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

第32节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32节

小说: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实物资料参见《文物》,1972年第6期。    
    。外丹黄白术之所以在隋唐时期发展达到了高峰,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首先,从外丹黄白术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外丹黄白术经过几百年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十代金丹家苦苦探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材料,为外丹黄白术的隆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繁荣为外丹黄白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因为“合此金液九丹,既当用钱,又宜入名山,绝人事,故能为之者少”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84页。。从事外丹黄白术活动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的,其经济负担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例如,隋炀帝杨广为了使道士合炼金丹:     
    初,嵩高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合炼金丹。帝为之作嵩阳观,华屋数百间,以童男童女各一百二十人充给使,位视三品,常役数千人,所费巨万。云金丹应用石胆、石髓,发石工凿嵩高大石,深百尺者数十处,凡六年,丹不成《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为炼丹而大起道观,役使几千人,前后达六年之外,花费巨万,非有权贵和富贾支持不可。    
    再次,道教在政治上得势,唐朝帝王对外丹黄白术的推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唐朝皇室姓李,为了提高其门弟,神化其统治,遂附托老子李聃为其先祖。唐太宗就诏称:“朕之本系出于柱史”,自命为道教祖师老子的后裔,到了唐高宗时,就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而李唐王朝的历届皇帝几乎都以道教为国教,热衷于道教金丹术。及至唐玄宗时,更加实行崇道抑佛政策。天宝三年,加封老子“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再次加封为“大圣高上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且还下旨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庙。另外还册封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太师,册贞白(陶弘景)为太保,确认道士为宗亲,下诏搜集天下道经,纂修成藏。唐王朝的以上种种崇道政策无疑对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得道教外丹黄白术在唐朝盛极一时。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分化与持续发展

    随着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兴盛,唐代服食金丹大药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由于道教金丹家炼丹、炼金所用的主要原料是含有大量汞、铅、硫、砷的五金八石《诸家神品丹法》卷三卷四引唐肃宗乾元年纂《孙真人丹经》内五金八石章,谓五金即朱砂、雄黄、雌黄、硫黄、白上黄(一作水银),八石即曾青、空青、石胆、砒霜、硇砂、白盐、白矾、马牙硝,皆可成宝,大多可饵服成仙。,这些含有雄黄或雌黄的药剂在加热的丹鼎中可被逐渐氧化成砒霜,故金丹家所炼成的金丹大药中都含有剧毒的砒霜,长期服用此等仙丹必然会中毒身死。所以在唐代,上自皇室下至一般大臣、道士因服食而暴死的不计其数。据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记载,唐王朝先后有五、六位皇帝即太宗、宪宗(一说宪宗为内官所弑)、穆宗、敬宗、武宗、宣宗都是因为服食了道士所炼丹药中毒而亡的。其中唐太宗是服了梵僧的延年药而病殁。一般大臣如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刑部侍郎李建、东川节度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等人,皆服食致死。其中有一人名叫李抱真的,自认为获得了秦皇汉武所得不到的仙丹,一口气服了金丹多达两万粒,结果腹硬而死。唐代服食丹药的风气甚浓,成为一种时尚,也影响了大批文人雅士。宋李季可在《松窗百说》中谓唐太学博士李干受方士柳贲药,服之下血死。宋朱弁《曲洧旧闻》引苏东坡语:“白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丹欲成而炉败。”而白居易(白乐天)在他的一首诗《思旧》中写道:“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玄亮)夸药力,终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这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文人学士热衷于服饵金丹仙药的情形,揭露了由此带来的恶果。在这样的情形下,金丹术便不断招致社会舆论的诟病,道教金丹术本身也开始了分化,逐渐形成了内丹与外丹两大派系。    
    唐末五代宋初,鉴于外丹术的历史教训,内丹术渐渐引起道士的兴趣和重视,出现了以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崔希范、陈抟为代表的一批内丹术家。而外丹术在宋元仍有一定的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金丹著作,如宋代《修炼大丹要旨》、吴NFDB9的《丹房须知》、佚名的《感气十六转金丹》、《金华冲碧丹经秘旨》问世。吴NFDB9,南宋道士,号高盖山人、自然子。所著《丹房须知》专讲炼丹作金的注意事项及设备用法,书中还附有可贵的形象插图,是研究道教金丹术的重要文献。在宋代,外丹术特别是黄白术(炼金术)仍有较大市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汀州王捷……尝以药金献上(宋真宗)以助国费。赠岭南节度使。世谓之烧金先生”。但是随着外丹黄白术的不断失败,道教金丹术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怀疑、反对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托名郑思远著的《真元妙道要略》说道:“余窃闻见学人不遇明师,误认类秽,错修铅汞,损命破家,其数不可备举”。南宋末年文人俞琰在《炉火鉴戒录》一书中,列举了《梦溪笔谈》、《尚书故实》等书中所谈及的各种药金后痛斥道:“果皆有之乎?曰:幻也。何谓幻,诡怪妄诞也。”他援引了徐卿《涉世录》中的一段话:“破布衣裳破衣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君还果有烧银术,何不烧银自养身?”对那些吹嘘可以“点石成金”的炼金家大加嘲讽。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一些曾经积极从事过金丹术活动的道士,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改变道教的金丹术方向。有的便由强调炼制、服饵还丹大药等外来仙药以求长生的外丹转向聚精炼气养神的内丹。内丹术在发展我国传统气功学、养生学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它在宋元发展颇盛,明清时仍传衍不绝,至今仍有一定价值,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的生理炼丹术”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第728页。,认为这是一个异常有趣的课题,值得研究。与此同时,有的道教金丹家则转向只求治病、不求长生的制药方面,他们利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技能积极从事医用丹药的炼制工作。医用丹药在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外科方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发展了中医用药的宝库。    
    作为外丹黄白术的道教金丹术,虽然其所宣称的目标一时难以达到,但金丹道士本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宋元明清内丹术盛行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道士奉行“内外丹合修”的修道思想方法参见盖建民《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合修思想方法探微》,《香港暨华南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2003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屡败屡试,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外丹烧炼活动,而且还陆续刊行过一些金丹著作,如《庚辛玉册》、《造化钳NFDE8》、《乾坤秘韫》、《黄白镜》等等。甚至到了民国初年,民间依然还有道门人士在从事外丹黄白术活动。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哲学思想基础(1)

