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耄晕醇希手磷詈蠹硇牟环郑缢肴椋诖怂椴环种硇纳希淦鹩形蚁耄⒓涠杂诖宋遥鹩杏捎谧猿芍耄哿Φ酱耍蛞鸭闵抑粗常嗉醇秸习占魈逡印T僭佳灾闵抑矗次野∥野∠胄模┫韵质保雌渲醋胖榭鋈艉危蚣蚁胫模胨胫遥朴斜舜酥郑谑蔷跤卸酪恢遥谛南胫小8淳醮诵南胫遥谒椴环种硇纳希胍磺性探圆缓秃希捎谧猿伞4耸钡鄙缡且恢指芯酲D―由无始至今我啊我啊之名所在,我啊我啊之想所在,今始捕获矣。此时心生决定,知彼是空见之障。认识障空见之我执,此即第一扼要――决定了知所破(或称应破,即空见应破之障)之要。颇公说:「于此时再观他法所生之障,更易明了。」若身、若山河大地,一如我想,显然各现其自成之象。以我(著者)故乡雅安为例,细察细察,则知房舍山河等等,皆非雅安。而于房舍山河之上,别有一为雅安名字所在,似由于自性(不依他缘而自能成立者)成立者,系属于心,此即雅安之自性(或说自性成立之雅安)。
复次,执障情状,喻如中夜于室内觅柱,四方扪摩,忽然触得,此时心中必然认为此柱,非由分别心与他缘所起,乃由此柱自成其柱,次念又必然认为此即是柱(此即是柱之此,即为柱名之所在)。初认柱由自成,即是「实有」(藏语「顿诸」),次认此即是柱,即是「实执」(藏语「顿真」)。此皆指凡夫心境,圣者则不如是也。因为行者不能认识障体,故须取譬以明之。障空见者,为执实无明,破无明必先认识其障体之情状,即认识障体之真象,始于空见,不生颠倒。障体既明之后,再察看俱生我执,如其所执之状之我,究竟为有为无,而以理智抉择之,此为第一之扼要。
【第二五七则】
问:云何肯定其(所执之状之我)所属为一为异?
答:谓俱生我执所执自性成立之我,究属一蕴,抑属于异蕴,抑或一异均不属,于此应细观察。先试泛观一切有法,不属于一,即属于异,断无一异均属之理。例如单言柱,即是一,如言柱与瓶,即是异。一即非异,异即非一,对于此理,应先生起决定信。然后回观俱生我执所执之我,如系实有,则与蕴不是一体,必是异体。如一异均不在,必无此有法。于此生起决定,即得肯定其所属之第二扼要――决定了知二品之要。
【第二五八则】
问:应如何决定了知自性之我与蕴非一之理(即决定破除一品之要)?
答:谓自性之我与蕴非一。就一体方面推度,自性之我,如果与蕴属一体,则不能与身心分而为二。如果与身为一,而身即非一。粗略言之,身为地、水、火、风、空五大合成,则我应与五大皆一;就细分言之,骨肉等地大非是我,血液等水大非是我,温度等火大非是我,动摇等风大非是我,身内一切空隙等空大非是我(此处所为我,皆指自性成立者而言,非指普通所说之名言我。如误名言之我,亦属于无,则入断见)。五大俱不是我,则身与我非一,可决定矣。如必谓身与我是一,此身坏灭时(如被焚成灰时),我亦应随之而坏灭(我亦随身而成灰)。由此理故,反复推断,则我与身非一,益得决定,无可疑矣。又如谓我与心为一,心分六识,则我亦应当如心而有六我。如谓我为一,则六识亦应如我为一,而六识实非是一。如是思维,我与心非是一,益得决定矣。此即第三扼要――决定破除一品之要。
【第二五九则】
问:应如何决定了知自性之我与蕴非异之理(即决定破除异品之要)?
答:谓应知自性之我与蕴非异。就异体方面推度,自性之我,如果与蕴属异,则当如瓶与柱,各有其体,不相依倚。如是则应于身心之外,有我可得,而实不然。由此则知我与蕴非异,决定无疑。此为第四扼要――是为决定了知破除异品之要。
【第二六○则】
问:依四种扼要推思后,应如何修法?
