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18节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8节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八0则】 

  问:戒之自性(即何者是戒)? 
  答:菩提道次第中说:‘由遮止损他事,令意远离之思者谓戒。是以律仪戒为主,增上而作也。以彼思之串习,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密多,非谓于外建立有情胥离损害之门。」戒之总体,兼止恶行善二分。此说戒之自性,乃专指戒中防止恶业之律仪戒,以防恶之力,律仪戒最大故。次说戒波罗密。谓由菩提心摄受修此防护心(断损他心),辗转增上,至于圆满,即为戒波罗密。此亦不依外境而言,但依内心而说戒波罗密圆满。戒波罗密有二义:一,向彼岸而行;二,已到彼岸。故串习及圆满,皆称戒波罗密多。 

  【第一八一则】 

  问:戒之差别? 
  答:此非谓其性体之差别,乃总说戒之差别。此中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三者。 
  初律仪戒(即防护戒):如欲身业之杀远离,须於意业之嗔远离,方能断杀之不善业。如是身语七业,皆与意业之发起有关。故云律仪等起增上,是断十不善。别解脱戒,惟南赡部洲人能受,天、非人、北俱卢皆不能受。而菩萨律仪戒天等身皆可受,故布具菩萨戒而不具别解脱戒者。 
  又如居士戒,但尽形寿,死後即舍,而彼菩萨戒,乃直至菩提而未舍。故谓别解脱戒,即菩萨律仪戒者,则犯死後舍别解脱戒,即拾菩萨律仪戒之过。别解脱戒与菩萨律仪戒,虽同属律仪戒,然非别解脱律仪,即菩萨律仪。如於比丘戎律仪清净者,不能即说为於菩萨律仪清净故。然能随受七众别解脱者,则於菩萨戒支分愈圆满。又菩萨虽以意业为主,不必拘於身语,但凡夫无此堪能,故於身语不善,亦应远离,方称律仪戒清净。菩萨万行总摄之,而不外三戒。凡与菩萨学处相违反者,如恶业及小乘作意,皆应防护,此均摄於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精进闻思修,学行六度,皆摄於摄善法戒。菩提道次第说:缘於六度等善,自於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勿衰退,辗转向上增长也三,饶益有情戒:菩提道次第说:「饶益有情戒者,从戒门中,於有情今後无罪之义利,如理而为之』对他有情下至一援手一投足,皆摄於娆益有情戒。过去诸佛菩萨於诸有情,所作应作何种利益,我皆愿追踪而作,即饶益有情戒体。有利他十一事:一,助伴事业;二,解脱方便事业;三,作涅盘事业;四,解救贫困事业;五,作居住事业;六,同意方便即合作事业(以和合方便引入正道);七,护清净事业(即於其德者,赞叹护持,於大恶者巧施惩治,轻者令有所畏,而遮其造恶之门);八,随顺事业(即於乐顺心者,离一切无义违意现行,余可随转,受其召请,庆慰饮食等事,令有情生喜进入於道);九,应示功德事业(于正行者,若隐若显、示真实功德、令其生喜进学);十,安置事业(於有过者,调伏诃责,为出其不善,安置善处);十一,应显神通事业,此专指得三摩地有情而言。其他释论中说十一种事:一、於应助伴为作饶益;二,於昧理者为作侥益;三,拎有恩所为作侥益;四,於诸危怖为作救护;五,於他哀恼开解忧愁;六,於缺资具为作侥益;七,於求依止为作饶益;八,欲随顺心为作侥益;九,於正行者为作侥益;十,於倒行者为作侥益;十一,於彼应以神通诸有情所为作饶益。 

  【第一八二则】 

  问:於身心如何生起待戒之法? 
  答:菩提道次第说:『须久修不守护戒之过患,及守护戒之胜利二者。』此於中士道祥说。上者当生起原如过去大善知识护戒如护眼珠之念;次者亦当生起顾於十善勤行之心。自当将所受之戒,逐条回忆,检讨最近或过去曾犯此否?若曾犯当依四力励力忏悔,若未犯是者,当生欢喜,祈上师即佛加持,今後不犯。下座当思犯戒由烦恼起,应加对治,勿令自在,如贪观不净,嗔观慈心……等。座间修时,应请师佛加持,愿我於十善未作令作,已作增长,并愿一切有情,皆能持戒增长。 

