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本草演义+中药传奇 >

第31节

本草演义+中药传奇-第31节

小说: 本草演义+中药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住宿,见大郎家房舍已成瓦砾,经乡亲们告知,才知道一场大火,把大郎家房屋烧毁,他妻子也被烧死,只剩下他和儿子,无奈只好住进了山洞。五黄先生闻知,十分悲痛,就进山洞找到大郎父子。相见后,相互抱头痛哭,见他父子生活无着,便道:“你眼下一贫如洗,不如随我挖药、卖药,或可以为生计。”大郎一听,喜从天降,当即叩首拜谢。从此,大郎便跟五黄先生挖采药材。他们四处跋涉,不到半年时间,大郎便学会挖采“五黄”这五种药材。然而,限于大郎不晓文字,又见他办事毛手毛脚,所以五黄先生一直不教他如何治病。为这事大郎也曾问过五黄先生,但先生笑道:“你生性偏于急躁,不宜给人治病。”大郎听后,深感不满,便暗中偷偷注意五黄先生怎样给人用药。日子一久,大郎也窥测出一些门道,便背着五黄先生,给人治起病来,渐渐地还真治愈了一些病人,大郎喜不自胜,心想:“哼,这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教,我不照样会吗?” 
如此过了一段时日,一天,有一个孕妇患泄泻,腹痛剧烈,拉肚子日十余次,来诊时恰好五黄先生外出,大郎便说:“没什么,我给你开药。”这孕妇本来所患为湿热下利(即泄泻),理应用黄连清热燥湿,以厚肠胃而止泻。但大郎不知此理,以为实热结在肠道,便给她用了攻下逐瘀的黄根。用药后,孕妇泄泻无度,腹中绞痛,胎儿也随之堕下,伴随大量出血,没两天便气绝身亡。
病家听说是大郎给开出的药,便硬生生把他扭到分部落酋长那里告状。经酋长审明经过,便判庸医杀人罪名。
正在此时,五黄先生急匆匆赶到,跪在堂前道:“启禀酋长,病人之死,罪在于我。”酋长奇怪地问道: 
“你是何人,缘何罪责在你?”五黄先生道:“病虽由大郎所治,但大郎是跟我所学,是我教导不力、讲述不清,以至致人于死,故而罪在我身。”大郎一听,感激涕零,急忙说:“酋长,不关先生事,是我不认真学艺。而且这个病人,先生既未见面,也未诊治,他一点也不知,是我背着先生干的事,与五黄先生毫无关系。” 
当酋长问明“争罪”的二人关系后,颇为二人重友情之举动而感佩。平日也早闻五黄先生大名,便有意开脱。经过几番斟酌后,对原告道:“孝不过医家,他本意是想治病救人,但学艺不精,技术有限,故致人命。人死不能复生,即使判大郎死罪,也换不回你家妇人,况且大郎和你家并无怨仇,实非有意谋杀,乃系过失所致。你等回去后,让大郎出些丧葬之资,以为补偿,并就此结案。” 
当大郎被释放后,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道:“悔不该不听先生之言,往后决不再轻举妄动。”五黄先生也道:“治病本属精细之事,切切不可鲁莽,更不能粗心草率。同时还要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否则贻害无穷。”自此以后,大郎便踏踏实实地认真采药,勤勤恳恳学习。看他变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五黄先生才从头教起治病之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五黄先生便将此五种黄药中的“黄根”,配以大郎名字,称为“大黄”。
听到大黄导致下泻无度而致命,炎帝忆及自身过服甘草之事,深有感触地道:“病机不确,错投药物,轻则延误,重则贻害。”闻听安合讲及五黄药物,便饶有兴致地问:“其他几种黄色药物,除黄芪外,本王尚未曾闻,不知哪位贤士肯予告我?”重庆接口道:“黄连一药,巴山一带盛产。歇息过后,容我等边走边说,不知大王意下如何?”炎帝抚掌道:“如能得见实物,实地讲授,则感识更深。既然众贤士已不困倦,我等继续前进。”

