验室看看,因
为那里正在实验各种方案。他提出不少新办法,既比较可行,且经济效益较
好。
每当他感觉到精力快要不支的时候,他就找来几个铁盒子,带着抄网和
小铲子,骑上自行车,直奔城外——到墨尔汉姆附近的沼泽地去,或者是来
到莱茵河的岸边,采集各种甲虫,蜗牛或者各类水生昆虫等等,作为他尚未
收藏齐全的动物标本。这项活动使他身心感到舒畅愉快,疲劳顿时消失,他
又重新充满了活力。有时候,波施到他的朋友们的宿舍里去串门。大家欢快
地说到深夜,可是第二天清早他必定准时到公司上班。
时间悄悄地流逝着。直到返回故乡过圣诞节的时候,波施才发现年复一
年过得太快了。他真的看到了这一点:母亲头上布满斑斑白发,小妹妹鲍拉
长得那样高大——她如今已不是过去那个令人发笑的小女孩,竟变成一位端
庄匀称、美丽可爱的大姑娘了。他的女友艾丽莎的变化更是令人惊讶。她本
来是个翘鼻子的小学生,那时候卡尔扯着她那一对小辫子,手上还拿黑色的
大甲虫吓唬她呢!
现在,跟妹妹一起走进来的艾丽莎完全变了模样,仿佛换了个人,一个
文雅、体面和充满自尊的漂亮小姐。艾丽莎是一位具有独立性格的、坚毅果
敢的姑娘。她弄到一辆自行车,于是就放心大胆、无忧无虑地在科隆大街上
骑着车到处转,根本不留意过路的人投向她的愤懑的目光。“一个姑娘居然
还骑自行车?这成何体统!”——端庄持重的夫人、太太们愤忿地议论道。
然而,大家不久对此就都习惯了,而且胆子大一点的姑娘甚至也骑车上街,
效仿起艾丽莎来。
自从和艾丽莎这次相见以后,波施常常到科隆来,他俩一起骑着自行车
到城外去玩,举行自行车竞赛,采集动物标本。
波施每次由科隆返回路易港的时候,总感到和艾丽莎还没有呆够。艾丽
莎不仅喜欢听他讲述研究工作中的种种趣闻轶事,而且每次耐心地把经过源
源本本地听完。波施讲得娓娓动听,还把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统统告诉她。
此外,也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如实地讲给她听,以使她和自己同甘共苦。
艾丽莎喜欢这位精明干练、牵动人心的青年,她愉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礼是在科隆举行的,婚后他俩立刻就到路易港去了。这对年轻夫妇住的是
… Page 11…
一所私人住宅,坐落在一个宽阔大庭院的深处。这下子可有地方啦,不仅能
摆放各种养鱼缸,而且还能放置各样饲养两栖类小动物的饲养箱。他们把一
个房间改造成小工厂——安装了一台车床并且安放了木工的工作台。工余的
时候,波施就从事他心爱的活动——养鱼、饲养两栖类的小动物、采集昆虫
标本和栽培花草。
四、合成氨的制造
波施继续对氮的固定问题进行研究。他详细地研究了现有的全部有关文
献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取氨最容易实施的方法就是通过氰氨化钡。公
司根据波施的订购申请,运进了一批碳酸钡,而克朗茨师傅则制做了一台压
块机,以便把碳酸钡和煤粉的混合物压制成团块。具体的实验工作是由阿尔
文·米塔什博士做的,他是经鲍登施坦教授的推荐来巴登公司工作的。鲍登
施坦是德国物理化学家,迈耶尔的学生。迈耶尔曾经执教于德国汉诺威技术
学校,并任柏林大学教授。鲍登施坦在热分解和电化学方面做过大量的研究,
并且是最早从事光化学和化学动力研究工作的科学家。
米塔什博士研究出一种制氮的新方法,而氮又是合成氨必需的原料。老
办法制氮是除掉空气中的氧,也就是让氧与铜粉起作用,从而将氧去掉。这
方法耗费大,而新法则便宜得多。它是把空气和氢气分别用两个管道通进来,
在两种气体汇合后并形成混合气的时刻,将其点燃,使混合气燃烧。在这种
条件下,空气中的氧便与氢相结合变成水,而氮则呈游离态留在反应器里。
把利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氮气,通进一个填充了碳酸钡和煤粉团块的反应器。
由于反应需在1500℃的高温下进行,所以反应器是放在一个专门的炉子里加
热的。但是,由于连续反应器的输氮管密封程度经受不住如此高的温度,所
以气体便从反应器里漏出来,结果,反应器内的团块往往和反应前一样,丝
毫没有变化。
可是,氰化钡和氰氨化钡的混合物则极易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结果生成
氨和碳酸钡,然后把碳酸钡与煤粉混合,再压制成团块重新使用。
新法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方法——两位研究人员劳动多年的成果并没有白
费,他们的设计方案被公司采纳了,公司的生产委员会决定拨出资金建造氰
氨化物工厂。
这个工厂于1906年开始动工兴建,而波施的儿子恰巧在同一年出生。按
照家庭的传统,长子与父亲同名,波施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现在又添上
他的长子,老少四辈人的名字都叫波施。
艾丽莎由于照看小孩子,无法脱身,她未能看到工厂的建造过程,不过
她丈夫把兴建的情况全都详细地讲给她听。环形转炉的炉体由16个加热室组