  【第一八三则】 

  问:有说:『初业有情以律仪戒为首要,加行菩萨以摄善法戒为首要,地上菩萨以饶益有情戒为首要。』是否应理? 
  答:上师开示说:「律仪为先,乃对三种戒说,非对有情说。若不防护十不善业,即坏菩萨一切律仪。』当知坏戒与舍戒不同。若比丘坏比丘戒,则於其菩萨戒,不决定舍。现观庄严论说:「五地菩萨欲圆满五地功德,须远离十恶罪。』故无论在何道地菩萨,皆以防护戒(律仪)为首要。以律仪戒为後二戒之根本依处故。若谓别解脱戒之声缘戒,非菩萨所应学而弃其所制取舍。则彼不知善护别解脱戒,即善护菩萨防护戒,不须别学故。 
  此即菩萨戒学之关要。 

  【第一八四则】 

  问:何者为忍之自性? 
  答:菩提道次第说:『忍之自性,他损及生苦,不能压蔽,而心正直住,於法善住胜解也(於他损害、寒热痛苦,及於法思择,皆有堪能忍受之心)。彼相违品,谓嗔怠、怯弱、不解、不乐也。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不待有情离暴恶也。』三忍重在思,思以役心为性。怯弱谓无勇气,不耐苦。灭自忿等,取治怯弱、不解、不乐。如愿尽摧具烦恼之有情,然有情遍虚空界,岂能尽摧,若不能尽摧则佛之忍度如何能圆。故说但灭自忿,心串圆满,不特有情离(尽摧)暴恶。 

  【第一八五则】 

  间:忍之差别? 
  答:忍之差别有三:一,耐怨害忍。菩提道次第说:『他作损害全不在念。』(心如木石,当然无怨敌);二,安受苦忍。又说:『自身生苦,安忍受之。』(谓修善法所生诸苦);三,法思胜解忍。又说:『於法决心堪忍。』 

  【第一八六则】 

  问:修忍於身心如何生起之法? 
  答:一,思忍之胜利。应思当来无多怨敌、亲友不离、临终无悔、身坏之後当生天中等。入行论说:『一切善业无如忍。』甘丹派思苦道用秘诀:遇身上何处病时,即观一切有情痛苦,化为冰雹,击我痛处。此有二种功能:(一)能消一切有情恶业;(二)能治患处。次学法苦忍、决定苦忍(於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随佛一切法门皆有,由能忍受,成熟无上佛果。二,思不忍之过患。入行论说:『千劫所积各,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又说:「一切恶业无如嗔。」经说:『苦於菩萨生一念嗔,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菩萨深自韬晦,吾等决不能知,若一念生嗔,以对境增上,故感得如此过患,岂可不慎!其他恶业仅自分过患之过,不坏余善,嗔则并坏余善。 

  【第一八七则】 

  问:修三忍之理.有何要义? 
  答:一,修耐怨害忍之理:摄要言之,怨害谓打杀及损名利受用等,重在观能害之人,是否能自主,彼实不能自主。加害由嗔,嗔由宿习(未离烦恼种子),对境非理思维,如是等缘合,虽欲不嗔不能,欲不作加害行为亦不能。由是损自安乐,生起剧苦。故彼能害之人有如烦恼之僮仆。凡缘生法,即有为法,皆无自在(外道昧此,或谓天主自在,或谓神我自在),须依他起,依他自在。如禾麦缘合,虽欲不生,亦不可得,故於不生,不根自在。禾麦之生,若得自在,则不待他缘,即自生矣,如是则禾麦应时常生(堕常),或竟不生(堕断)。故禾麦依水土时间等缘和合,催迫令生,一切有为法,莫不如是。嗔心亦尔,被迫而生,如是知被能作害者,乃被嗔心烦恼所迫而然,实无自在。被若真有自在,则已达离烦恼离苦得乐矣,而贵不然,故知彼无自在。又彼之自在心为何?自在者,谓如欲之义。一切有情若自在者,所欲必为安乐,而彼非纯乐无苦,故知彼无自求。经说:「设若有情名自在,观彼有时亦自害,岂彼於己尚不爱?故嗔恨彼不应理。』二,修安受忍苦之理:入行论说:『乐因为少许,苦因极繁多,若果已熟,嗔之何益?当以苦为道用,苦为教授。』又说:『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倘太娇惯,虽微小苦,亦极难忍;若娇太小,虽大痛苦,亦能耐故。』值末法时,苦如云雾,弥漫世界(学法者苦),不知苦为道用,则生怯弱,退悔中辍之过患,皆所常见,故应破除於苦不喜之理。反观外道乌殉邪见,跳岩投火,尚甘之如饴,今求圆满菩提,何能不忍。 
  三,修法思胜解忍之理:法思胜解之境,摄有取舍之境:谓於善恶因果,应知取舍;信境(摄欲境):谓对三宝加持及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力,以信欲同为胜解故;证境:谓二无我,以圆满证得二无我,即证灭道二谛,亦即证无上菩提;修习境:(摄闻思境,以闻思修相连,闻思即修习而作故)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於上所说诸境,须无偏废,而修胜解。若生胜解,由此得证无上菩提,故应於其修胜解而生坚忍。如听经,或修法一座,即其安受苦忍,及法思胜解忍。 