第七十三回 
进凉山炎帝心悦 采三黄神农尝苦

大凉山,山势雄浑,奇峰如林,湖泊棋布,云海壮观;大湖小海,形状各异,或灿若金,或绿如墨,或翠如云,色彩斑斓,如颗颗璀璨明珠;杜鹃花品种多样,花色繁多,争奇斗艳;温泉瀑布,峡谷幽深,尽情倾泻。炎帝与南下随行贤士人等,辨认着已知药材,尝试着发现新有品种。当地彝人,不时出没,欢呼着、跳跃着,高歌着他们敬爱的伟大领袖,他们把“神农”念作“什诺”。直至后来多少年,他们仍代代相传,颂扬着当日的场面:“在荒古年代,世上的人们,有病不会医,呻吟哼哼。我们的祖先,叫英雄什诺,上山采百草,遍尝苦酸辛。百草有百样,一样采一百,百样治百病,有病不再哼。后人学什诺,如火星火种,什诺的医药,一代传一代”(以上摘自彝文典藉《哦母支杰察》,见《中国中医药报》1995年5月12日第3版王正坤等文,选录时略有改动)。
彝人优美动听的歌声,传遍了各家各寨,苗、瑶、壮、水、白、土家的民众们,纷纷出迎,扶老携幼,箪食壶浆,热情而恭敬地簇拥着炎帝众人。炎帝也亲切地向他们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每行一处,都是一片陶陶然、乐融融、太平祥和的美满盛景,炎帝兴高采烈,群贤豪情奔放,当问及药物时,贤士们个个对答如流,询一回十。行走间,在一处凉爽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腐殖质土地上,金陵从簇簇草丛中,拔起一株三角卵形锯齿叶状草来,只见其根茎细长如柱,几个粗细相等的分枝呈簇生之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有极多须根,整个草根,外皮棕褐,内皮棕红,木部金黄。他拿到炎帝面前道:“大王,这种草即系多年生草本植物—— 
黄连。”炎帝顺手接过,细细地把弄着,翻来覆去地观赏着,最后选取一段较干净的“鸡爪节”,放入口中,稍一嚼动,当即“哇”的一声,立时呕吐数下,稍停道:“啊呀!好苦!”金陵赶紧递过皮水囊,让炎帝漱漱口后说:“是的,诸多药品中,黄连最苦。”炎帝道:“苦味如此浓烈,定为泻火上品!”金陵道:“是的,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家师教我等药性时撰歌曰:
黄连苦寒肝胆心,肠胃本属两阳明,
清热燥湿吐痢痔,清热除烦泻火肿。
正因它能清心泻火,故能除烦宁心,清泻肝胆火而治眼目红肿热痛;入胃与大肠阳明二经,能治口舌生疮,胃热上冲之痞满呕吐,肠热所致泄泻痢疾又名肠澼;亦能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痈肿疮疖及痔疮;清热则可使被火焚灼之血络得宁,故治诸出血,也殊有捷效。” 
炎帝听说黄连有如此众多效能,乐得手舞足蹈,乃道:“随行药工人员,赶快采集一些,急速运回太医馆,说不定国老、多维、求协先生们正愁无药呢!”药工们立刻分头挖采,炎帝也动手帮助,并道:“太医馆众人不知能否知此药性?”金陵道:“多维、求协二人既为家师弟子,定然熟知。”炎帝方始放心。等采有一车后,他吩咐运送人员立即起程返回,并再三嘱咐道:“将黄连留太医馆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分发塞北、丰滩、甘凉、楼兰、贺兰、齐鲁、天山、乌兰、海崴、延边等分馆。”运送人员道“遵命”后启程不提。
且说炎帝众人,继续前行。不多时,重庆与金陵同时指指路旁一种二尺来高的花草,只见此草叶面深绿,在上挺的茎梗上,紧密地排列着唇形花蕊,其色兰紫,且所有花朵均向一侧排列,显得有些特别。拔起根后,见主根粗壮,略呈圆椎形,表皮棕褐,折断后可见鲜黄或黄绿色。重庆指给炎帝说:“此药名为黄芩,又称山茶根、土金茶根。”炎帝照例嚼取一块,其味亦觉甚苦,便道:“与黄连味道差不多。”金陵接道:“正是,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泻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重庆也道:“此药除这里生长外,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均产,其效相同,但形态略有差异,如产塞北者,多为黄花。概言之,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等六大功能,家师撰诀云:
黄芩苦寒肺胆心,清热燥湿二肠经,
壮热嗽痢淋肿毒,止血安胎除刑金。” 
重庆本拟还讲什么,只见金陵又指指山谷处的杂木林道:“那长圆叶的大树,称为黄柏,可称为清热药中的黄氏三兄弟之老三,大王何不过去一观?”炎帝一看,只是一株柏树,听说可以入药,当即兴致盎然:“请贤士指点迷津!”

