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50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蹲佣蓟屏耍躺囊蹲硬换崧湎吕矗揭蹲颖浠啤⒖莼屏耍缫淮邓吐湎吕戳恕T诘厣霞褚黄蹲雍逍『ⅲ悴灰蓿馐腔平穑苤登隳萌ヂ蛱浅浴K惶芑断簿筒豢蘖耍谢埔吨固洹U饩秃孟袷俏拊溉桃谎酪蚬疾豢傻茫侵谏曰蟮叩梗恢溃拖裥『⒁谎苑鹌腥鞠志鸵龀稣飧鲅樱⑺暮胧脑浮V谏脱Щ崃耍驼娴姆⒃福胱孕员揪醣旧葡嘤Γ哒飧雎肪投粤耍淳湍芄恢と馔衙牛萌馔讶蹋饨猩魄煞奖恪�
《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佛菩萨为什么还要示现到十法界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示现干什么?这叫无愿忍、无相忍。这忍的意思太妙、太深了,不是我们能想像到的。我们能忍,真的忍,他没有;他如果还有这个忍,他著相了,他四相没破、四见没破,那他是凡夫。所以我们今天在凡夫位看圣贤的示现很不容易理解,只感觉到他太慈悲了,为众生。如果他真的还有为众生那个念头,那也变成凡夫,他也堕落。所以他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还是《华严经》上说得好,叫「不思议解脱境界」。这话说得好,这里面把无相、无愿、空意思统统都显示了,不思议解脱门。
你不能想、不能说,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不能动念头,不能说,你就明白了,豁然大悟。你要入这个境界,你一定也像诸佛如来、像法身菩萨一样,那么样的慈悲,众生有感你就应。众生有感,确实他不空,他有愿、他有相、他有求,菩萨应,菩萨应完全没有。虽然完全没有,但是他能够满众生的愿,为众生做种种示现。他要不示现就不能教化众生,就没有办法诱导众生,所以种种示现他才能诱导,他才能教众生回头,才能教众生豁然大悟。像这些很深的义理,通常佛菩萨示现也不说,《华严》是一乘圆教,这是教法身菩萨的,把这些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得无愿忍,为什么?烦恼性本清净,《坛经》上说的,「何期自性」,头一句,「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由此可知,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性本清净迷了,迷了清净的本性就变成烦恼,它是不是真变了?没有,这要知道,确实它没有变。说它变成烦恼,这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是随顺众生、随顺迷惑颠倒的人说。像我们戴上有色的眼镜,戴上个绿色的眼镜,你看外面都是绿的,外面人看到你,你眼睛怎么是绿了一块?就这个意思。其实你眼睛有没有绿?没有,性本清净,但是外面隔了一个绿色的玻璃,真的,自己戴久了忘掉了,以为就是这样。外面人看得很清楚,外面人是佛菩萨,自己迷了不知道,外面人一说你马上就觉悟了。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有这个东西,不是真的,你只要觉悟了,这是看破;把这个眼镜拿下来,这就是放下。实际上放不放下都没有关系,为什么?你清楚它没有染污本性,没染污,这是真的,这就叫无愿忍。希望同学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这是属於境界,真的是不好懂。
我们看到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是《坛经》六祖大师开悟所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说我们凡夫是本来具足,可是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现在苦不堪言,智慧也没有了,智慧变成烦恼了,德能也没有、相好也没有了,这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你只要把这个放下。现在明白了,真的肯定、同意、认可,肯定不再疑惑了,你真的看破了,看破之后你要用什么功?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看破之后你就要干,真干你就真有受用。我不再执著了、我不再分别了,妄想放下太难,那真不是容易事情,可是你能把这两样放下,你就得大受用。
执著放下,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分别放下,声闻、缘觉没有了,四圣法界里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这两个没有了,那你在哪里?你在菩萨法界、你在佛法界,你提升到这么高的层次。然后再进一步,必须到那个层次,这个功夫才用得上力,现在用不上力,现在怎么样用都没办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执著,学著再学不分别,把自己提升到阿罗汉,提升到菩萨,肯定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能作如是观。这十忍,每一条第一个字都是教你观,细心去观察,你能作如是观,对你修行(修行是放下)大有帮助,你功夫才能得力。
下面第八,「无相忍,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是因果之法皆空,「而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为空无也」,因果也了不可得。这个地方要记住,为什么古大德时时刻刻在强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真正做到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时因果才空。如果你还起心动念,跟你说因果不空。你已经不执著、不分别,你到了阿罗汉、到了菩萨,因果不空,一定要到妄想断了,因果的相了不可得,那时候你到哪里去了?给诸位说,到常寂光净土。
在净土宗里面讲四种净土,最高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起心动念没有了,实报庄严土里面还有起心动念。《华严经》上讲的等觉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说,起心动念粗的相没有了,决定没有了,极其微细的那个相,极其微细的相是什么?我们常讲无始无明的习气。这个都不好懂,因为初住菩萨就已经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就是他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了,眼见色、耳闻声,真的像镜子一样,这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镜子照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放下了妄想,那时候的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这时候因果就没有了。只要你还起心动念,你就晓得因果就有,你虽然是不分别、不执著,你起心动念就有因果。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过去住世八十年,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他没有;没有,为什么能现相?