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潘季驯-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季驯四次奉命治理黄河,前后长达27年。他对于黄河、淮河、运河的
地形险易非常熟悉。对于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一直到木石桩墁这些细微的
事情,都管理的很是仔细。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现在他不得不抱病巡河,
以舟代步。当时他已经是70岁的高龄,按照明朝的制度,他完全可以告老还
乡,颐养天年了。他也曾三次上疏,请求退休,但因为无人接替,朝廷始终
不准他离任。
这一年10月,泗州又发了大水,城中的积水有3尺之深,十分之九的居
民都被淹溺,并且浸及到明朝的祖陵。黄河也在山阳决口,江都、邵伯又因
湖水下注,田园庐舍都被浸伤。
潘季驯听到这个消息后,仍然以病危之躯亲赴泗州巡视水势灾情。
工部尚书曾同亨向朝廷汇报了泗州大水的情况,廷臣们对治水的看法并
不一致,有的要开挖新河,从傅宁湖到六合进入长江;有的要疏浚旧河,从
周家桥入高邮、宝应诸湖,有的要开挖寿州 (治所在今安徽寿县)瓦埠河,
以分淮水上流;还有的要打开张福堤泄往淮河之口。
潘季驯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保守,他不同意泄水,理由是祖陵王气不可转
泄。
巡抚周寀、陈于陛,巡按高举这些人同意疏浚周家桥。
由于廷臣们的意见不一致,万历皇帝决定,命工科给事中张贞观到泗州
勘视水势,同意了给事中杨其休的上言,允准潘季驯离任。
公元1592年2月,潘季驯终于被解除了总理河道职务。
4月,潘季驯在离任前写了一份《条陈熟视河情疏》的重要报告。
潘季驯的《条陈熟视河情疏》共六条,除了系统阐述束水攻沙等基本理
论外,着重指出一定要熟悉河情水势,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地形地势出发,
河不两行,新河不当开,支渠不当浚,要始终不懈地加强堤防的修守。
潘季驯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之下:
… Page 14…
“治河之法别无奇谋妙计,全在束水归槽。而束水归槽也无奇谋妙计,
只有坚筑堤防。”
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吸取了前人的成果,总结了新的经验,逐
步形成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总方略,核心是在于强调治沙,
基本的工程措施则是筑堤来固定河槽,以堤来治河,遥堤用来防洪,缕堤用
来攻沙,减水坝用来泄洪。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改变了明代前期在治理黄
河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流”方略,而且也改变了历代在治理黄河的实
践当中,只注重于治水,不注重于治沙的片面倾向。
潘季驯的主要历史贡献有三点:
第一,把治沙提到治理黄河方略的高度来认识,实现了治理黄河战略性
的重要转变。
第二,提出并且实践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条重要措施,也就是束水
攻沙、蓄清刷黄和淤滩固堤。
第三,系统地总结和完善了堤防修守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
六、潘季驯的治河思想
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思想与实践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潘季驯紧紧地抓住黄河沙多水少,年内分布极不均衡的水文特点,
使治理的方略与措施建立在对黄河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潘季驯以前,除了公元1世纪初的王戎、宋朝的范百禄、赵君锡之外,
治理黄河的方针总是以治水为单一的目标。而潘季驯则认为不能把黄河同一
般性的清水河流等同地来看待,不能完全地采用适合于清水河流的方法来治
理黄河。
潘季驯在他所著的《河议辨惑》中答复一些人的责难时说道:黄河自“兰
州以下水少沙多”,这是黄河的特殊性。他反复强调:“黄河最浊,以斗计
之,沙居其六。”甚至他还认为“伏秋则居其八。”
潘季驯正是由于基于以上认识,所以他反对把黄河分流,他认为:
“分流诚能杀其势,然可行于清水之河,非所行于黄河也。”
第二,潘季驯主张利用水和沙关系的自然规律来刷深河槽,以求达到治
理黄河的目的。他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和淤滩固堤的思想都体现了这一点。
明代中叶时,黄河泥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
对于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见解却是极不一致的。当时比较普遍的意见,是
主张用人力来挑浚,或者是用原始的疏沙船来疏浚。
潘季驯则主张利用自然力来治沙。他认为:黄河泥沙“不知几千万斛,……
纵使其能挑而尽之,堤之不筑,水复旁溢,沙复停塞,可胜挑乎?”如果以
水来刷沙,则会“如汤沃雪。”而要利用水力来刷沙,就必须要坚筑堤防: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再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
必然之势”。
这就是著名的“束水攻沙”论。他阐述了利用堤防约束水流,提高流速,
从而来增大挟沙能力的道理:“黄河斗水,沙居其六。以四升之水载六升之
沙,非极迅溜湍急,则必淤阻。”而“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
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
相因而至矣。”
… Page 15…
潘季驯不仅是主张通过筑堤束水来提高冲刷泥沙的能力,而且还提出来
利用清水注入黄河,稀释浑水,从而来提高水流的挟沙能力。他说,黄河和
淮河,一浊一清,“俨若泾渭”。“且所借以敌黄而刷清口者,全淮也”。
如果要失去了淮河清水的稀释、冲刷作用,而“止余浊流(黄河)一股,海
口必塞。”
潘季驯又进一步提出来,利用黄河大水挟大沙的特点,淤滩固堤。他提
出建议,在黄河汛期将缕堤的适当位置开口放水进入滩地。“水进则沙随而
入,沙淤则地随而高”。他甚至设想,“二三年间,地高于河,即有涨漫之
水,岂能乘高攻实乎?缕堤有无,不足较矣。”他还试图用淤高的滩地来代
