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4节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4节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三一问:云何先思一遍(无我见),其后一切无分别住,亦非修真实(胜观)? 
  三三二问:云何唯安住见,皆非胜观? 
  三三三问:应如何修,方是修胜观之法? 
  三三四问:此正修观,乃已得止以后之事,何以尚须修止? 
  三三五问:有一类人士说一切分别皆是「应破分」(须破除者)者,宗喀巴大师破斥甚广,云何非理?及其误点安在? 
  三三六问:过去藏中先德异说纷纭,但考其修法总不出不分别一途。有说:名言有;胜义无,有说:名言由颠倒而有;又有说:非有非无者;有又自称为应成派全不立宗,故无过失可指者。其要点症结安在? 
  三三七问:若由观察慧,以求无别慧,因果二法则不相顺,于此应如何理解? 
  三三八问:过去藏中先德引诸经论执为口实,但多误解。宗喀巴大师对彼等误解诸经论,如何正解? 
  三三九问:如上广破邪执,乃欲显正义,然则修中观正义,总摄其要,应如何修耶? 

    修观法门中分三大科中第三科成观之量(即真正中观之量)科中所出问题如下: 

  三四○问:云何为成观之量(即真正中观之量)? 
  三四一问: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所示:云何为随顺胜观,及真实胜观?观轻安与止轻安之关系为如何? 
  三四二问:依自宗止观双运之法,应是如何? 
  三四三问:吾人从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修学至此,应如何提纲挈领,摄要思维,以便心中摄持? 
  三四四问:一切法门,后后依于前前,已如前说。若以密乘而言,其后后依于前前之要领为如何? 

    学习第四章大乘密教无上瑜伽法门中所出少量问题如下: 

  三四五问:何以宗喀佛不于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中开演密乘,而别开密宗道次第?云何为合器与非器? 

    后十五问属于金刚乘教法,非受灌顶不能阅读,谨从略。 

    学习问答三百六十则学习明灯颂自释师佛密意庄严论一至四章中所出问题三百六十则答案如下: 

            优婆塞 绛巴妥默(汉名郭和卿)著述 

  【第一则】 

  问:速速成佛之义,应如何解释? 
  答:总说:如阿底侠尊者祈祷本尊度母,请开示迅速成佛之法时,圣救度母及佛菩萨等开示说:「善男子,若欲迅速成佛,当速发菩提心。」依不共教授说:「速速成佛之法,初速字指密法共通部分,次速字特指无上瑜伽法门。」这是说初速字义,惟愿不依三无数劫成佛,而依密法方便,一生得证圆满佛位;次一速字义,是说不但如此,且愿依于无上瑜伽方便,于此浊世,一生最短寿命中,得证圆满佛位。又依宗喀巴大师传派不共讲义说:「初速字义,是说一般无上瑜伽法;次速字义,是说依宗喀巴大师所传无上瑜伽不共教授。」具体说:初速字义,言修菩提道次第;次速字义,言依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所说教授——「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对于能怖、密集、胜乐为本尊,不离师佛本尊一体方便,自依师法门起,至得圆满双运身止之菩提道次第修习法中,上根三年,或七年,至愚十六人生亦当成佛。温萨巴依此方便,数年之间,即已成就。故应缘念此为成佛方便,速中之最速者,这也是温萨巴所许之最速法。 

  【第二则】 

  问:云何谓为完整无倒,全圆道体? 
  答:须大小兼备,显密圆融,互为助伴,而于整个成佛修行道次,毫无颠倒,次第不乱,成为一补特伽罗迅速成佛之教授。如是教授,唯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始具此相。洵非重大轻小,尚显谤密,独宗偏见,抱残守阙者,可同日而语也。 

  【第三则】 

  问:于时浊慧减之时机,修学之教授方式,是否应随时机,有所变通? 
  答:应有所变通,如初有弥勒现观庄严论等著作,及龙树中观诸论之出现;中有解脱军般若光论、狮子贤现观庄严论释明显义论、月称入中论等释着之阐明,后复有阿底侠道炬论、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等,摄三藏完整教要于一论之著作,复现于世。以此例推,因时因人,而施教授。明灯颂及自释并此问答等著作,以及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之译出者,即本此意而作也。而今而后,为应时机,通权达变,当作论著,揣将层出不穷也。 