答:如是依上四种扼要,反复推思,则知俱生我执所执之自性我,决定为无。当把握此无我之见,以为所缘,如修止法,远离沉掉,而专注修。
【第二六一则】
问:说一异二品有何过失?
答:一品之过。再细论之,如我与蕴为一,有三种障难:
一、我与蕴为一,则蕴与我应成为一体,则吾人分别心显现之境,应将与蕴显现为一,而无分别也。如无分别,则所谓取蕴舍蕴之我为无矣。如无取蕴舍蕴之我,则非内道,以内道均承认有取舍蕴之我故。且如此,则蕴成为非所取者,我亦成为非能取者,如是诸过以生。此第一障也。
二、俱生我执所执(或显现)之我与蕴为一,则自性我应当为一。因吾人分别心,如镜照物(分别心即俱生我执),对于自性之我及蕴同时显现。如自性我与蕴是一,则分别心中,应将我与蕴显现为一(蕴与我一,是事理上之一,分别心显现之一,是显现其为一。若显现与事理合,则自性必为一矣)。自性既是一,则我之支分与蕴之支分,亦应无丝毫分别。此二障也。
三、我与蕴如丝毫无别,则一补特伽罗与多我有相违过。何以故?以蕴五我应有五。如谓只有一我,则五蕴应无丝毫分别,而成为一,亦有相违过。此三障也。
又我与蕴既自性是一,则蕴刹那生灭,我亦应如蕴刹那生灭。如是今日之我生,昨日之我灭,明日之我生,今日之我灭,此理在一般所说名言之普通我,本亦无过。而在俱生我执所执之自性我,于此则生过矣。龙树说:「若我如五蕴,我即为生灭。」
又自性之我既与蕴同为刹那生灭,则行一刹那之我,与后一刹那之我,究为一为异?如先后刹那之我是一,则前一生之我,应与今生之我为一,如是则前一生之我为未死而取今蕴,即堕于常边矣。中观本颂说:「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以上皆明蕴与自性我为一之过患,由是生起蕴与我非一之决定也。
异品之过。再细论之,如谓先后刹那之我非一是异,亦有三过:
一、由前生之我,与今生之我,其自性各别而推寻,则前生之我,今生之我,其根性亦应各别。根性既别,则忆念宿命之说,皆成虚语。亦即甲之不能忆乙,乙之不能忆甲,何有自忆某世为某,某世又为某之说。
二、由前生与今生之我,不相依靠之义而推寻,则自作善,不能自期福果,如是则成业果相失之过。且一切作业,皆等于无矣。如是则堕于断边。又未作业,亦可引果,又此生所得之果,非由前生之业所集。又甲人作业,乙人可受其果。何以故?俱不相依故。总上理由,皆明蕴与自性我为异之过患,由是生起蕴与我非异之决定也。
三、如我与蕴是异则我与蕴当为各别,而其自性亦应各别。自性各别,则我与蕴应不相连属,如马之与人。如是则蕴之生住异灭四相,于我之上,应当无有,我既无此四相,则我成为常我。如成常我,则俱生我执所执之处,应不可见矣。中观本颂说:「若我异五蕴,则非五蕴相。」不特此也,如我与蕴不相依而各别,则以蕴用为我想之心,不能生起。如不相依而亦能生起我想,则于瓶于柱,亦应生起我想。入中论说:「由此离蕴无有我,蕴外我想不能起。」
【第二六二则】
问:由四种扼要,及如我与蕴或一或异,均有过患,应生如何结论?
答:推尔详之,六识总摄于身心,身心总摄于蕴,蕴不过安立之假名。如我啊我啊之想所执自性之我如有,则亦应与蕴或一或异。若与蕴非一非异,则无有此我明矣。何以故?凡是有法,不在一,必在异故也。不然,则我非蕴,如果非蕴,则又成为无为法矣。中观本颂说:「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总如上说,我想于蕴既是非一亦非异,根据前文,应知所属理由,一异之外,别无有有法。今认我为有法,而不在一异之内,则自性之我,决定非有法矣。是为空见生起之初门。
【第二六三则】
问:初得空见之情状为何?
