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他不迷;他不迷,他所有一切造作是表演。表演就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所谓是方便有多门,这就是方便,佛家讲善巧方便。你要懂得那个善,善是什么?帮助众生,帮助他觉悟,巧是巧妙,方法巧妙,方是方法,便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所以他就没有一定的。用这个方法让人觉悟过来,醒过来。这是佛菩萨应化到九法界,他干的事情。
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片慈悲,不迷惑。所有一切造作都是度众生的,里头决定没有苦乐的感受。如果有苦乐的感受,那就要造业,那是凡夫,六道里头的业就是造染业。有苦乐的感受是染业,没有苦乐的感受是净业,染净,你从这个地方你就能够辨别得很清楚。我们今天做个好的事情,有没有欢喜?造作不善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过?要有这种情绪发生,染业,因为你有迷惑。不但我们人道有迷惑,天上也迷惑,一直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非想非非处天人,还是迷惑,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是所造一切,色界、无色界可以说是纯善没有恶,但是它是染,它不是净。他在这里面享受禅悦的乐趣,禅悦之乐有乐受,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有那个享受好不好?好,不是不好,但不是净业。
净业的心永远不动,就跟《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净业。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华严经.入法界品》才有味道,你才真能学到很多东西。你不懂这个道理你看不出来,你看到那一品就好像讲故事一样,像小说一样,你看不出里头真实智慧。你懂得,你就晓得善财童子是怎样把自己提升起来,怎样在境界里面,迷惑也在境界里头把它磨掉了;没有境界现前,断不掉。就跟刀一样,钝的时候你要磨,把它磨快。我们铜器久了之后,氧化了,你要把它擦干净。古时候有铜镜,用一段时期,一定要把它擦亮。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要常常禁得起磨练,慢慢把它磨光,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什么?要高度的警觉。
高度警觉没有别的,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天天讲经、天天教学,讲经、教学就是时时勤拂拭。把这些芸芸众生的迷惑,天天把它擦干净。有些迷惑得轻的,擦个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烦恼习气重的,慢慢来!有的一生还不行,来生,来生还不行,甚至千生百生。你从这里就看到佛的慈悲,看到佛的恩德,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生生世世照顾你。经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你不接受。你不接受,你就遇不到;你要是接受,真诚心、恳切的心接受,佛菩萨就应化来了,你就有缘遇到。不想接受的时候,怎么样在你面前,也当面错过,也遇不到,这就是看到众生迷惑。
迷惑,实在讲造业,决定是造的恶业多,善业少。所以三恶道的众生多,天上的众生少。为什么?天上是善业,心善、言善、行善,身语意三业都善才能生天。我们想想自己,看看我们周边那些大众,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心善、言善、行善?那你就晓得,他是天人。心不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种人生不了天。凡是落在这十六个字的时候,他所造作的都是罪业。纵然做好事,好事里头有企图,决定有他的利益在里头,没有他的利益,好事他也不干;他干好事,里头不是有图名就是图利。所以果报不在天上,果报在来生能在人间就不错了。
善决定有善果,我们看到,都在眼前。行善得到殊胜的果报,他是什么身体?畜生身,这我们最常看到的,真有福报,比人的福报大多了。哪一类的畜生?宠物。你们想想看,养宠物的人,全家人都爱它,都照顾它,都侍候它。家里人会吵架,会不愉快,但是对那个宠物绝对没有恶行恶语,它的福报多大!过去生中修的福。畜生里头有福报的,饿鬼里面有福报的,妖魔鬼怪里面有福报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人道里面修的福。为什么会堕到恶道里去?身语意不善。这个要高度警觉,要自己常常反省,身语意不善修的福报。他所修的福报确实他有他的企图,有他的目的,不像佛在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个修福报是净业。那个福报就不是在六道里面,那个福报是帮助你灵性的提升,这是真正的福报,这是净业。
苦,佛讲六道都苦,这个要知道,欲界里面有八苦,三苦、八苦这是分类,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有八苦,统统要受。天上也要受,欲界天到色界天,八苦没有了,为什么?欲控制住,他不是断掉,他是定功,禅定的功夫把它伏住。有,不起作用,所以他没有八苦,但是他有坏苦。坏苦就是寿命到的时候,身坏了,身还是要舍,就是色界天有身,既有身就有生有灭,时间长而已。他所居住的宫殿,住的环境会坏掉,我们谚语所谓沧海桑田。
无色界,无色界他身体都没有了,所以他坏苦都没有,他有行苦。什么叫行苦?他的境界虽然是非常好的境界,他不是永恒的,他也是有时间的,时间长短那是他的定功。佛给我们讲分为四等,最长的八万大劫,最长。八万大劫有到的时候,到的时候他要往下堕落,他没坏是什么?因为他没有身,他也没有宫殿,所以他只有往下堕落的苦,他没有坏苦。佛在经上讲得好清楚,我们要体会到,要真正能懂得。
你看佛的经教如此的殊胜,你把世间所有宗教、所有圣贤典籍展开来,你去读。你读其他圣贤典籍,你不懂佛法;如果你读佛法之后,你再看其他所有圣贤典籍,你全都贯通了。这就是什么?你站在最高的地方,下面看得清清楚楚;你站在下面,比你高的你看不到,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感谢方老师,不是他教导我,永远不知道。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你站在最高峰的时候,所有一切宗教学术你全都看清楚了,一点都不错。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断把灵性向上提升,断烦恼、长菩提,菩提是智慧,佛法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里头多快乐!
