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能成立,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如何界定?翻检近年来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道教辞典和百科全书,都没有设立道教科技这一条目。朱越利先生在其新著《道教学》(朱越利、陈敏著《道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一书中,对道教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作了系统探索,认为道教学目前主要有十大对象,其第8~10分别是道教外丹术、道教内丹术、道教医学。并认为道教学研究的范围包括道教外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化学等有关,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哲学、人体科学等有关,道教医学与中医有关等,此外还有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术的关系(《道教学》第11~13页)。作者虽未将道教科技与道教文学、道教史学并列作为道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但实际上也认可道教科技研究的存在。道教科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非道教内外丹术、医学可以涵盖。所以,笔者认为,随着道教科技研究之“实”日益为学界所认可,该是到了为道教科技“正名”的时候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近20年来,国内在道教化学、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研究方面,围绕道教科技也曾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参见周瀚光《“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研究会综述》,《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道教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必须看到,道教科技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成果虽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对道教科技内容一般性的介绍、评述占了相当的比例,一些论文的选题重复,集中在少数几个道教科技人物上,缺乏深度挖掘与研究。二、发展不平衡,道教科技研究的领域还有待于拓宽。据笔者系统检索,从1977年到2000年,国内发表的与道教科技有关的论文近百篇,主要集中在道教化学、道教医学、内丹养生、环保这几个方面,有关道教天文历算、气象、地理、技术发明、科技思想方面的成果甚少。三、文献研究多而模拟实证研究少。除道教化学在模拟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外,其它基本上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文献史料考据层面上。今后,我们应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继续对道教科技进行文献整理、考证外,还应将文献研究与模拟实验、考古与田野调查研究相结合起来。此外还应注重挖掘道教科技中蕴涵的有现代价值和意义的科学思想,让古老的道教科技在现代科技形式下发扬光大。应重视和加强道教科技专门研究道教科技研究横跨文史哲、理工医多学科,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要求。目前国内从事道教科技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科技史界和道教学界,既专业又有非专业,研究成果中两张皮现象时有可见。因此,培养文理兼通、具备较高道教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双栖”道教科技研究专门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第九部分:阴阳和谐——道教堪舆与古代建筑思想后记
跌菪多姿的道教文化乃是绵延不息、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的重要基因组。《易·系辞上》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大乎蓍龟。”古人运用蓍龟卜筮来探索幽深莫测、隐密难见的天地自然人事之理,钩取招致深处远方之物,其目的在于判定天下之吉凶,助成天下勤勉不懈的功业。本书援引《易传》之语作为书名,一方面是为了凸现道教科学思想的幽深广博;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宿愿,本真地还原千百年来道门中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孜孜不倦求索自然之道的历史脉络,同情性地理解并合乎逻辑地解读道教科学家们思想的心路历程。虽然笔者深知,本人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绝非古之圣贤所说的“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的大功业。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开篇有云:“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远也者,取乎缅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自然之道玄妙莫测,然而又以其广大、深远、幽微而无所不在,所谓“道玄深大妙远之言各有其义”,故可为有心人所领悟和把握。然而从事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工夫,的确是要有点古人孤木静坐、十年不易的境界和毅力,更需要有学界同道和师友诸君的扶持。本书旨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希冀在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史上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达到抛砖引玉,向世人昭示古老道教深厚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底蕴之目的。
本书写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笔者正随业师卿希泰教授攻读宗教学专业中国道教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期间曾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业师主持的“九五”至“十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道教思想史》的课题研究工作,承担《道教科学思想》子项目的全部写作任务,按业师要求于1999年12月底完稿,呈送业师审阅。在参与完成这项国家重点课题后,笔者就萌发了撰写一部道教科学思想史论性著作的念头,草拟了一份详细的写作纲要,并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很快完成了其中的一些篇章。由于本课题涉及面甚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术数方技,无所不包;加之丹经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奥雅难通,艰涩异常;还由于其它课题和俗务的冲击,造成本书的写作时断时续。终于在经历了六七个春夏秋冬的艰苦耙梳和苦思冥想后,得以完帙。本书所引道教科技史料采撷于原始道书文献和古代典籍,有相当多是笔者第一次披露,其所提炼的道教科学思想也多为笔者积十数年研究之心得。书中凡引前贤和时人的论著,或受到启发者,均一一表明出处,一是不敢掠人之美,二是以示尊重和感激。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师友的帮助。业师卿希泰先生始终予以热情勉励。特别是在先生作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客居鹭岛时,学生有幸与先生比邻而居,先生耳提面命,记忆尤深;笔者同门学兄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宗教学研究所所长詹石窗教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金彬教授及中国哲学教研室的前辈何乃川教授、高令印教授对本人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热情关注和不同形式的帮助,谨NFDF7谢忱。
其实,道教科学思想十分宏富,不仅仅只局限于本书所重点讨论的这九个领域。例如道教作为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在生命科学领域也积累了许多深刻的科学思想。此外,道教的生态学思想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笔者以为,从洞天福地的形成可以窥见道教环境地理与生态思想之一斑。洞天福地是道门中人理想的修身养性环境与场所。所谓“洞天”本意为山中有洞室贯通,《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道藏》第25册,第 11页。,在道人看来这些洞室可直通天穹;而“福地”则意指得福之地,多属名山大川,“居福地,必度世,见太平”《道藏》第25册,第11页。,居于此地可受福佑,修仙必成。道教神仙教义思想认为,洞天福地为上天遣众神群仙所统辖,与天上的仙境一样,也存在品序不同的层次与系统。换句话说,洞天福地乃道教仙境在人间的具体投射和存在形式。洞天福地的选择及其体系形成,浓缩了道门中人的独特环境地理与生态思想。限于本书篇幅和作者的学识,实难一一论及。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容当日后另做专书讨论和匡补。当笔者匆匆记下上述点点滴滴的问学感悟时,时间之矢已不知不觉地从癸未年入甲申年的时空隧道。值此春寒料峭的深夜,已届不惑之年的我,独坐灯下,在电脑的键盘上敲进最后一个字符后,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愉悦。仿佛当下众多的学问人生困惑,在乍起的春风吹佛下,蒸发的无影无综。但愿诚如孔老夫子所言,今生从此不再有困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笔者深信,素有与时偕行传统的古老道教文化,必将绽放出新的勃勃生机。
癸未年季冬作者沐手初记甲申年孟春复记于厦门大学笃行楼抱朴斋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