答:空见初起之心,喻如空室觅物,但闻人说,此中为无,尚不足信,必躬自检寻,见外上下及墙壁空隙,皆已觅遍,而实不可得。此时自心生起此中无物之决定知。空见初起,亦复如是。总摄而言,吾人先已认定空见之障体,即是俱生我执所执之我,谓此我由自成而为实有。此时就六根五蕴身心各方一一检寻,此自成实有之我,为在六根,为在五蕴,为在身,为在心耶?如有所在,究与六根五蕴身心为一耶?为异耶?周遍检寻,彼六根五蕴身心一异之内,均无此自成实有之我。依据前文所属之理,判断此我,实属非有。正如觅物遍于室内,皆不可得,最后,自心生起此我为无之慧,即是空见之初起。行者修习此慧,初应将俱生我执所执自性之情状,以去寻检,及其遍觅不得,此时内心顿起自性为无之决定慧,不由外铄,亦正如俱生我执之执我,由于内心,不待外铄。此种决定于内心生起时,如过去世空见习气薄者,则如原有宝物忽然失去,生出恐慌之心;如前生空见习气厚者,则如原失宝物,忽然寻获,生出欢喜之心。经中说:「譬如失念人,疯狂而跳号,已经千万年,一旦获正念,回忆狂叫状,生无限羞愧。」此指空见习薄者言。
【第二六四则】
问:建立我无自性之理据有三,合因明三法,试言其概?
答:我无自性,其理据有三:一、所依之根本境(藏语「细)即指我,我无自性依何因而成,由何而成);二、所成之无自性义;三、能成之理据,即与蕴或一或异皆不可得之理(如执契约字据然。)由此即可通达我无自性之义。如执契约索捕,能成乃契约,所成乃取债。根本境即负债人,契约乃确证。依世俗习惯债券必须具备中证签押等严密条件,对方始无可抵赖。欲使契约成为铁证,必须具三相:一、「却趣」(藏语义为万法宗法性)如索捕对象,须是负债人者本人不误,非负债者之亲友;二、「吉跷」(藏语义为随遍同品有)如随契约载明贷金确数,无丝毫含混;三、「堕跷」(藏语义为反证异品无)如无契约则不能责其偿还。如第二相具足,则此相具足。又如索捕有三事:一、人(负债人);二、债(有债可取);三、契约(索捕之证)。如是抉择我有无自性,亦有三事:一、我;二、无自性成就;三、与蕴为自性成就之一体或异体,皆不可得之理据。欲使此理据,成为正确,须具三相:一、「却趣」(方法若具此条件,决定此我与蕴不出一异,二俱无有,即三事中第一「遍是宗法性」);二、「吉跷」(随遍,与蕴自性成就之一体或异体,皆不可得。于此得到决定,即显若具第二事,应有第二义「同品有」;三、「堕跷」(依前第二条件反证决不能成立,即显若不具第二义,即无第三义「异品无」)。
【二六五则】
问:应成派自宗,于前后念我,虽不许自性成就,然亦许刹那生灭,且许前后念我各异,亦当如弥勒、近护非一相续,而犯此(弥勒)作业,彼(近护)受果之过。试言其理。
答:以前后刹那之我,非自性成就,乃依蕴唯分别安立故,能成一相续。如是唯分别安立之我,以能成一相续之故,能忆宿命。此由「无自性缘起,不可思议力」,故能忆宿命。如百论释说:「如稀酪器(即酸奶糊),鸽迹可得云云。」屋上之鸟喻前生,酪喻此生,鸟酪距离喻一相续。不须鸟来酪中,喻前生之我,不须来此世。不须酪升至屋上,喻此生之我,不须溯回前生。而爪痕可得,喻此生能忆宿命之事能成(屋上有鸟,爪痕印酪,此是法性)。
如问:此生之我,是否由前生而来,往后生而去?又是否有由前生到此生,又由此生往后生之我耶?又前生之我,是否已灭,方到此生耶?又前生之我与此生之我是一是异?如是种种问难,审谛思维,极开理智。总之,当知若是蕴与我为自性成就之我,则每一问题,均成相违。若知非自性成就,乃依蕴唯分别安立故,则无相违之过。
又如外道蓄意难佛,问我与世间为常为无常?佛观其蓄意,乃其根器,不堪了解无我(依中观无自性成就之我,依蕴唯分别假名安立故,离常断二边),不为记别莂,不作答复。若说为常,恐愈增其执;若说为无常,恐彼生邪执;若说俱非,由彼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