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六段,「明四摄摄生三昧门」,这总有十七首偈颂,今天从第四首看起。
【或以相好庄严身。上妙衣服宝璎珞。华鬘为饰香涂体。威仪具足度众生。】
这一段里面也分两段,第一段这是第一首偈,它是总说、总标,下面十六首是别显,别显里面分四段。第一段一共有四首偈颂讲布施,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们已经学了前面的两首,今天接著,在十七首里是第四首,在别显布施里面是第三首。从这首偈我们就能够理解到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是斤斤计较在戒律里面,特别是苦行,大乘法里面你看这里就完全开放,为什么?他要接触大众,接触大众一定要叫大众生欢喜心,经论上我们常常读到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佛弟子跟大众接触都叫大众生烦恼,这还能度众生吗?所以诸位要晓得,小乘是不接触大众的,在深山兰若里头修行。阿兰若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清净的处所,清净是不接触社会、不接触在家人,真的是过寺院的生活,只有每天出去托钵,除托钵之外,不跟大众接触。托钵有托钵的规矩,都很严格。
佛教传到中国确实是有小乘教,在我们现在经典里面《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这四大部,这是小乘教。小乘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短,在隋唐时候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是小乘,成实宗、俱舍宗,恐怕现在说到这个名词都没有人能懂,没有人知道。跟你讲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禅宗、密宗,都有人知道,跟你讲俱舍宗,没有人晓得,成实宗,没有人晓得。这两宗到唐朝末年就没有了,没人学了,经典在,没人学了。可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这个话要记住。佛法的学习就跟学校上学没有两样,我们上学读书有次第的,你一定先上小学,小学毕业再上中学,中学毕业再上大学,不能躐等。佛法也是如此,小乘就是佛门的小学,你不先学小乘你不能学大乘。
佛当年讲经教学的时候也是先讲小乘,小乘是阿含。你看佛的教学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华严时不算的,为什么?《华严》不是对人说的,是对法身菩萨说的,《华严》是在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了,这一定时间很长,二十多天。有人说二七日中,十四天,有人说三七日中,二十一天,这我们不必去争论,为什么?二七、三七经上都有这样说法,都有根据,到底是二七、三七,不必去打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不需要;总而言之,《华严》是佛在定中讲的。什么人能参加这个法会?你要没有定功不行。所以《华严经》上确实有人天、也有鬼神,那我们就晓得,这些人天鬼神不是六道凡夫,是什么人?法身菩萨应化在六道,现的是六道身,实际上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没有法子参加世尊定中这个大会。所以这一会是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证果果地上那个境界完全说出来;一真法界是什么,华藏世界是什么,统统说出来了,不是凡人的境界。
所以出定之后这才观机,看看当时社会大众,能跟他讲些什么,开些什么课程,这开阿含。《阿含》讲了多少年?十二年;佛教的小学不是六年,十二年。十二年之后讲方等,方等是大乘,大乘里面也有浅、也有深,方等讲了八年。你看,加上前面阿含十二年,这才等於把基础打好了,佛就要正式给大家授课,授什么?般若。般若是真实智慧,讲了多少年?二十二年。从佛讲经这些阶段、时间来看,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教导的是以般若为主,是中心主要课程。《般若》讲什么?真实智慧。般若二十二年之后,到最后,般若好比是大学,二十二年之后讲法华,法华等於是研究所,法华讲的是什么?法华就是讲的华严,也讲了八年,开权显实,逐渐的引导,引导入华严境界。
你看这个教学很有味道,一开端,像做买卖一样,我们用珠宝,珠宝买卖比较容易体会。店刚刚开张,把家里面这些好的东西、收藏的东西全部摆出来展览,可是当地这些人从来没见过,不识货,真正的珍宝不认识。不认识,到第二天世尊全部收藏起来,你们喜欢的、认识的,你喜欢哪些、你认识哪些,这个摆出来,逐渐慢慢教你学到识货,这个比喻容易懂。所以到般若智慧开了之后,在法华会上,法华会上完全是华严境界。最后释迦牟尼佛入灭前的一天一夜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什么?《涅盘经》是释迦牟尼佛的遗嘱,劝导后人,特别是劝导还在世间的这些弟子,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应该怎么修,应该怎样去帮助众生。所以这个遗嘱里面就重复强调戒律的重要,戒律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你要想学佛,你没有戒律就没有成就。根本的戒律,不失人天,三皈五戒你能够持得好,你来生不堕三途。世尊在入般涅盘之前特别告诫,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我们今天学佛学的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就是把这个基础疏忽了,没有在这下功夫,虽然说是入了佛门学佛,实际上多半都是造罪业。你能说他是有意造罪业吗?不能这样讲法,是无意。为什么无意?没有学过,没有搞清楚就受了三皈五戒,这是不如法的。中国在古时候,祖师大德传授他不是这样的,他先要教你,你真有认识,明白了,你才求受三皈五戒,这才传授给你。不是像现在拉信徒,拉来赶快就给你授三皈五戒,你就是我的徒弟,我就是你的师父,这全部都是入阿鼻地狱,决定不许可的。出家受戒,先学沙弥戒,五年学戒,先学沙弥戒,沙弥戒没有做到不能受,不是受了以后再学,是能做到再受。受了沙弥戒之后就学比丘戒,真能够持了,再受比丘戒。所以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分开来受的,不是一起受,一般总是二、三年。如果觉得自己不能持,有,不是没有,有真有假。真的是什么?真不能持;假的是什么?菩萨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的,一生就是持沙弥戒,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所以我们自己想想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不可以、不能称比丘。
明末清初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这个人了不起,他给《弥陀经》做的注解,叫《要解》,《弥陀要解》。你看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文钞》里头有,不但口说,还写成文字,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往年演培法师曾经就这个问题来问过我,他说印光法师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演公他是修弥勒净土的,他不是修弥陀净土的,他学唯识,修弥勒净土,所以才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告诉他,一点都不过分,印祖这个说法真正是叫恰到好处。这样说来,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为什么?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那他是什么人?
