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0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怎么会不快乐?而且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哪个没有?蚊虫蚂蚁也有,饿鬼、地狱也有,他是众生,众生都有。不但有情众生有,无情众生也有,现在我们得到证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得到了证明。水是矿物,它有。我们善意对它,你看那个水结晶多美;以恶念对它,它的结晶多丑陋,从这个反应当中我们知道它有智慧德相。所以有些人从这里面领悟到了,用苹果、香蕉做实验。苹果、香蕉采下来,同一棵树上的,把它放在两个盘子里头,有一点距离。一个以善意对待它,我很喜欢你,很爱你;另外一个,用恶念对待它。过了几天之后,这个善意的很好,都没有变坏,我们讲保存时间长;那个以恶意对它的,已经腐烂,味道已经很难闻,不能吃了,它有反应。这就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矿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在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你了解境随心转,然后你就恍然大悟。中国人讲风水,现在外国人也讲风水,跟中国人学的。风水是什么?境随心转,风水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你的心善、行善,外面环境没有一样不善,这就是好风水。如果心不善,行为不善,外面环境都变坏了。风水在哪里?风水在人心,不在外面境界。这是风水家讲的两句话,没有骗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没有福报,那个地方风水很好,你去住,风水变坏了。你要是很有福报的人,你在那里一住,那里风水不好,它慢慢会变好,就是这么个道理,甚深法!你会对这个甚深法非常爱乐,乐是喜欢,非常喜欢,锲而不舍。
性德显露,所有一切过失都没有了,为什么?过失是违背性德的。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不违背性德,这就是佛法讲修行证果。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解事实真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常存,永恒不变;相是妙有,刹那不住。所以性是常住的,法是无常的,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了,对於一切现相不会放在心上。为什么?就是《般若经》上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身体这个法相,这个肉身是现相,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这就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那你叫自找苦吃。六道众生迷惑颠倒,把幻相当作真的,真的则完全不知道了。佛菩萨晓得真的,他是念念跟真相应。妄不去理会它,也不必去把它断掉。它是妄,你要把妄断掉,你不是妄上再加妄?所以佛随顺我们的知见来讲,随缘,不要执著;再进一步,随缘,不要分别,然后你才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受用。我们今天讲幸福美满的人生,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你才真得受用。理事无碍,阿罗汉就能证得。
我们读孔子书、读世间圣贤书,再以佛法来做个比照,他们所得到的境界比一般人是要高。高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不齐,所以世间有圣人、有贤人、有君子,这是上中下三品不齐。但是他们没有超越世间,没有超越世间,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没断。他为什么境界那么高?他真的是放下了,没有彻底放下,比我们一般人放下了很多。也就是说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很淡薄,淡薄就是他放下了,不像佛门里面放得那么彻底。佛门放得彻底,所以他称为大圣,他走的是回归自性的路子。儒家放下一部分,这是回归自性的预备功夫,也非常难得。好像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一年级,现在在念大学预科,预备班,也很难得。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三大类的烦恼都放下了。执著放下,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放下了,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烦恼,才能够爱乐甚深法。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有些同学告诉我,某人很精进,现在退心、退转了。我们听了笑笑,不在意,为什么?退转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是正常现象?他见思烦恼没放下,他怎么会不退转?真正不退转是要放下执著才不退转。他还有执著,只要还有少分执著,遇到退缘、不善的缘,他就会退转。真正不退转,不再执著,他就不会退转。一切真的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很好,恶缘也很好,就不会退转了。如果说善缘有贪恋,恶缘有瞋恚,他怎么会不退转?