  【第一八八则】 

  问:何者为精进之自性? 
  答:菩提道次第说:『於摄善法,及作方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 

动业谓由勇悍欢喜之心劝起(激发)身语意三业。精进乃十一善心所之一。谓心於所对善法,生起欢喜勇悍所起之业,称为精进。 

  【第一八九则】 

  问:精进之差别? 
  答:有三:一,撮甲精进:菩提道次第说:『菩萨於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援音乐之甲。以千百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如是住於精进,犹且不舍,况於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着意乐之铠甲。』二,摄善法精进:菩提道次第说:「为修六度故,於彼应行。」修六度之修,有入义,如於一座修菩提心,则其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亦为修六度故,於彼应行。 
  无著摄说法论所说精进有五种:(一)样甲;(二)未入行时精进,谓之加行精进;(三)正入行时,若谓自不能,即与不倦怠精进相违;(四)稍行即退,即违不退转精进;(五)得少为足,即违无厌足精进。 

  【第一九O则】 

  问:精进於身心生起之法? 
  答:有四:一,思精进之胜利。经庄严论说:『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後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谓十不善业清净,指下士道),精进超胜萨迦耶(得无我慧解脱生死,指中士道),精进成佛胜菩提(成就菩提心,指上士道)。』明灯颂自释中引颇公生起精进之教授说:若思如上所说之无数劫,不能如是长久精进,当思如菩提道次第所说,由精进励力善修自他相换菩提心者,远离十不善因,所得之果,身不生苦(今戒清净如下士道所说胜利)。更进而善巧通达诸法性空义(指中士道解脱生死),心无烦恼,当然无苦。如是身心二者,喜乐俱增,以乐除苦,无可畏境,故虽久住世间,亦无畏怠。此如入行论所说:『御菩提心良马,由法乐而趣无苦之乐——圆满菩提。』如是有情,谁复怠情(已无畏怠,长劫精进)。复次善修行者,尤能以所修诸善,回向为利诸有情,得利益与安乐。以此如前所说回向一洲,徉一洲之福报,回向一切有情,当得一切有情所有福德(成佛资粮)。於此基础上,更增以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加持力,更能增长无量无边福德,而速圆满福慧二资粮。以是已无情之言。以此精进力於深度诸善法,身心完全能受持,而能安住於善道,得证无上菩提圆满佛位果(指上士道)。 
  二,思不勤发之过患。念住经说:『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月称菩萨说:『一切功德皆以精进为母(视精进为转移),有一懈怠,即无一切功德法。不能解脱及通达者,皆以懈怠故。』 

  昔释迦与吾等同是众生,固其心力强,故速得成佛。即较弥勒亦心力强精进尤大,故先之成佛。懈怠摧毁对三宝业果之信仰。无信则解不生,无解则无行证。从依止善知识起,至六度,每一法门,皆说其胜利与过患,令生决定信,然後能生起精进。 
  三,应知生精进之达缘有二。摄菩提道次第要义略说:(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