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83-麻科活人全书 >

第23节

183-麻科活人全书-第23节

小说: 183-麻科活人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遇阴惨肃杀之气。摧残所生。靡有孑遗。今值此阴邪横发。埋没真阳。而疹不沉没者。几希矣。于 
是陡进附子、干姜、半夏、甘草、白术、茯苓、肉桂、黄 。温补兼行。以驱阴回阳。俾驳劣悉返冲 
和。乃得功收再造。危乎微乎。 
从侄经千。年三十出疹。初热时。心中烦躁。腹内疼热。甚为剥床。彼因问三豆汤可服乎。余 
曰。可急煎服。于是心腹烦热乃解。苗不出现。人事晕眩。咳逆喘促。鼻靥扇动。详察其证。知其为 
热毒壅塞于肺。肺壅则津液不行。肌窍不开。苗故不见。因用黄芩以清里热。阿胶、麦冬以润肺 
燥。桔梗开提肺气。紫、葛、蒡、薄清解外热。甘草缓中。杏仁定喘。服二剂。苗虽出透。而色皆紫 
黑。人事更觉沉重。饮食一点不能下。余悄谓其家曰。麻书有云。淡红者生。紫黑者死。其家骇怖 
无似。余复安之曰。岂真死症耶。但其症极险耳。此为内热甚而血结也。其证舌干口臭。恶热喜 
冷。声音响亮。仍用黄芩、麦冬、阿胶。以清内热。而润肺燥。加以丹皮泻血中之热。合红花之活血 
者。以散血结。蝉蜕、牛蒡解其外毒。黄连、甘草解其内毒。连进三剂。人事渐安。饮食渐可。紫黑 
渐退。而麻疹起矣。然有阴邪内盛者。苗赤紫黑。法宜驱阴回阳。其证舌润不渴。声低息短。恶寒 
喜热。与此不同。 
朱曰 证之阴阳。务宜细辨。阳证喜寒凉。若阴邪内盛。寒凉即死。 
前月其弟字志千者。年二十一岁。疹出甚艰。信任内戚所荐之医。不知解托。概用寒凉。遏郁 
苗气。而不能出透。至九日而死。经千谓其弟不自谨慎。起居失节。饮食失调。以致此耳。伤哉。其 
弟为庸医所杀。不归罪于医。而反躬自责。足征心地 良。皇天岂无默庇。所以自出麻疹。其证 
虽险。而终无害也。窃谓赏善自应罚恶。杀命之医。宁不速诛之耶。抑何日得蒙上天并显诛其荐 
医之人。方快吾心焉耳。谚云。贤不荐医。医为贤人所不荐。独愚人可得而荐乎。于是余又痛恨夫 
荐医杀人者。 
曾医天瑞之子。大热大渴。舌干口苦。咽喉肿痹。气喘腹痛。下痢红白。小便赤热。苗色紫而 
暗滞。此为火邪充斥。三焦俱为热壅。伤津而渴。触肺而喘。上攻而为喉痹。下迫而便红白。精津 
血脉。受其煎熬。致苗色不红活。口苦者。少阳之里热也。方用柴胡、黄芩。消解少阳。大黄通泻三 
焦实热。栀仁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生地、紫草以解血分之热。杏仁定喘。桔梗开提。甘草和中。 
服一剂。诸证略杀。但腹痛未减。小便如故。是夜用神砂六一散二钱。桔梗煎汤化服。使桔梗通天 
气于地道。则气不滞而壅自疏。六一散开支河以泻小肠之热。一服而小便通。腹痛即愈。次日苗 
转红活。诸证俱已。于是方中减去柴胡、黄芩、大黄、栀仁。更加当归、茯苓。数剂而全愈矣。 
曾医国先之孙。苗色淡红。烦躁口渴。唇烂面肿。清涎成流。饮食不思。小便短。大便秘。予细 
察之。此证内真寒而外假热。其人恶寒。身倦欲寐。乃少阴证也。内有真寒。舌胎滑而冷。口虽渴 
而喜热饮。且不能多饮。小便短大便秘者。以清涎上涌。津液逆而不降也。诸证皆非真热。乃假象 
也。方用附子、白术、茯苓、半夏、吴萸。服一剂。苗色略转。人事饮食。亦渐就康。再投一剂。口唇 
全愈。清涎亦不吐矣。大便初硬后溏。旋即又行转红白痢。吾知其里邪从下行矣。亦胃气有权。秽 
腐当去之征也。但小便仍短。方中重用肉桂末。药内化服。三四剂。诸证皆愈而成功矣。 
x 论x (胥山王琦先生医林指月内 论一篇附证一则) 
。犹错也。皮肤甲错之谓也。俗名曰 。实系疹也。红点隐隐。调之隐疹。疹之根源。乃毫毛 
之内。皮腠之间。因于寒。致血凝涩。其凝涩之血。散发于皮肤之外。则发而为疹。盖人身通体毫 
毛之气。肺所主也。毫毛之内。腠理之外。则秉胞中之血。热肉充肤。淡渗皮毛。肝所主也。皮肤 
寒、而血凝涩。始得凝涩。继欲流通。则发热咳嗽。散而为疹。疹之发也。有稀少。有稠密。极稀少 
者。不过数点。以及数十点。极稠密者。则周身头面。无有空隙。医者不知其故。见有数点。即行攻 
发。若皮肤肌腠之间。果有凝涩。则发热咳嗽。自当涌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表不和。即气虚不 
振。治之之法。当以红花、归、芎、荆、柴、羌、丹之剂。和其肌表。或以桂枝、 、术、归、芍、苓、甘之 
剂。助其气虚。若概以苏、麻、前、杏、芩、连、石膏之剂投之。其气虚不出者。此为虚其原本。本自 
稀少者。此为无故受贼。非惟疹不能出。其经脉表里受亏。致身大热。而喘急生。愈热愈表。愈喘 
愈发。轻者重。重者死矣。盖痘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其势必出。疹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可出可 
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涩之疹。则身热咳嗽。其势自出。若无疹则止此数点。不能再增。善治者明 
乎此理。不行攻发。但调其经络。和其荣卫。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则热退身安而愈。无奈蒙昧不 
明。当疹毒盛行之时。见有数点。即行攻发。转攻转剧。愈发愈危。必致真藏虚败而死。真可痛 
耳。夫痘毒起于肾。不从经脉而出。为肾经痘。虽有良医不能挽回。若疹则其根源在于肌腠皮肤。 
肤腠之血。根于胞中血海。肤腠寒而胞血稽迟。则有疹毒之证。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听其自然 
而不加妄治。百无一死也。 