    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是金丹家们从事炼制金液、还丹等神仙大药和烧炼黄白制造廉价金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道教金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炼金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阴阳五行学说等道家哲学思想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具体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最高层次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论、天人观、宇宙论、阴阳五行说等为基础;其次是中间层次的,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    
    外丹黄白术是道教的一种主要修炼方术,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道教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道家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就构成了道教金丹术理论的“硬核”。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关于道论、天人观、宇宙论,本书其它章节里已略有涉及。为了使金丹理论基础得以说明,本节拟对“道”这一范畴再作进一步探讨,对其基本意义略作概括。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实体,一般说来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二是道乃宇宙万物的创使者;三是道乃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或“法则”。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第16页。道教金丹家之所以能不畏艰辛、孜孜不倦地进行金丹实践,其目的就在于获得那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最终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阴阳五行说即中国古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合流,在道教哲学思想体系中是被“道”统辖下的二级理论。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约出于商周之交,五行概念最初萌芽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金、木、水、火、土等物质打交道,观察到陶器来自土,而依赖于水、火;青铜来自金,而依赖于火和木(木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和水,因此认识到生产和生活一日也不能离开这五种基本物质资料。《尚书大传》卷三《周传》中说:“孜孜无息!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土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洪范》篇则对五行的种类及其特性进一步作了概括和解释:“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可见最初提出的五行,是具有直观形象和具体性质的:水有润湿性,向下流动渗透;火有炎热性,向上冒蹿;木有弯曲伸直性;金有顺从性,可铸造加工;土可借以播种耕作,并由此带来收获。而《左传·襄公二七年》中则有“天生五材(晋杜预注: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认识,更明确地强调指出金、木、水、火、土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五材。    
    到了西周后期,五行逐步被抽象化,古代先哲们通过思辨认为这五种要素不仅构成陶器、金属和农牧产物,而且还是整个宇宙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国语·郑语》载有史伯回答郑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整治)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增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段话里“和”是把不同本质、性能的物质结合起来,所以能够产生新物质;如果把相同性质的物质集合在一起,即“以同裨同”,只是物质在数量上的增加,并不能产生新物质。所以,古代先哲们进一步认为,这五种基本要素要构成万物,并非一般机械混和,而是像陶瓷的烧制过程、铜铁的冶炼过程和谷物的生长过程一样,金土水火土要在运动变化中,在彼此交互作用中才能形成万物,也就是说要在运行中才能有万物的生灭。如果静止不动、不相互作用的陶土、水和火是不能烧制出陶器的;同样,土(矿石)、火和木只有彼此相互作用、运动才能炼制出金属。因此,将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哲学思想基础(2)

    五行说发展到春秋时代后期又产生了所谓的“五行相克”之说,“相克”原意是“相胜”,即相互胜过的意思。水能灭火,故谓之水胜火;火能熔化金属,故谓之火胜金;金属的刀斧可以砍伐木材,故谓之金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