修行在哪里修?诸位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行是行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为;修是修正,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佛菩萨所说的经论就是标准。经论,古人很慈悲,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很重要,很必要,就是对治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戒律修身,我们身体的造作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的,对的;与戒律相违背的,错的,不对的,你把它改过来。经教是语业的行为,言论,我们的言论跟经上所讲的相应,对的;与经上讲的不相应,错的。起心动念是意业,论藏,经律论三藏,论是智慧。我们起心动念,想法、看法与论相应的,对的,正慧;如果与论讲的不相应,邪慧,错误的。所以经律论三藏是标准。经律论三藏是佛说的,佛是过来人,我们没有见性,要用他的标准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入佛境界。果然入佛境界,你就证得真如,你就爱乐甚深法。
爱乐甚深法,从初住菩萨就开始有了。初住菩萨跟初地菩萨,你看初地叫欢喜地,初住叫发心住,发菩提心,这两个意思很接近。初住是在因地,刚刚开始,初地是成就,菩提心结果了,开花结果了。所以爱乐是极喜异名,欢喜到极处。欢喜什么?欢喜甚深法,叫法乐。绝对不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早就丢掉了。前面经里面告诉我们,「不求五欲及王位」,都舍掉了;「富饶自乐大名称」,舍得干干净净,有爱乐。那个东西要不舍掉,爱乐你得不到,甚深法你也无法体会,那是什么?那是烦恼习气。我们今天世间人最麻烦的,这个东西紧紧抓住,不肯放松,特别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抓得紧紧的。所以圣教在你面前不得其门而入,这就是佛常常感叹著可怜悯者,真的可怜。你遇到了,遇到了不入,不识货,你还是看重名闻利养,还是看重五欲六尘,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前面这几句话要记住,五欲六尘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劝勉同修的十六个字,第一句是自私自利要放下,我们就有门可入。这十六个字是挡住我们的大门,入德之门,入佛之门,这十六个字挡住了。有这个东西,遇到了门,你看不到门,你怎么能入门?这十六个字拿掉就入门了。现在时间到了,初地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两句:
【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
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个第二半颂「是离垢地,以离犯戒有为过故」,这是二地菩萨。垢是染污,是烦恼习气的代名词。离垢就是远离烦恼,而经文上给我们讲的意思更清楚,容易体会。『若能爱乐甚深法』,这是初地,那么自然你就能够『舍离有为过』。
这个地方先要说一说什么叫「有为」。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什么叫无为?《百法明门论》里讲得很好,这是天亲菩萨将宇宙之间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称为百法。这一百大类又把它分为五个类别,这五个类别第一个是「心法」,八识,阿赖耶、末那、意识,再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这八识。八识是心,我们讲起心动念,这是心。第二类「心所法」,心所有法属於心之所有,换句话说,就是心的起用,它起的作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类。第三种叫「色法」,色法是物质,也分为十一类。从我们的身体上来说,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还有意,但是六识是心法,所以意识是属於心法。五根是色法,加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根六尘这十一法是色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可是有这些东西,不能说没有。譬如讲时间、空间,时间、空间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它有。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心、心所、色法里面衍生出来的,所以叫不相应,现在的名词叫抽象。这二十四个是属於抽象的,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这个东西你了解不碍事,你不了解,它也产生障碍。最后一个叫「无为法」,换句话说,前面心、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都叫有为法。有为法有九十四个,无为法六个。
那我们就懂得,所谓有为法是有生有灭,也就是无常的,它有生灭的。像念头,念头起来,生了;念头没有了,灭了。可是它有相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念念相续。可是你要晓得,前念跟后念决定是两桩事情,它有相似相续,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相续。我们的身体是色身,刹那生灭,前念灭了,后念也生了。这个起灭我们从时间上来讲,是一秒钟,一秒钟不太容易觉察到,就讲一天。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你想想是不是一个我?不是,昨天的我已经灭了,今天的我又生了,今天我跟昨天的我有相似相续,不是绝对的相续。你能够知道,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个我,也不能说是两个我,妙就妙在此地。你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我再告诉你,今天上午的我跟现在的我不是一个我,你懂得了。前一个小时的我跟现在的我又不是一样的,然后再告诉你,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不是一个我。佛再讲得微细,前面一刹那跟后面一刹那也不是一个我,我不存在!所以佛讲真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讲的真话。真话你不懂,跟你讲假话你就晓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是一个我,这假的,假的你认为是真的,你懂。跟你讲真的,就不懂。
如果真的你懂得了,你对「我」还执不执著?不执著了,那身外之物更不执著了,你才会放下,你心地才快乐,才没有负担,现在人讲没有压力。压力是不相应行法,是从妄想来的,是从迷惑来的,怎么会有压力?人没有压力,你说精神、身体多么痛快、多么健康。这就是你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太好了,一切法无所有,包括我们身体,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老执著这个身是我?这大错特错。如果你明白了,知道身不是我,就恭喜你,你证得须陀洹果。
须陀洹不执著身是我,也不执著身外之物是我所,这就是他真的放下了。他从根本上放下了,我执放下了,我所有放下了,所以他得自在,佛法里面讲得轻安,清凉自在。我们现在人讲的是他心清净,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他没有得失。那明天日子怎么过?想到明天日子怎么过,你统统具足,你一样都没放下。又想到这个身,我跟我所都不可得,还有什么明天、后天?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才真正叫随缘而不攀缘,随遇而安,无时无处而不自在,就跟觉悟的人示现在世间一样。所以小乘须陀洹这是圣人,绝不堕三恶道。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出了六道,就证阿罗汉果。所以能把我跟我所舍掉,在《华严经》上讲你就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初果所证的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华严》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他的智慧、德能、相好远远超过须陀洹,须陀洹真的是望尘莫及。为什么?他受大乘的薰陶,悟性很高。小乘只是定功很深,他这是悟性很高,不一样。
所以一切有为过失都没有了,有为过失都是随著我、我所而来的。能把「我」看破,有为过失就没有了。有为就是贪瞋痴慢,百法里面讲的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这是二十六类。二十六类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生,统统离了。就跟《坛经》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看看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二地菩萨。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从《百法明门论》里面,我们看出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有为违背了自性,所以是过失。我们初学,我们确实是凡夫,这个说法我们似懂非懂,能不能给我们讲得具体一点?行,佛很慈悲,佛所制订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