附录
附证
属性:己巳春。长男甫六岁。次男甫三岁。于元旦次日。俱发热见疹。余初不知疹之根源。以为婴儿 
生下时。口含恶血。开声咽下。其后发为疹毒。治疹自当攻发。即用清凉透发之剂服之。次朝略增 
十余点。究不畅达。心甚惶惑。长男七月而生。先天怯薄。问其胸膈宽否何如。答曰、饥甚。又问口 
味燥苦何如。答曰、淡甚。因知其虚。即投 、术、苓、甘、桂枝、红花、一二剂。次朝疹发遍身。热稍 
退。而神情犹烦躁。夜发热、频咳嗽。至一月方安。盖因见点之初。过服表剂。虚其经脉故也。次男 
尚幼。未省人事。不能致词。上冬患肺风痰喘证。诸药不效。服麻杏桂枝石膏汤一剂而痊。谓其 
禀质略强。不与长男同。其疹不透。必寒凝毒甚。因与苏、麻、前、杏、黄芩、石膏药。红点不增。又 
与紫苏、葱、姜、芫荽等熏之熨之。疹总不出。乃与同道诸公商之。俱云舍透发并无别法。至五日 
而口吐蛔虫。儿医曰、此热极虫生。余有牛黄散可以服之。牛黄散。即大黄末也。一服。痰喘止而 
神气稍平。自是此儿遂无言矣。计无可施。复针百会穴。开其 门。服西黄分许。及诸单方。观其 
形证。实不能生。友人张卫生来望。因曰、此大虚大寒证也。今既无言。又不能食。恐无济矣。然 
心犹不忍。勉投参附。含药而亡。因自叹曰、此庸医现身食报。天理当然。自身行医。何尤乎人。 
因悔昔日所见之皆非。益信治病求本之不谬。次日。有同居甥汪姓者。伊芳子出 。已经三日。见 
余际悲伤。不邀诊视。自用前、杏、麻黄、石膏药一二剂。疹出二十余点。不能再增。心胸烦闷。不得 
已而告余。乞余诊视。余曰、若再攻发。即如吾子矣。急与 、术、芎、归、桂、苓、红花等。服一剂而 
热退身安。余自此始悟疹之根源。凡治疹。但调其气血。和其经络。寒凉攻发。概置之不用。所以 
屡治而屡效也。(朱曰 寒凉攻发而外。又有调气血和经络一法。金针度人。须当切记。)次年春。 
友人吴题仙之子甫二岁。出 。延儿医马圣则兄延医之。攻发不透。神情恍惚。喘急不宁。又延余 
诊视。余往吴宅。圣兄先至。余视之。知其虚也。因告主人曰、若但发 。 断不出。必至身命不 
保。主人曰、为之奈何。余曰、惟有温补药一剂。益其脏腑。安其肠胃。助其气血。方可。圣兄曰、吾 
治四朝。不能透发。悉听尊裁。余即与 、术、姜、桂、归、芍、苓、甘、银花、红花诸味。一剂而安。次 
日仍用原方。加人参一钱。此后并不服药。连服独参汤数日。霍然矣。又有夏姓耀如之子出 。其 
颜色紫黯。神气不宁。余曰、此证大凶。治须得法。连看二次。皆用温散药。次早。其家人来告曰、 
口吐蛔虫。另有药否。余曰、昨药二剂。俱服否耶。曰、尚存一剂。因与附子八分。令入药内煎服。 
自此遂无音耗。越三载。至其家。见其子长大。余因问曰、昔年出 吐蛔。何由得愈。其家答曰、 
服先生之药后。因无力相延。仗天复庇。得以渐愈。余默叹曰、因死吾子。得生他人。治疹之法。可 
无憾矣。余因附载斯册。虽不能见信于儿医。而正道阐明。实有裨于儿科治疹之根源。而为有子 
出者所当致慎也夫。 

