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 >

第39节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间,协同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毛泽东的计划本来是比较从容的,但形势的发展比毛的预料还快。

就在东北野战军开始休整时,华野和中野打响了淮海战役。蒋介石鉴于东北国民党军灭亡的教训,与傅作义加紧商讨华北是撤还是守的问题。辽沈战役后,蒋介石一方面承认东北的失败,另一方面又认为,“东北军事虽然失利,但在关内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基础丝毫没有动摇。与共匪实力比较,仍然居于优势”。“东北战事虽告失利,但共匪主力尚难遽予华北局势直接威胁。”傅作义虽然意识到,“东北不保,华北亦难独存”。但他自恃还有相当强的实力,解放军一时对他还无可奈何。他说:“日前局势严重,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威胁华北的生存。”由于蒋介石与傅作义对华北战局的估计尚存有幻想,加上蒋、傅之间的矛盾,在华北作战方针问题上,又陷于或撤或守的两难之中。傅作义对平津退守问题是早就有考虑的。他就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不久,即去太原与阎锡山商量。阎作为傅作义的老上司,纵论华北形势后,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筑坚强碉堡1万个至2万个,密布于唐山至塘沽及天津一线,以阻止东北林彪部进关;中策是退守北平,守张家口至包头一线,与山西形成犄角之势;下策才是坚守北平。在东北局面未逆转之前,傅作义基于华北的兵力优势,采取了“以机动战术保北平”的方针。即以北平为中心,以平津保三角地区为作战重点,在北宁、平绥、平保各线往返机动作战。

辽沈战役开始后,傅作义感到华北面临危机了,平津退守问题务必尽快定夺,即指示参谋部速拟行动方案。参谋部提出三个方案:一、适时放弃热、察、冀,将全军转至绥远省境附近,以便控制西北,休养生息,便于尔后作战;二、适时放弃承德、张家口、保定各大城市,以一部兵力暂时控制北平,将主力集中于天津、塘沽而坚守之,确保华北的滩头阵地,以便尔后行动自如;三、必要时将原来察、绥军转退绥远,将中央军集中于天津、塘沽,分别守备该地区,以便尔后运动。傅作义征求各兵团司令官和军长们的意见,他们比较倾向于第二案。傅作义不愿意撤往江南,因为傅作义的根据地在绥远,其嫡系部队绝大部分是绥远人,故土难离。傅作义深知蒋的为人与秉性,也不愿退到江南依附于他。所以,傅作义采取了坚守平津张的决策。从11月中旬起,他调整部署,主动放弃承德、保定,将部队沿唐山、张家口、天津一线展开。利用铁路、公路的便利交通,形成呼应之势,确保平津安全。在部队分布上,傅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国民党中央军摆在北平以东。其目的是:先让蒋的嫡系部队去抵挡林彪,挡不住就让他们从塘沽南逃。自己的部队保存实力,不行就西撤绥远。'1'就在蒋、傅研究对策,调整部署时,徐向前、周士第正指挥华北第1兵团围攻太原。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城防坚固,一时攻不下来。徐向前向中央建议增兵,以打破僵局。中央军委认真地分析了华北形势,认为应该同意徐向前的要求。这样,“可助徐、周攻下太原,并使徐、周早日南下接替刘、邓在中原的任务,以利刘、邓明年渡江”。毛泽东还估计,在解放军攻太原时,傅作义“可能按兵不动”,也有可能乘我华北兵力较空虚之际,“再度进扰石家庄”。果真如此,对我攻克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保地区是有利的。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1月15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暂不攻太原”。他们认为,淮海战役发起后,徐州国民党军已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在我刘(伯承)陈(毅)大军的进攻下,该处敌人已有迅速被歼和瓦解的可能。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必更加企图将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调至南方增防和避免在平津地域遭受歼灭。而傅作义则为了保存自己,可能企图向西逃回绥远,使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为避免这种可能情况的发生,建议除华北第3兵团暂不攻归绥外,华北第1、第2兵团目前“亦可暂不攻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围保定或张家口(除留一部监视太原外),在这两处中何处敌人较多可能达到包围的目的,则包围何处,切断其与北平的联络。对所包围之敌,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使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既不能撒手南下,亦不能撤退绥远,亦不能集中兵力守天津或守北平”。等到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与华北部队会合,全歼傅作义集团。至于太原,“在我军歼灭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后,届时可随时轻易拿下。故太原之敌横直可歼灭的,并可有意留在打了平津之后作为无仗可打时的目标”。'1'林罗刘的建议立即为毛泽东采纳。16日,毛泽东致电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士第,建议推迟攻击太原。但是毛泽东认为,撤围归绥、缓攻太原,这一系列欲擒故纵,以退求进的做法,只能在心理上起减轻傅作义迅速决定逃跑的作用,如果傅作义主动放弃平津,华北部队难以阻止其逃跑,这是毛泽东最不放心的。毛泽东认为,华北的第2、第3兵团集结在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部队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蒋、傅两系部队向海上撤退。淮海战役打响后,对华北国民党军震动极大。他们很可能迅速作出决策,如果向江南撤退,将会给以后的解放战争造成重大困难。因此,东北野战军主力需要尽快入关,切断国民党军从海上南撤的道路,与傅作义决战。  