  【第四则】 

  问:原有阿底侠尊者菩提道炬论,此一教授,从仲敦巴以来,师师相承,无谬无余,传至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始依此论而造菩提道次第论。何以宗喀巴大师论著,为诸大德赞为空前论著? 
  答:宗喀巴大师依道炬论而开演三士道,并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化诸要义,于大小兼备之基,更增显密圆融之美,成为完整无缺,复便于一补特伽罗易知便修之成佛教授。为前此大德所未详细开演,故赞为空前,以此称新甘丹派。 

  【第五则】 

  问:师承有何关系? 
  答:通达师承,关系甚大!知此正法,从释迦世尊,直至现在传法之师,师师相承,中无间断,全圆正法,清净甘露,如瓶泻水,直注自心,能得加持。非法源不净,或有间缺者可比;更非获得一经半咒,盲修瞎念,以书为师,或自杜撰,仗倚世慧,望文生意者可比。纵使获得精详释着,依之学习,无师自通,但亦缺师加持,障难丛生,不得成就。 

  【第六则】 

  问:应如何分析菩提道次第之师承关键? 
  答:从印度方面师承分析,所有广行、深观、伟大行三派教授要诀,阿底侠尊者完全获得,因此阿底侠尊者的菩提道次第教授.称为「汇合三派法流教授」。阿底侠尊者到藏,广转显密法轮,由此传出的师承甚多,统称为「甘丹派传承」。而此中「语派」、「经派」等传承教授要诀,宗喀巴大师完全获得,从而开演菩提道次第,并增加密乘教授,而成为空前论著。如是法传,师师相承,直至恩师。我从恩师座前,获此全圆教授,当如何念恩,而生敬信,始得师承加被也。总之,应知从印度师承说,阿底侠尊者为开显道次第关键之大德,从西藏方面说,则以宗喀巴大师为主要关键。尤以通达师承,知重在念恩生敬也。 

  【第七则】 

  问:明灯颂及自释(简称)有何特点? 
  答:根据至尊文殊开示宗喀巴大师的修要秘诀——「于浊世中寿短的一生中,欲速速成佛,应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三者为本,从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整个道体学行之间,彻底修悟共通道次第后,当求密乘三法」——的密意,而开演以「出离心」为纲的第一章下中两士道修心之次第;次以「菩提心」为纲,而开演第二章上士道修心之次第;次以「清净正见」为纲,而开演第三章止观修法;最后以「密乘」为纲,而开演第四章无上瑜伽(密乘三法属此)父母二续生圆二次第。摄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显密二大论著于此四章中;复与宗喀巴大师三士道次第,及修密程序,丝毫不差,此为第一特点。又根据师传直观教导修要纲领玛澈而造颂,依师传显密教授修法要诀,无谬无余,以作释论。以此师传教授,具体内容,俱备于颂及释论中,此为第二特点。复从依止师起,直至密乘双运位,所有师传教授,修法纲要,造作颂体,既具易于念诵修持之方便,且兼留有修时广略随力之余地(老弱者诵本颂略思释义而修,强者思释论广义而修),此为第三特点。 

  【第八则】 

  问:于菩提道次第道之数目及次第,应如何生起决定? 
  答:以三士道中,遍摄所有佛经所说一切显密要道,佛为一切有情故,所说出离三恶趣,获现上人天福报一切法,都摄于下士道法类中;佛所说究竟定善,具解脱生死,以及修断生死根的空性一切智两类中,凡说细分出离心,解脱生死的法类,都摄入中士道法类中;凡佛所说修二种菩提,圆满一切智法类,都摄入上士道法类中。以此任入显密两乘,其成就佛道之唯一门径,皆是「菩提心」。以下中两士共道属于上士道中,积福忏净支分,为修上士菩提心之加行引导。既如是何以不说由大乘道而引导,分为三者而说为三士道引导?此应知为摧伏未生起下中士粗细二分出离心,而妄称自己是上士,已发菩提心,这样的我慢;二为对于上中下三类士夫,都能作大利益,故分三类。因为对上士说,如果未修下士的不堕三途苦,而生善趣之现上胜利,及中士道的究竟解脱的出离心,纵修上士道法,也不能生起真实菩提心。知此略要,则于道之三类目数及其次第之意义,心中生起应有之决定矣。 

