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

第51节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51节

小说: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以“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为题,阐述了保精养气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 嗣续有方”、“妊娠有忌”等房室养生理论和卫生之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性医学、性卫生学思想,下面我们对此略加分析。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宋元明清道教道教医学养生思想(3)

    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对男女两性的性生活与养生健体的关系十分重视,房中养生与行气、服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养生流派。从现有史籍及出土的马王堆医书来看,房中术始于战国时代,与先秦的神仙家、秦汉之际的方仙道和汉代的黄老道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随着汉代道教的兴起,房中术也同其它神仙方术一样被归入道教庞杂的修炼系统中。早期道教主要流派“五斗米道”就曾将“行气、导引、房中之事” 作为学道修炼的重要法术,这种三位合一的修炼术,称“合气”,故房中术又称“男女合气之术”。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和唐代了孙思邈都曾对房中养生做过专门研究,有不少精辟论述。其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就有《房中补益》专篇。孙思邈认为房中术不是淫秽之术,而是节欲养性、补益遣疾之法。他在书中明确阐明了“房中微旨”:    
    然此方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幸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房中补益第八》。继陶弘景、孙思邈之后,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对道教房事养生思想做了系统论述。《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中的性医学和性卫生学思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欲不可绝。道教认为,禁欲既违反自然之道,又有悖人性,有损健康。李鹏飞在卷一明确提出“欲不可绝”的思想主张,并引“黄帝”之语,用阴阳平衡原理从人体生理角度来论证房事生活是人类的正常需要。    
    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曰: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29页。    
    道教养生家从医学和两性身心健康出发,指出男女阴阳不交违背自然之理,轻者伤身生疾,重则早夭病亡。李鹏飞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他并从男女生理特点阐述了阴阳不交的害处:    
    书云: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故精盛则思室,血盛则怀胎。若孤阳绝阴,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而为劳。《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    
    现代医学也认为强行禁欲害处很大,会造成漏精尿浊,使人多病不寿。通过适度的房事来养生是道教养生学的一大特点。道教养生家不仅认为房事生活是人们所必需的,而且还认为房中生活,能“发闭通塞”,使全身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均可受到房中补益,从而达到房中补益目的。    
    当然,道教中也不泛主张禁欲之人。由于一些妖妄之徒以修房中术为名,恣情纵欲,使道教房中术沦为淫荡猥亵之术。在这种情形下金元时期的全真道王重阳、邱处机等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斥房中术为傍门邪术,力主禁欲,严格要求道徒出家住观。    
    纵欲和禁欲都是道教中的二种极端主张。多数道教养生家在强调“欲不可绝”的同时,从养生角度,提倡节欲宝精,主张在纵欲和禁欲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提出了行房有度的性医学思想。    
    第二,行房有度。道教房中养生的一个最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节欲和宝精。节欲宝精,贵在有 “节”。就是说房事要适度,不能漫无节制,必须做到行房有度。这一性医学思想发轫于先秦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谈到房中养生问题: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55章。老子认为,生命是由于牝牡之合,亦即两性交合产生的,其生命之源在于精。老子通过观察发现,婴儿无知无欲,无畏无惧,“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所以生命力特强。还不知道牝牝之事,但其(又作〓,指男孩的阳具)却常常勃起,这是精气旺盛的缘故,终日号哭而声音不嘶哑,也是由于平和无欲因而精气充沛的缘故;而贪生多欲,必然带来妖祥(祸害)。因此,老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平和无欲,爱惜精气,节制房事。    
    道教承袭了老子节欲宝精的思想。《太平经》云:“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8页。《老子想尔注》则告诫修房中术勿以淫欲为目的,否则伤生。云:“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能用此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谨)也。”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葛洪在认为欲不可绝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9页。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说:凡养生在于爱精,“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道藏》第18册,第484页。    
    李鹏飞总结了上述各家的节欲宝精思想,在《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对行房有度的思想作了系统阐述。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宋元明清道教道教医学养生思想(4)