蕅益大师是研究戒律的,精通戒律,可是他老人家一生持菩萨、沙弥戒,他自己不称比丘,三坛大戒受了之后,他比丘戒退了,这是什么?做不到。不是他做不到,我们明了他的意思,现在这个世间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够冒充。所以要受,受了之后退。退戒很容易,在佛菩萨形像面前顶礼三拜,然后跟佛菩萨说我比丘戒受不了,我退戒,就退了;你跟一个大德法师面前说我受不了,我退戒,他点头给你作证明,就退了。受戒很难、很麻烦,退戒很容易。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持沙弥戒、持菩萨戒,叫菩萨沙弥,给我们做好样子的。
这个地方的经文,这大乘戒,在布施里面属於无畏布施,当然也是法布施,『或以相好庄严身』,这个相好庄严身是修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菩萨在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相好是福报;换句话说,菩萨在成佛之前要一心一意去修福。为什么?没有福度不了众生,跟众生接触第一个就是福报,所以你要有个好的相貌,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让人家一接触对你羡慕,你才有摄受,这四摄法里面,摄受,他对你才生起尊敬的心,对你生起爱好,欢喜你,喜欢跟你学,不愿意离开你。摄受的力量头一个就是相好,为什么?他看到了。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相,这个做为接引众生第一个条件。
於是我们就明白了,佛教是教育,做老师头一个条件就是要相好。所以我们在汤池办文化中心,我们招考一批老师,相好列在录取条件里面,男的老师、女的老师,身高多少、体重多少都有标准的,为什么?你上台的时候相要好,要让人家看到生欢喜心,如果不够这个标准你就不可以做老师,你到我们中心里面来做工作的人员可以,行政工作可以,你不能上台去讲演,上台讲演身相要好。有人就问我,他说:法师,你们定的这个规矩,(这个规矩是杨老师定的),是不是太过分了?我说不过分,《华严经》上就是这样说法,上台到台上要能叫台下的人生欢喜心。生欢喜就是无畏,是无畏布施,他不嫌弃你、不讨厌你。
底下一句,还要『上妙衣服宝璎珞』。你看看我们大乘教的菩萨,他戴的帽子,衣服,又戴的手镯,身上佩的是璎珞,珠光宝气,这是什么?众生欢喜。不但有这些装饰品,你再看看底下,『华鬘为饰香涂体』,这在小乘里头决定没有的,大乘法里头有这些。大乘法,世间人这些爱好,菩萨统统都有,而且菩萨一定是超过世间人,才能摄受,这个世间人服了,才亲近你,才愿意跟你学习。「华」,唐朝时候,你们要看唐朝的绘画,唐朝男子戴花,帽子上插的花,这是我们在很多资料上能看到。
世尊当年在印度弘法的时候,菩萨就是这样,但是佛所示现的是比丘相。哪些人是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很多。在家菩萨度众生比出家比丘方便太多了,比丘是小学生、是中学生,还要守很多规矩,菩萨是大学生,开放了,不像青少年时代有很多约束,菩萨成年了,统统开放了。虽开放,他犯不犯戒?不会。所以大小乘戒律就有很大的差别,小乘完全在事相,论事不论心,大乘开放之后,论心不论事。譬如杀生戒,小乘戒一定是你杀害众生,把那个众生杀死了,这犯了杀戒;心里想杀他,但是并没有杀他,没有破戒,不犯戒,它论事不论心。菩萨跟它相反,菩萨论心不论事,菩萨心里动个念想杀他,破戒了,事实有没有?没有,在小乘戒没有破戒,大乘戒就破戒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戒是心戒,比小乘难太多了,小乘只是事相。
末后一句,『威仪具足度众生』,戒律少,威仪多。威仪是什么?规矩,在中国人讲礼节、礼貌,现在人叫风度、仪表,这个重要,菩萨接触广大的群众,不能不懂这个。所以你看《沙弥律仪》,有戒律、有威仪,戒律只有十条,威仪有二十四条,叫二十四门威仪。每一条里面,每一条是每一段,里头有细节,你真正能做到,哪个不欢喜你?哪个不尊重你?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在当前是很严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要不能做到,我们学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我们从小把传统的教育忽略了,没有人教我们,从小养成坏习惯。这个坏习惯根深蒂固,改不来了,真的是谚语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是习性,不是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本性是本善、本觉,习性,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有道理。
中国自古以来所以就谈到教育,教育能解决一切问题,不但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里面。所以古圣先贤了解,外国的圣贤也了解,世出世间头等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教育是教什么?教你做人,我们在讲席里面讲了这么多年,四、五十年了。佛陀教育讲的是什么?总的来说,他讲的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细说,第一个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认识人跟天地鬼神的关系,第四个人与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的关系,佛教育讲这个。
中国传统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离开以人为本,没有离开,可以说是人本的教育,它讲什么?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再引申出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里面就包括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人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