替原有的缕堤,并且保护遥堤。他称这是“与其以人培堤,孰若用河自培之
为易哉!至于人夫桩料,岁省尤为不赀,诚为上策。”
潘季驯解决泥沙问题的思想有他的局限性,“束水攻沙”也尚未能从根
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当时水势横溃,徐、泗、淮、扬之间无岁不
受患,明朝的祖陵被水,也没有自消,但潘季驯的这一思想却在闪耀着科学
的光辉。
第三,潘季驯强调治理黄河要有整体的观念,要有统筹的规划。他说:
“治河之法,当观其全。”他面对的是黄河、淮河和运可三者交叉在一起的
复杂格局,因而他的主张和措施总是把这三条河视为是一个整体:既看到三
条河各自的区别,更要重视彼此间的联系和制约。他的这一思想,首先反映
在他的《两河经略疏》中,以后又不断地进行阐述和发展。他把治理黄河与
治理漕运,治理黄河与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淮河与治理海口,兴利与除害、
上游与下游等多种关系都联系起来,通盘来考虑,统一来规划。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他的总体规划思想,这就是:
“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
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潘季驯的这一光辉思想表明了,在公元16世纪时期的中国跨流域的规划
思想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第四,潘季驯始终强调要从河情地势来出发,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
科学技术水平出发来确定治河方针和方法。他在垂暮之年,即将告别河工之
际,这样阐述了自己治河方略的实践源泉:
“臣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以河事君父者,凡四伍矣。壮于
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或采之舆情,或得之目击,或稽之以往,或
验之将来,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强之不可;
治有正理,凿之不可。”
潘季驯所说的“采之舆情”就是作调查研究;所说的“得之目击”就是
作实地考察;所说的“稽之以往”就是吸取前人的成果;所说的“验之将来”
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张和措施。
潘季驯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来谈,就是治理黄河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客
观规律出发,而不能够凭空来臆度,或者是穿凿附会。
潘季驯的主要著作有《总理河漕奏疏》14卷,《宸断大工录》10卷,《河
防一览》14卷等。其他河工著作还有《潘司空奏议》、《河防榷》、《两河
经略》、《两河管见》等,但内容大多数是重复的。另外还有《留余堂尺牍》
等书信集,内容也有不少与治理黄河有关。
潘季驯关于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措施,首先是直接反映在他给朝廷的河工
… Page 16…
奏疏当中。这些奏疏多达200余道,是潘季驯4次担任总河,长期的治河实
践及研究的呕心沥血的结晶。奏疏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从堤工技术到治理
黄河的行政,从总体的规划到一闸、一坝、一条制度的规定,几乎所有重要
河工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反映在他的奏疏中了。这些奏疏被后人编辑成《总
理河漕奏疏》14卷。
公元1580年,潘季驯的僚属曾把部分河工奏疏和别人给潘季驯的赠言汇
编成集,共10卷取名为《宸断大工录》,这本书是潘季驯的第一部治河书。
公元1590年,潘季驯在《宸断大工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删改,辑
成了《河防一览》14卷。这本书最集中、最清楚地体现了潘季驯的主要治河
思想和工程措施,它的流传和影响也最为广泛。
清代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曾评价《河防一览》这本书说:
“司河者略能记诵其《河防一览》中一二语,其所设施,便出人一头地。
(潘)公之功其旷世而难泯,公之名虽千载亦不灭矣。”
《河防一览》这本书约29万字,精选了41道治河奏疏,其中首任和二
任时期的奏疏一道也没有收入。由这里可以知道,潘季驯认为三任总河以后
的奏疏更能代表他的全面主张。
《河防一览》全书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
第一,皇帝给潘季驯的诏书;
第二,黄河图说;
第三,治水思想;
第四,河防工程的关键地点;
第五,修守章程;
第六,潘季驯本人的奏疏;
第七,黄河源与黄河决口;
第八,古今治河重要文献辑录。
《河防一览》一书既全面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总结了潘
季驯长期治河的新经验。它既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作,又是中国16世纪
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后300年的河工实践活动起
着指导性的作用。
潘季驯最常说的名言,就是“未经身历,不敢妄言。”这句名言充分体
现了他尊重实际的作风。这种作风势必与天神观相冲突。所以他说,把治河
成败“归天归神误事最大”。他明确提出:“神非他,即水之性也。”人掌
握了水性,“天心”也会顺应人意。如果治河想靠上天来保佑,神灵来相助,
人的力量就无从发挥了。
潘季驯还反对迷信书本和古人经验,他非常崇拜孟子的一句名言:“尽
信书不如无书”。
潘季驯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人定胜天的思想,是他治河能获得重大成
就的思想基础。
潘季驯治河300年以后,国际水利界曾经对治理黄河下游的方略进行过
一些讨论。但是结果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
所提出来的种种治黄方案,并没有一种能超出潘季驯早已论述过的原则。
本世纪30年代时,德国的著名水利专家H·恩格斯教授对潘季驯的双重
堤防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