附录
麻症补论
属性:麻科一症。内经未尝谈及。近行世诸书。皆云麻禀阳毒。药宜凉解。其说是矣。但麻之将出。 
热亦三日。体亦微汗。须慎风寒。戒荤腥。苗以红活为贵。若饮食有味。二便如常。自可勿药有喜。 
惟小儿平日气体壮实。饮食易化。出麻时恶热喜冷。大便结而燥。小便赤而短。口鼻出气如火。得 
一二凉剂。而火退矣。倘多服凉剂。变症百出。或神目昏暗。或手足螈 。或寒热乍发。或吐泻交 
作。舌虽黑而有液。唇虽焦而带凉。此乃实热化为虚寒。若概用寒冷克削。势必驱之于不活而后 
已。窃谓当此吃紧之时。急用峻补二三剂。继用平补二三荆。峻补宜近效汤。平补宜理中汤。二汤 
重加分两。有鬼神不测之机。有造化可回之力。仲景所谓补天手段者。此其候也。愿以质诸世之知医者。 
x近效汤x(时方) 
大川附(熟附不用) 漂白术(焦术不用) 炙甘草 生姜(三片) 红枣(四枚)引。 
x理中汤x(经方) 
漂白术 老干姜 潞党参 炙甘草 不用引。 
上补论一首。并附二方。盖庐陵王耕心茂才。尝出方经验。而创此论也。顷重刻麻科活人全 
书工甫竣。获见之。其意旨全书中亦尝论及。阅者或致忽略。因附刻于后。以为神而明之者一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