成,每个加热室内分别装有210个由耐火砖砌成的反应器。全部反应器内可
容纳的团块,总量相当于五吨的碳酸钡。根据波施的计算,氨的产量平均每
昼夜应当达到500公斤以上。但是,用30个反应器生产是一回事,现在用
3000个反应器生产则全然是另一回事!实际表明,氨的日产量还达不到350
公斤。这个产量是太低了,甚至连成本都不够。所以,公司的经理管委会做
出了暂停生产的决定,并于1908年6月正式执行。
氰氨化物工厂在生产上的失败,并没有使波施垂头丧气,他决定把自己
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对氮化物的研究上来。他同米塔什博士一起,开始着手研
… Page 12…
究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化物究竟存在哪些途径。他们先后利用过
钛、硅、氧化铝。实验结果本来颇有希望,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不久才知道,
法国已经有人研究出了这种工艺过程,并且已经获得专利。这样,法院便迫
使巴登公司放弃这项研究。
在波施和他的同事们正忙于建造氰氨化物工厂的时候,欧洲的一批科学
家却在探索使氮和氢直接化合成氨的条件。其中有奥斯特瓦尔德教授的学生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化学家)、卡尔斯鲁厄的弗茨·哈伯。哈伯是德国著
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工专家,卡尔斯鲁厄高等工业学校的教授,他和波施一
起对于氮和氢直接合成为氨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个过程最先是由能斯特提出
的,但是哈伯等人的研究成果被巴登公司利用,并在路易港实现了合成氮的
工业化生产。1911年哈伯担任柏林——达列姆化学物理和电化研究所(现称
哈伯研究所)的所长。哈伯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化学平衡、硝基
苯的电解还原、电弧放电合成氧化氮。
哈伯在电化学领域进行过许多研究。此外,他多年致力于探讨从海水中
提取黄金的各种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伯领导了德国军队的化学兵
后勤部门,同时也是采用BB作战的组织者。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尽“自己
报效祖国的天职”。1933年,哈伯迁住瑞士侨居,一年后于瑞士的巴塞尔病
故。其本人在1918年因在“以元素合成氨”方法所做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对于发生在氮和氨之间的平衡反应做了详尽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
氨的人工合成可以在1000℃以下进行。但是,直到瓦尔特·能斯特提出合成
氨反应须在高压下进行的建议之后,波施的研究工作才取得了成果。
哈伯认为,合成反应的压力必须提高到200个大气压,装催化剂用的管
子应当加厚。如果此法可行的话,那么,不论催化剂的价钱多么贵,在经济
上也是合算的。
哈伯制备合成氨催化剂用的金属,都是由柏林电灯泡工厂提供的。在试
用过的各种金属中,以粉末状金属锇的催化效果最好。在压力为200大气压,
温度为600℃的条件下,达到氨气浓度为6%的产率。这在当时已被认为是很
成功的了。
哈伯把他取得的成果介绍给他在卡尔斯鲁厄的同行、巴登苯胺纯碱公司
的顾问卡尔·恩格勒教授,并建议恩格勒立刻向路易港的工厂发出生产倡议。
恩格勒教授向经理管委会建议对此进行研究,因为他认为这个方法是完全靠
得住的。
公司经理布隆克的写字台上放着两封信。信的内容他已背得烂熟。200
个大气压!在工厂生产的条件下,要达到这么高的压力,这怎么可能呢?太
没道理啦!各个车间倒是都安装着高压釜,不过釜内的压力最高也只有5个
大气压,而且还发生过好几次爆炸事故呢。更何况制造这种设备的材料也都
经受不住指定的各项条件。
冒这个险值得吗?需要跟专家们好好商量一下。
波施走进经理办公室,站在一旁等候着。布隆克举手示意请他坐下。
“哈伯教授提出一种合成氨的生产方法,需要在200个大气压下进行。”
“温度呢?”
“600度。”
“这可是红热温度呀!这样的温度恐怕连最坚固的钢材也承受不住。”
“可是他们就有这样的设备,可以实现上述过程。而且恩格勒教授本人
… Page 13…
亲眼看见过呢。”
“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设备,”波施以坚定的语调说道,“实际上很有
可能这样做并非得不偿失。”
“我们在建造氰氨化物工厂上本来就已经花了不少钱啦。”
波施扬起了头,他从来没有因为白白造成浪费而被任何人指责过。
布隆克安详地微笑着,“我说这些话,绝对没有指责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