这个快乐不是六道里面苦乐之乐,这是什么?觉法之乐,觉悟的乐,不是迷惑的。世间人苦乐忧喜舍都是迷惑,这是真正觉悟,真正省悟过来。你看看芸芸众生,无论他造善业、造恶业,清清楚楚。六道像个走马灯,他往哪里去,哪里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有缘的,能接受的,帮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来!等他什么时候想回头,什么时候他玩厌了,六道轮回生死疲劳玩厌了,不想再玩,这就是觉悟。佛这个时候就来了,来帮助他。你有出离的心,你不想再玩,帮助你。你没有出离心,还继续想玩,佛菩萨也点点头,你去玩!就这么回事,你去玩。佛菩萨从来不勉强一个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
此地所说的,前面这个话你明白之后,你就懂得,这是见到众生受惑业苦,受这么大的灾难,搞六道轮回,佛菩萨来了。这些受苦的人、轮回的人,总是里头有觉悟的,一个觉悟,佛菩萨也来,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欢喜接受,他明白了,他肯接受,佛菩萨来了。不能接受的,佛菩萨来了也顺便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他提升,提升到什么层次,还是他自己的缘分。个人的档次不一样,有的人提升到菩萨,有的人提升到罗汉,有的人从人道提升到天道,畜生道提升到人道,不是一样的。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无论用怎样的善巧方便,你记住,决定是清净平等觉。他不迷,不迷就是觉;他不染,不染就是他不会被七情五欲所染,他不会被烦恼习气所染,烦恼习气就是贪瞋痴慢,他不染这个东西。这就是净业。他对一切众生决定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里头没有高下。所以诸佛菩萨、圣贤人绝对没有一个是傲慢的,傲慢是烦恼,傲慢是染污,这个要知道。所以真正功夫得力,我们常讲,什么叫功夫得力?他时时刻刻知道自己错了,功夫就得力。知道自己错了这是觉,佛法讲始觉,他开始觉悟。觉悟之后,他就会修正,一定是先觉后修,他就会改正。改不是一下能改得过来的,为什么?习气太深,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毛病改过来。
毛病真的改过来,还带著有习气。佛经里头有很多小故事,佛曾经讲过,一个人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我们就晓得见思烦恼断了,决定没有执著。可是他接触大众的时候还有习气,但是决定不是傲慢。佛给我们指出来,习气不好断,阿罗汉断了执著,执著的习气没断。到什么时候才习气断?到辟支佛,再升一级,习气断了。再上去,再去学习断分别,一层一层往上爬。
这就是见到众生受苦,这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不是说我们要起个念头求佛菩萨,那个感就更明显。没有念头求佛菩萨,只要我们在这儿受苦受难,佛菩萨就有感应。这个感应,我们决定没有怀疑。为什么?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知道,这是自然的规律,自然就相感。你看我们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应,我们起个善念,山河大地,所有一切反应美好。我们起个恶念,瞋恚,发脾气,山河大地反应的都不好。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气氛,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这是刹那刹那都在那里变化的,为什么会有变化?众生的感不一样。由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佛在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整个宇宙是一体,在人身上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根头发我们拉一拉,全身都感到有痛痒。宇宙是如此,我们轻微的一个念头,整个宇宙都有感应。
我们相信科学如果再能进步个几十年,一定会发现这个现象,现在江本胜做实验是刚刚开端。我跟他讨论这个问题,我把佛经里所说的告诉他。你这个实验觉得很惊讶,不可思议,可是在佛经里面这很平常,三千年前佛就讲得很清楚了。他听了也很惊讶,所以这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众生受苦难就有这么多众生,地球上就人来讲就有七十亿。有没有真正觉悟的,厌烦六道,不想再搞轮回?有,不多就是了。有个一个、两个,佛菩萨也来,他也不会舍弃。只要佛菩萨来,反正大家都沾光。由此可知,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能受益多少,完全看自己对这个有没有信心,理解多少。实在讲你理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恳切,这叫正信。从正信到真信,我们一般人学佛,入门的时候说老实话是迷信。也不错,迷信也好,迷信进来的,常常听讲经,常常学经教,由迷信就变成正信,生起了;由正信就变成真信。一层一层往上提升,信的档次提升了。
但是如果说不接触到经典,不听经教,只是在佛门里面求升官发财,求佛菩萨保佑,你永远是站在迷信,那就错了,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这些还都要讲到前生宿世,我们学佛的缘不是这一生,过去生生世世,这一生肯定跟前世连起来的,这个道理就更深了。如果不是连起来的,在这一生当中效果就非常微弱,不会有很殊胜的效果。这是发心的第四种缘。四因、四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文。「见苦即缘,长悲即因,故虽一文,因缘具足,此中四力不具,故不会之」。前面大师给我们开示,讲到发菩提心有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前面偈颂里面因缘具足,但是四力这个文字没有明显的,所以他就省掉了。在此地特别告诉我们的,什么是因,什么是缘,解释得非常简单,解释得好,我们应当把它记住。「见苦即缘」,见到苦,你的慈悲心生出来,那是因。可见得因是内心,缘是外面境界,外境是缘,身心是因,这个把因跟缘说得就很明白,很清楚。文字虽然是一样,在这三首半的偈颂里面,你懂得这个意思,经文里头字字句句什么是因、什么是缘,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再看下面,大师说「又文有四弘,可以意得」。就是这三首半偈颂里面有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四弘者,文中不求五欲等,即显烦恼无尽誓愿断」,文里头是「烦恼无边」,我们一般四弘誓愿里面用「烦恼无尽」,所以我还是用一般大家常念的。这是很明显的,不求五欲就是断烦恼。你贪图五欲的享受,增长贪心,贪心增长下去就是贪婪无厌,这个事情很麻烦。五欲是财色名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