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序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
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孙中山逝世以后,已经出版过许多关于他的著述,但是,李菁女士的这部作品,注意吸收学术界的已有成果,简明扼要,文字清新,图文并茂,相信出版以后,当必为广大读者所喜见喜阅。
2006年11月12日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近代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百年潮》杂志主编。
孙家的新生命
1866年,已经222岁的大清王朝走过最荣耀、最辉煌的岁月,正蹒跚着迈进它的迟暮之年,这一年也是王朝传至它的第10位继承者——同治皇帝的第5个年头。年初,同治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率领的太平军余部在粤东的反清斗争,勉强维持着王朝最后的威严。
1866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六),当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在中国南部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翠亨村诞生时,没有人会预料到,若干年后,他竟然成为中国最后一代王朝的掘墓人。
翠亨,是广东省香山县东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的名字,它有一个美丽的寓意:透明晶莹的碧玉。翠亨村在香山县东南,离澳门37公里,背山临海,村前有小溪流过,树木苍翠,风景优美。但是村里的土地多为沙质,居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及杂粮,产量甚低,因此村民大多外出谋生。
与中国南方很多的小村庄相似,翠亨也是一个保持着旧有习俗的小村庄,风气不甚开化。孙中山后来在海外革命,为了不被牵连,村里人不准孙家在村中造屋;而孙中山当上大总统后,附会者却说孙家因祸得福,占得好风水。
时至此时,孙氏家族在翠亨村已居住近100年了。1813年,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生下长子孙达成,未及孙达成成年,家中田产已变卖干净,生活日渐困苦。为生计所迫,孙达成在16岁那年就到澳门去做鞋店学徒。3年辛苦的学徒生涯师满后,在澳门一家葡萄牙人开的鞋店作鞋匠,每月只有四元的薪水。这期间还学过裁缝,在澳门一共待了16年。
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孙达成直到33岁才返回故里,与邻乡杨家18岁的女儿结婚。除了孙达成外,孙敬贤还有两个儿子孙学成、孙观成,他们都因生活贫苦而各自丢下妻子到海外谋生。孙学成1864年不幸在上海附近的洋面上遇难;孙观成1867年则死于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矿区。孙达成夫妇于是后来又承担起照料两个弟媳的责任,因此生活依然拮据。
孙中山之子孙科后来回忆自己的祖父母时说,孙达成面长颧高,眉毛浓长,双目炯炯,平素总是穿着粗布衣裳,留着长辫子,很有长者风度。他时常吸着草烟,坐在家门前那棵大榕树下,或一个人静静坐着,或向来聚堆聊天的邻里好友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掌故和在澳门的见闻。夫人杨氏温雅端庄,眉清目秀,缠着一双小脚,为人善良宽厚。杨太夫人卒于1910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那一年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运筹革命大业的孙中山没有更多时间回香港参加安葬母亲,此后很多年,孙中山每提及此事,都流露出深深的不安。
孙达成与父亲孙敬贤有一点上十分相似:迷信风水。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回忆,孙达成终年养着一个来自嘉应州的风水先生。各祖先坟地,都是孙达成亲自挑选的。由于父子两代都醉心于风水,屡屡修建坟墓,花费很大,更加重了当时的家庭困境。
孙达成夫妇婚后第八年,即1854年生下长子,取名为眉,谱名德彰,字寿屏;1857年生长女金星,3岁夭折;1860年生次子德祐,5岁夭折;1863年生次女妙茜。
当第3个儿子在1866年降到人世时,按照族谱,孙达成夫妇为其取名“德明”,幼名帝象——据说是孙中山出生后其祖母请算卦先生算命,算卦先生说孙中山是“天子命”,于是孙家人为其取名“帝象”;稍长大后又取名“文”(为从事秘密活动,孙文曾化名中山樵、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杜嘉诺、艾斯高野等。孙中山的名字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被叫响,而日本仍习惯称其为“孙文”,海外则称孙逸仙Sun Yat…sen。公文、函电多自署孙文);5年后,孙达成夫妇又迎来他们最后一个孩子——女儿秋绮。加上祖母黄氏,孙家一共7口人,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
由于家境贫困,孙眉在家乡只读了4年书,先是在离家里10里之外的一个地方给人做长工,16岁那年,孙眉又跟随舅父杨文纳及程名桂一起去檀香山。临行前的路费,还是由二叔孙学成之妻程氏,将租给孙达成耕种的田地,押出其中两亩多筹来的。
孙眉到达檀香山后,与同乡郑强一同在华侨菜园做工,每月工资15元,他每月省吃俭用,还寄回10元给家里。11个月后,孙眉又转到夏威夷人设立的牧场做工。