  原来毛泽东计划让东北野战军休整到1949年1月再入关,没想到战争进程是如此之快,只能让林彪结束休整,提前入关了。11月6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提出“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我们曾考虑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1'林罗刘次日复电,表示“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一是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某些干部已开始滋长享受情绪;二是新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为严重;三是部队冬装(大衣、棉帽、棉鞋)尚未发下。他们认为要解决部队思想问题,解决实际困难,都需要时间,而且各纵队的指挥员“均提出要求延长休整时间”。对于东北野战军大战后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周恩来是完全理解的。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淮海战役已进入紧张时刻,华北国民党军有迅速撤退可能,必须予以阻止。否则就会丧失时机,犯最大的错误。基于战略上的需要,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18日电令林罗刘:“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1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报告中央:“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傅作义当然会预见到林彪大军入关这步棋。为了争取主动,他希望与中共中央对等谈判,用和平方式解决华北问题。11月下旬,他通过关系,委托毛泽东的同乡符定一去石家庄,试探中共的口气。傅来谈判,毛泽东表示欢迎。但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共产党是不会与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的。谈判不过是稳住他的一个策略。11月26日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 
  所谓傅作义反正问题是傅之策士侯某与李济深代表彭泽湘谈的,彭有信托符定一带来给毛,据符面谈,在大势上看,傅无出路,有与中共谈和保存实力可能。惟傅本人尚未与彭泽湘见面,据说傅称一见面就要行动,我们已用聂荣臻名义致信彭泽湘表示欢迎傅派代表来石家庄谈判,同时由聂找一傅部俘虏军官,数日内派往北平见傅谈此问题。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稳定傅不走,以便解决傅蒋两系夺取平津,不是真想与傅谈和。因为不解决傅部,即使占领平津也是不稳固的。但在尚未解决蒋系以前,假如傅真愿谈判我们应当和他谈判,以便分化傅蒋,首先解决蒋系,但不给傅以任何政治上的借口。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计划。同时我们也准备第二个计划,即在有某种确定需要时真正允许傅作义反正,但现时不作此项实际决定。'1'从23日开始,东北野战军开始了进关的大进军。10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70余万人,火炮1000门,坦克100辆,装甲车130辆,随军民工15万人告别战斗过的东北,踏上了新的征程。浩浩荡荡、绵延不断的炮车人马,在黄尘滚滚中一路开进。三纵副政委刘西元回忆:“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我和纵队几位领导同志站在大路旁,深情地注视着眼前那动人的场面。只见通往关内的一条条山路上,到处是满载物资的汽车、马车,威风凛凛的火炮,全副武装、步伐矫健的战士,赶着大车、挑着担子的民工,一眼望不到头。那川流不息的行军队伍,似滚滚铁流向前奔腾。”当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已在平古线上打响的时候,它的后尾还在沈阳。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过早发现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行动,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伪装措施。他要求部队夜行晓宿,不走山海关,而走热河境内经冷口、喜峰口出冀东。他还要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电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锦州各地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他指示林罗刘带轻便指挥机构先行,并于走后一星期左右在沈阳报纸上登出一条表示林彪还在沈阳的新闻,由新华社广播。他还命令沈阳附近的部队推迟出发时间。这一系列的伪装措施,还真的迷惑了国民党。30日,林罗刘乘火车由沈阳出发,到锦州后改乘汽车,经义县、朝阳、建平、平泉、宽城,从喜峰口入关,12月7日到达了蓟县南的孟家楼村。这时,国民党空军终于发现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的行动,已无密可保。林彪当机立断,命令各部队改为白天急行军,日夜兼程。由沈阳出发的三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取捷径,由山海关向冀东猛进。事后他向中央军委报告:“由于山海关以北地区及平泉至遵化这条路上人烟稀少,所过部队太多,同时,我们大量部队已经长途行军南下,每日每夜均有敌机侦察轰炸,已无秘密可言。昨已令我最后三个纵队经山海关入关。”东北野战军像洪流一样涌进了山海关,极大地震动了傅作义。华北国统区惊呼:“东北虎”入关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这个战役怎么打,中央军委与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电报往来,认真磋商。傅作义集团的部署是个长蛇阵,蛇头在唐山、天津,蛇腹是北平,蛇尾在张家口。11月18日,中央军委给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命令中规定,第一步目标是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国民党军,重点是防止津、 塘、唐地区的国民党5个军从海上逃跑。只要抓住了这一地区的敌人,就达成了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的主要目的。俗话说,打蛇先打头。林彪主张先打唐山,但毛泽东认为不够妥当。因为在没有将傅作义集团的退路尤其是海上退路切断,在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唐山、天津尚远的情况下,先以一部兵力去打唐山,无异于打草惊蛇,会促使“敌以中央系在北平附近各军甚至加傅军一部或大部或全部进至津、塘、唐线,而以主力位于塘沽,则可以接出唐山之敌,并完成从海路撤退的准备,我军入关很难歼灭该敌”。所以,毛泽东认为平津战役应首先从西线开始,即歼灭北平、张家口一线之敌,包围张家口。因为绥远是傅作义的根据地,平绥路是他从平、津地区退守绥远的惟一交通线,张家口是其军事基地,它西连绥远,东接平、津,在东北野战军尚未到达平、津、唐地区之前,从这一线开刀,傅作义势必由平、津地区增援张家口,确保该线畅通。这就是先揪蛇尾,迫蛇回头的打法。傅作义要保护与绥远老巢的联系,就来不及从海上逃跑。西线的攻击可以掩护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平津地区的展开和分割包围行动,到时候傅作义部队既不能东逃,也不能西窜,就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