  【第九则】 

  问:应如何理解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理? 
  答:「互」字义,为助伴之义,有水乳相融,非成水火。既然如是,如显教遮贪嗔痴,密法乃以贪嗔痴为用,岂不相违?又如下士道,得人天果即以为足,中士道以出离生死为足,上士以菩萨为足,初观似有相违。颇公作妙喻来理解互不相违之理说:「如人患病,医投以凉药,戒忌温补剂。初剂除其热病,乃投以补药,又戒生冷物。同一患者,同一药治者,其所不同者,病症与方便。凉热虽不同,去病义则一。三士道也是这样,下士道如生重病,思暂减轻,中士道如思除去病根,上士道思此痛苦,解除此病之方便,不唯自身病愈,并愿治愈他有情。此心量力,大小之不同,非佛说有相违也。」就随机来说,有时以显为主,则以密为支分。例推密教,也是这样,如修生起次第为主,则以显之菩提为其支分;如修圆满次第为主,则以生起次第为其支分。又如欲得显教究竟,须依于密,欲求密法圆满,须依于显。佛语皆为利益有情,无论细微罪恶、功德,佛皆为说断证方法,以此皆应学,皆应成就。佛语中有一分要者,不要者,无有是处。所谓「四方大道」,喻如掷骰,随掷何处,见其形同,喻如置桌,随置何处,见其平稳。此喻自依止上师起,至密乘双运位止,所有各种法门修习,皆见其同,皆能安置平稳也。 

  【第十则】 

  问:云何依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 
  答:宗喀巴大师特标出「为入道之根本」者,如大树无良好之根,则彼枝干花果,皆不能生,生亦不好。此喻先不得善知识加被,一切向上之果,皆不能成。宗喀巴大师启示后人,应特别注意者——为自依师生起恭敬之起码一点功德起,以上直至成佛双运位功德止。反之,对善知识不恭敬之起码一点过失起,以至以上止观错谬,直至成佛以前过失,皆与此根本法门有关。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世间造作(如土木金石医术等),皆须师傅的教导,何况方自三恶道而出之人,对成佛之路,未尝走过者,能不须上师吗?」但如依不具德相的善知识,则如「问道于盲」。学人应有之功德,如六度四摄、定慧等,皆关系于善知识。指引菩提道的善知识,乃欲吾人认识全般佛道,直至成佛之道者。 

  【第一一则】 

  问:何为清净之供? 
  答:应设无谄,非由邪命而来之供。一依质之来源,二依发心,不依世间八风。如昔甘丹派大德伯贡金,因有施主将来至其住所,遂严治其室,特庄严诸供,继思非法,乃去取门后灰尘,撤置供上,以自忏悔。事传大德荡巴桑杰,闻而赞之,谓其供品乃真清净。 

  【第一二则】 

  问:何为诸修之首? 
  答:班禅第一世洛桑却季绛称说:「诸修之首,首在发心(即动机)。」是说自己应先善察自己的动机。应如经中所说,不求此生世间名利受用福报等果。如果只求得此世安乐,则所作诸业,不能成为利益后世的意义,而且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了。特别是如阿底侠尊者所说:「凡是贪嗔痴的动机,都是不善业,以不善业的动机,而修善法,是不能入于道的。」总之,应发为利一切如母众生,我愿速速成佛,应首发如是菩提心。 

  【第一三则】 

  问:何以须观显资粮田? 
  答:先应知心若不依于资粮田,则礼敬、供养、启请等,皆无所依,积福忏净,亦无从而作。至尊文殊告宗喀巴大师说:「但缘念而不积福忏罪,则如禾稼,但有种子,而无水土日光,不能生芽矣。」故此三种不能或离,为积福忏罪,故观显资粮田。 

  【第一四则】 

  问:依何种资田,修积福忏净,能迅速积集二资粮? 
  答:颇章喀仁波伽说:「依上师瑜伽供养曼荼罗(即资粮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