    李鹏飞首先指明了行房有度、节欲宝精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人身“元NFDA1有限”,而 “人欲无涯”,“尾闾不禁,沧海以竭”。《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29页。也就是说如果“不修人道,贪爱嗜欲”,其寿数消减,“天元之寿”就难以达到。故李鹏飞指出:“天元之寿”唯“精气不耗者得之”。    
    李鹏飞在卷本还具体论述了行房有度的三个主要思想内容,即欲不可纵、欲不可早和欲不可强。    
    所谓“欲不可纵”是指不可恣情纵欲滥施,否则损精伤身损寿。李鹏飞指出:    
    欲多则损精。人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    
    李鹏飞用人体元精的生理功能来说明宝精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科学性。李鹏飞还援引了不少道径、医方书来强调欲不可纵。例如:    
    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长生经云:道经精为宝,宝持宜秘密。施人则生人,留已则生己。结婴尚未可,何况空废弃。弃损不觉多,衰老而命坠。《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总之,节欲才能宝精,宝精才能益寿,故不可纵欲。    
    所谓“欲不可早”,是指不可早婚早欲。李鹏飞吸收了古代医家的思想,认为不可早婚早欲。他指出,若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同样,对女子而言,“未开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明确提出欲不可早,主张适龄婚嫁,反对早婚。他引“齐大夫褚澄曰”,云:“男破阳早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李鹏飞还分析了欲不可早的医学道理,“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虚过当,多到苟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0页。这些分析论述都有很强的说服力。道教养生家反对早欲早婚的思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也是很科学的思想。    
    所谓“欲不可强”是指在两性生活中,不能不顾体力和情感,勉强行房。“养性之道,莫强不能堪尔。……欲而强,元精去,元神离,元气散,戒之。”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因此,阴阳交合不可强勉,这是因为“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腰痛不能?仰。”《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强力入房者,多为阳痿、肾衰或性功能失调之人,贾勇勉强行房事,其结果会导致高骨伤坏,精髓内枯,腰痛不能俯仰等疾病丛生。    
    李鹏飞还进一步针对有人阳痿不能快欲,服用丹石之类的兴奋药,强兴其阳的做法,指其后果不堪设想,会导致“肾水枯渴,心火如焚,五脏干燥,消渴立至”。这就如同醉而强酒、饱而强食一样,必然会生疾伤身。所以,道教养生家总结:“强之一字,真戕生伐寿之本。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    
    第三,欲有所忌。健康的性生活,不但为人类所必需,而且只要处理得当,还有利于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性卫生和性心理知识,不懂得房中宜忌,图一时之快,鲁莽行事,往往会造成人为损伤。《黄帝内经》、《养性延命录》、《备急千金要方》等书都对房中宜忌作过专门论述。李鹏飞集各家之精华,在《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欲有所忌”中对房中宜忌作了全面阐述:    
    其一,忌“饮食过度”。“饮食过度,房室劳损,血气流溢,渗入大肠,时便清血,腹痛,病为肠癖。”《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饱食不久,此时气血集中在消化系统,应当适当休息,以有利于消化吸收,不宜立即行房。    
    其二,忌“大醉入房”。“大醉入房,气竭肝伤,丈夫则精液衰少,阳痿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道教养生家一贯主张酒后不能入房。现代医学认为,酒后入房,房事难以自制,必欲竭其精而后快,致使恣欲无度,肾精耗散过多,对五脏均有所害,引起早衰。不但如此,而且酒后入房还会祸及后代,后患无穷。    
    其三,忌“忿怒中尽力房事”。“忿怒中尽力房事,精虚节气,发为痈疽,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发厥,自汗盗汗,积而成劳。”《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现代性医学也认为,行房时双方必须心情舒畅,精神安定,这样有利于男女双方性生活和谐与身心健康。    
    其四,忌“远行疲乏入房”、“时病未复作者”,房事必须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患病时行房,显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还会使疾病加重。病后不久及远行始归,人的体力尚未恢复,如果再急于行房,就会倍受伤害,故云:“远行疲乏入房为五劳虚损。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五,忌“月事未绝而交接”。“月事未绝而交接,生白驳,又冷气入内,身面萎黄,不产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道教这一房中禁忌思想与现代医学完全一致。现代医学认为,为避免女性生殖系统的感染,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生,月经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宋元明清道教道教医学养生思想(5)

    其六,忌“忍小便入房者”、“男女同室而浴”、“入房汗出”等。“忍小便入房者,得淋,茎中痛,面失血色,或致胞转,脐下急痛死。”《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道藏》第18册,第531页。现代性医学认为,行房前必须排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