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孙眉最终竟然有了“茂宜王”(King of Maui)之称。茂宜岛是夏威夷的第三大岛,孙眉在茂宜岛的牧场从山上一直延伸到海边。一个普通农民,孑然一身来到夏威夷,不太有可能在很短时间买得起这么多土地,孙眉在檀香山的“经济奇迹”显得有些神秘。这也引起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的好奇,她在《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里提到:“我在夏威夷二十多年,了解这里的历史,根据当时的法律,外来人,尤其是没有资本的普通人,如果不和当地的‘公主’结婚,则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土地。所以我猜测伯祖父(孙眉)一定在茂宜岛时,曾娶过当地的土著人为妻。”
带着这个假设,孙穗芳1985、1986和1991年5次去茂宜岛查访,结果证实了她的推测。“我不但找到了当年买伯祖父的土地的那户人家的后代,而且也证实伯祖父的确在茂宜岛有一位夫人。”孙穗芳找到了那户人家的后代叫Willam Tavares;当时已是位72岁老人,以前做过中学校长,现在是当地报纸的记者,是买主的孙子。在孙眉去夏威夷的100多年后,孙穗芳从实地探访中发现,孙眉与当地人生的孩子叫Charles Awai,他的后代还一直生活在茂宜岛上。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像所有贫苦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作,6岁时跟随姐姐妙茜上山砍柴草、去塘边捞水草喂猪。年龄再大一些,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有时还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取蚝。每年,孙中山要替人牧牛几个月,换回牛主用牛给孙家犁翻二亩地的工价。
孙中山生前很少谈及童年,但宋庆龄曾经生动地描写过他那时的生活状况:“孙中山很穷,到15岁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
这种环境,使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从而对他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日后他曾说:“幼时的境遇刺激我,……我如果没出生在贫农家庭,我或许不会关心这个重大问题(注:指民生主义)”,“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考的时候,在我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将一辈子在此种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孙中山一直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对一个民族命运的思考,正是革命家应有的胸怀。
幼时的孙中山活泼好动。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等都是小孙中山喜欢玩的游戏。淘气的他还常常爬上参天高的大树取鸟蛋,用石头投掷小鸟,乡亲见他倔犟好动,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石头仔”。
邻居有一个专营豆腐业者,被乡亲称为“豆腐秀”,他的两个儿子都比孙中山大,常常欺负小孙中山。有一次,孙中山忍无可忍,一直把那两个孩子撵到豆腐店里不说,还拿石头把人家的豆腐锅砸破。自知理亏的“豆腐秀”只是责备了自己的儿子,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觉得“豆腐秀”生活艰苦,自愿赔偿损失。“豆腐秀”感激不尽,此后他的两个儿子再也不欺负别人了。
1875年,同治皇帝病故,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继位,改年号光绪,东、西太后再度垂帘听政。这一年,9岁的孙中山进入村里的乡塾读书。每次从私塾放学回家,小孙中山一定帮助家里做农活。他还喜欢泅水,“入水如蛙,村中儿童,皆不能及”。
村塾设于翠亨村冯氏宗祠,老师姓王。那时王先生给孩子们教授《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王先生教书严格,对读书勤奋、成绩突出的孙中山也格外喜欢。
有一天,正在村塾读书的孙中山看到一伙海盗光天化日之下入村抢劫一个从美国归来的华侨的住宅。全村人和师生们都四散逃跑,只有孙中山没有跑,一直站在那里冷静地看着这场野蛮的抢劫。被抢的华侨看着被洗劫一空的房子,绝望地哭诉:“我完了,许多年来我冒了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辛苦积攒的钱,现在全被强盗抢走了。如果我留在洋人的地方,那里还有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何至如此?回到自己的家园,反倒没有保护了……”
这位老华侨绝望的声音,在小孙中山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中国没有洋人那样的法律?为什么这个华侨冒了生命危险挣到诚实的金钱,洋人允许他带回来的,在中国竟得不到法律保护?”这也许是孙中山意欲推翻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家最初的思想动力吧。
那时,翠亨村有一个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民叫冯爽观,早晚在孙家住屋前的榕树下乘凉,常常对孩子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孙中山每每听得出神,对洪秀全很是敬慕,有一次情不自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