第七十四回 
黄柏木用治阴火 吴茱萸温中散寒

药王驾虎,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至八方而知天下事,游九州而晓世间情。他披星戴月,踏平寰宇漫漫路;上下求索,寻得医药茫茫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神州医药事业,敢为人先、肯为人先、善为人先。所育弟子,尽得其传。值此贤王盛世,才人奇士自然抓契机而不放,遇良辰而莫失。金陵见炎帝兴致盎然,顺口吟道:
 “黄柏苦寒肾肠膀,清热燥湿治痢黄,
泻火解毒退虚热,能治阴虚相火猖。” 
恐炎帝费解,重庆接着道:“大王,家师授此药诀时,恐我等悟性有限,乃同时诠释曰:柏木黄者,味苦寒,主五脏肠胃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伤蚀疮。一名檀桓,又名元柏、黄檗、檗木。”大家边说边走,须臾已到近前。只见这山地河谷处,杂木丛生,其间有几株高大的树木,其高者达三丈有余。炎帝经众贤指点,知此树即系黄柏,细观之,似曾相识,经人提起,方知此木有人称之为黄波椤,系落叶乔木,外皮灰色,内层有深厚之木栓层,且色泽鲜黄,有较深沟裂。炎帝道:“此木本王于北方亦曾得见。”金陵道:“据家师云,本品北方确有,其功效亦同,然以此处所产者为上品。”炎帝道:“此药可否采回运送太医馆?”重庆道:“有多维、求协二师弟在,北方固有之药材,定已派人采得,故可不必再行多费人力。”不等金陵说完,金华突然道:“师弟,快来看,原来此地也产吴茱萸。”重庆、昆明等一齐怔了一下,他们过去只知此药产于三吴,而今听得此处也有,当然喜出望外,赶紧围拢来。只见金华站在一株约八九尺高、似乔似灌的树旁,看来看去,自言自语道:“不错,就是它。”炎帝闻讯也赶过来,但见该小树,从幼枝到叶轴及花序轴上,均长有锈色长绒毛,树皮暗红而有光泽,小枝紫褐色,叶呈椭圆形,长一寸余,宽约八九分,开有黄白色小花,密集于花萼顶端。金华对炎帝说:“大王,此药名唤吴萸,向来只知三吴之地方有,不想此处亦产,今幸发现,可免今后往返运送之劳。”炎帝问道:“此药当用枝叶、枝皮,抑或根茎、花果?”金华道:“用其种子,一般于种植三年后,在小暑至立秋之间,视其果实已由绿变黄时,乃为成熟,晒干后变为深褐。”炎帝紧紧追问: 
 “此药三年一成,足见其治病奇效。”重庆因发现自己家乡也产此药,兴奋之情自然不可言喻,因而说:“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金华恐炎帝费解,赶紧作释:“本品能温中、散寒、燥湿、疏肝、止呕、止痛。家师曾云:
吴萸辛苦大热品,温中止痛肝脾通,
胃脘胁疝脚气痛,理气止呕治酸吞。
 此药之运用,必审病机为寒,而尤为肝寒胃冷、湿浊上逆为特效。故凡热、火、阴伤病证者,切忌投服。” 
炎帝闻言,殊感新奇,无论名称还是疗效,都是首次听说,不禁道:“茱萸,多么动听的名字。”金华又道:“名称固为好听,且有一段佳话流传。”炎帝立即道:“快说说是什么趣事!”金华便一五一十讲出以下故事。
此药原名吴萸,盛产于长江下游之“三吴”地方。由于它气味芳香浓烈,古人认为能祛邪辟恶,故有九月九日佩戴吴萸香囊登高之习俗。久而久之,又发现它能散寒止痛,尤以寒性腹痛,更为良效。
话说女娲氏补天后,在位一百三十年,继之者有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厥后栗陆氏出。栗陆氏刚愎自用,他在位时,横征暴敛,搜刮天下,各分部落每年必须进贡大量珍奇宝物。这年三吴之地的酋长,在进贡物品中,把吴萸也作为贡品之一。谁知栗陆氏一见,勃然大怒,雷霆大作道:“小小三吴,胆敢藐视本王,以这区区树木子实作为贡品,以为搪塞。”并下令进贡使者赶快拿回去,重换奇珍。此时有位姓朱的大臣急忙奏道:“大王,这吴萸能治胃寒腹痛,又可止吐止泻。吴地酋长所贡此物,实属一片忠孝之心。”栗陆氏大喊道:“胡说!本王用不着什么止痛止吐之品!”使者羞惭地退了出来,那位姓朱的大臣赶上去道:“请你不要生气,就把吴萸交给我吧,大王早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