这就是讲的不二法门。空有不二,那叫真空;空有是二,还没有空,没有空得了!你还有二边;果然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六道凡夫决定入不了这个境界。你空,空对面就是有,有的对面就是空,这就是二,所以你起心动念就落二、落三,这是凡夫境界。佛的境界比菩萨境界还高,真的是心里头没有对立,对立就是二,没有对立了。我们常讲没有疑虑、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内心达到这个境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境界。我内心里头没有对立,整个宇宙里头没有对立;内心没有疑虑,遍法界没有疑虑;内心没有矛盾,法界虚空界里头没有矛盾,你才晓得解决问题不在外面,在里面。中国老祖宗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真理,是化解一切问题的总纲领、总原则,外面没有问题。从外面来解决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一回归到里面,真的,一切问题都化解了。
无相忍是什么?无相现相,相、无相不二。常寂光里头没有相,是诸佛如来自受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自己的受用是常寂光,他的应身在我们这个世间,那是无相现相,相即无相。是的,是这么个境界,我们怎么会知道?再跟诸位说真的,这是学《华严》才明了这个事情,不学《华严》不知道。真的是每个众生的相都是相即非相,非相即相,你同意吗?你能够承认吗?你能够肯定吗?如果你肯定,你已经得无相忍。这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是不二法门。你以为我们现在这个身相真有吗?你、我、他,这身相真有吗?外面环境这些相真有吗?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在香港到处看到高楼大厦,这真有吗?好像是真有;法身菩萨告诉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你说它没有,这相在,你说它有,这些相没有自性,像前面讲的,没有真实的自体,它是缘生的。这个缘生的意思有浅深差别不一样,极其微细的那个缘生的意思,凡夫体会不到,为什么?极其微细的那个现相是刹那生灭,是讲那个缘。
刹那生灭里面实在讲也是具足四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是在不可思议的极短的刹那之中,我们讲刹那都太长了,《仁王经》上讲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每个生灭里面四缘具足,这不可思议。所以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无常。底下就讲无常,哪里有个实在的东西?没有。你真正要是参透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样了,你会跟佛相同,跟佛菩萨一样正知正见。与佛菩萨不一样的叫邪知邪见。再跟你说,邪正不二,这愈讲愈迷糊,愈讲你愈不好懂,邪正怎么不二?不二里头又有二,凡夫有二,圣人不二。凡夫为什么有二?凡夫有分别执著,他就有二,圣人没有分别执著,他就不二,所以二跟不二真的是一桩事情。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真参透了,你在生活当中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随缘而不攀缘。
随缘的生活快乐,里面没有苦,三苦、八苦都没有,苦乐忧喜都没有,那叫真乐。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极乐就是苦乐忧喜都没有,永恒不变,这叫真乐。苦乐忧喜从哪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有分别、有执著就有苦乐忧喜。执著是非常明显的苦乐忧喜,分别里面是有苦乐忧喜的微细相,粗相没有;到不起心不动念,都没有了,粗相、细相都没有了,但是应众生之感能生万法。能生万法的意思就是能现一切相,楞严会上佛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
这些事情我们也算是非常难得,学《华严》学了三千多个小时,逐渐体会到一点点气氛了,真的像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毛光照益」。我们今天能够讲得出来,能够体会得到,毛光照益。毛光照益,前面给诸位说了,就是佛菩萨的气氛、佛菩萨的氛围。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气氛、感受到这个氛围,没有入门,没有登堂入室。能感受到这个实在讲很不容易了,务必要珍惜;已经有这种感受,就要不断的向前进。佛在经上有比喻,他把般若、把实相比喻作火,这里烧的火烧得很猛烈,我们没有看到,没有接触到,但是这个火的温度我们也感受到,这很暖和,好像冬天烤火。现在用暖气不明显,从前我们小时候,冬天房子里面烧火盆取暖,火盆里面可以煮东西,放一个三角架可以煮东西。我们小时候,蕃薯放到火盆边上烤,烤蕃薯、烤芋头,虽然没有接触到,你进到这个房子还没有进门,你就感觉到这里面温暖,我们是彷佛在这个境界,没有看到也没有接触到,感受到这个气氛。我们要认真努力,知道这是不远了,距离不远了。
要怎样才能够进这个房间?把执著放下就进去了。怎么能够靠近火炉?再把分别放下就靠近了。分别放下,菩萨,进到这个房间,把执著放下,阿罗汉,阿罗汉入门,菩萨登堂,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入室了。这个比喻比较容易懂,容易体会。我们这才晓得佛菩萨我们应当是这个说法,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话是站在我们六道凡夫分上说的,我们对佛菩萨的赞叹。确实他带领我们,每个人悟性不相同,悟性利的很容易就感到这个气氛,勇猛精进,他就能够证得。有些人悟性比较迟钝,比较迟钝的人必须要很长的时间薰修,很长的时间薰修还是有指望,一定也有开悟的一天,有悟入的时候。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对自己要肯定,肯定什么?肯定本来是佛,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不承认你是佛,你跟佛相去远之远矣,你没有法子。
所以学这种经的好处,就是你自己果然肯定我确实本来是佛,每个人都不例外。本性本觉就是本来是佛,本性本善,现在变成迷惑、变成不善,那是迷,迷失了本性。怎么能够从迷再回归到觉悟,这就是佛陀的教学。我们要不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就没有办法回归到觉悟,随顺世间愈迷愈深,到最后真的是回不了头来。回不了头,佛还是要帮助,所以佛对於一切众生永远不舍弃,不过你回头的时间还很长,你在六道里头还要受很多的辛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根性利的人受苦的时间短。当然最难得、最可贵的,这一生当中就回头,回到哪里?回到极乐世界。其他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回头,真难,实在是难,但是我们一心专求净土,这个不难,真的是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