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31-婴童百问 >

第11节

131-婴童百问-第11节

小说: 131-婴童百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宽热散x 治小儿中恶天吊,手足搐候,服牛黄膏得渐安,只腹肚有热未退,早晨亦可进一服宽热散。兼小儿食 
癖积,婴孩惊乳癖,服此药则下恶物,或成块如鼻涕腥臭,觉得肚腰渐消,稍思乳食。 
朴硝 甘草(各半两) 大黄(锦纹者,一两) 枳壳(去瓤,一两,以水润之,以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炒,去巴 
豆) 
上四味为末,以瓷器收之,每服一字或半钱,用薄荷七叶煎汤调下一呷,或入砂糖一块皂子大在内,以薄荷汤调匀, 
早晨未乳食前灌下。或儿壮加添药末,儿或弱则减药末,或儿子通身生疮热毒者,可早晨与一服,推出毒瓦斯。 
x保寿散x 治婴孩惊热、潮热、风热、虚热,头额温壮,白日夜间多啼,伤湿鼻流清涕,喉咽时时有清涕,夜多 
睡卧不稳,或手足口舌生小热毒疮,或因吃着喜怒乳食,胸膈不快,时复吐 呕乳,忽因人物所惊,日夜间手足心热, 
痰壅咳嗽,兼患天吊急惊风候。 
白茯苓 人参 川雄黄 牙硝 甘草(炙各二两) 麝香 牛黄 梅花脑子(各少许无亦得) 
上八味,细研,入锡合内收之,汤使如后金粉散。 
x金粉散x 治婴孩惊热、风热、虚热、潮热,手足心热,口多涎唾。面色红赤,头额身体温热,日夜 呀,鼻流 
清涕,咳嗽,上膈壅热,口鼻喉舌手足浑身头项生毒热疮,夜卧不安,吐 呕逆,乳食不化,胸膈不快,变蒸温壮,或 
有惊潮热,并宜服之,常服镇心化涎压惊。风搐候,服牛黄膏得手足搐住,病势稍轻,但有些少余热,亦宜进三、两服。 
川雄黄(半两别研) 白芍药 牙硝 脑子 麝香(各少许) 
上件研令细,以锡盒收之,每遇此证,一岁儿半钱,二、三岁一钱,并薄荷汤调下,金银薄荷汤尤好,常服可防百 
病。 
x【论不可服冷药证】x 
足胫冷 腹虚胀 粪色青 面 白 呕乳奶 眼珠青 
x【论不可服热药证】x 
足胫热 两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紧急 

卷之六
伤寒正受伤寒夹惊第五十一问
属性: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 
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嗽,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 
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根据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次乃退热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 
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用柴胡、黄芩药调理,自然向安,葱白汤亦可服。 
x羌活散x 治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壳 人参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治惊热。 
x柴胡散x 见第五十问。 
x三黄散x 治伤风热症。 
白术 大黄(蒸) 赤芍药(半两) 黄芩(三钱) 麻黄(去节、一钱) 桂枝(二钱) 
上 咀,生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x抱龙丸x 治伤风温疫,身热气粗,痰实壅嗽,常服安神镇惊。亦治疹痘壮热,小儿宜时与服。 
胆星(一两) 天竺黄(二钱) 雄黄(二钱) 辰砂(二钱) 麝香(少许) 气喘有痰加杏仁 
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x竹叶石膏汤x 治伤寒表里俱虚,胸中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诸虚烦,伤寒解 
后。伤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两) 半夏(六钱)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呕者加生姜三片,竹叶数片。 
x洗心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辰砂七宝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薄荷散x 见第三十六问。 
x红绵散x 治伤风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蝎(五个、去毒) 麻黄(去节、二钱) 僵蚕(二钱炒) 白芷(二钱) 川芎(二钱) 天麻(二钱) 甘 
草(一钱) 苏木(一钱) 
上为末,绵少许煎服,有热加荆芥,一方有大黄。 
x葱白汤x 治头疼不止,身疼热渴,小便赤黄,脉浮数无汗。 
葛根(半两) 芍药(半两) 知母(半两) 川芎(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葱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出汗,如有汗温服。加甘草治小儿夹惊 
伤风,并治发疟,头疼加石膏服,呕者加半夏半两。 
x羌活汤x 解利邪气伤风。 
羌活(一钱) 人参(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加芍药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
小儿伤寒与时气同异第五十二问
属性:夫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治者,兼惊而已,又有因夹惊食而得,治法与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剂,使药性稍 
差耳。仲景云∶春气温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而发,名曰温病。至 
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然热 
病伤寒,温病时气,传变无异也,凡时气者,四时之间,有不正之气也,为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 
热,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之中人,则头疼壮热,咳嗽气粗,烦渴心躁,恍忽惊悸,传变与伤寒无异,故一岁 
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 
犹轻,升麻汤、解肌汤主之。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 
射干汤、半夏桂甘汤,可选用也。秋湿冬温,治湿则利小便,治冬温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则以五苓散辈,其解利冬 
温,宜葳蕤汤。盖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 
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症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 
平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过剂,此为大法,汤氏有七宝散加减服之,并与乳母服尤好,有热者、升麻汤加柴胡、黄芩、 
川芎等剂治之,柴胡石膏汤极效。 
x升麻汤x 治小儿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治伤寒伤风,头痛憎寒壮热, 
肢体疼痛,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疫疠,乍暖脱着,及暑热之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可加柴胡, 
无汗加麻黄。 
升麻(一钱) 葛根(一钱) 白芍药(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加紫苏、茯苓、川芎,名升 
麻苏叶散,有热加黄芩,咽喉痛加桔梗,发丹加玄参效。 
x解肌汤x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壮热。 
葛根(一两) 麻黄(去节、半两) 芍药(半两) 甘草(半两) 桂枝(二钱半、千金方无此一味)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以汗出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钱。 
x调中汤x 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赤、或 
白,壮热迷闷脉数,宜下之。 
大黄(七钱半) 桔梗(炒、半两) 本(半两) 茯苓(半两) 甘草(半两) 干葛(半两) 黄芩(半两) 
芍药(半两) 白术(半两) 
上 咀,白水煎,量大小加减服,得快气利,壮热便歇。去大黄,加黄连枳壳,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当归皆 
可。感风加荆芥。秋宜下,当用大黄疏利。 
x射干汤x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气急,喉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半夏(汤泡、五钱) 生姜(炮、四钱) 射干(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钱) 甘草(炙二钱) 紫菀(二钱) 
肉桂(二钱) 枳实(炒、二钱) 当归(二钱) 橘皮(二钱) 独活(二钱) 麻黄(去节、汤泡、二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x半夏桂甘汤x 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便微弱,咽痛,似伤 
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汤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 
半夏(洗、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细咽之,入生姜三片煎。 
x五苓散x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 
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 
泽泻(二两半) 猪苓(二两半) 白术(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下, 
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发虚加绵黄 、人参末少许,十六问辰砂五苓 
散参用。 
x葳蕤汤x 治风温、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疼,咽干舌强,胸腹满,腰脊强。 
葛根(半两) 葳蕤(三钱) 石膏(一两) 白薇(半两) 羌活(半两) 麻黄(半两) 川芎(半两) 杏 
仁(去皮尖、半两) 甘草(炙、半两) 木香(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x七宝散x 治时气头昏体热、此药大人可服,小儿同乳母服。 
紫苏(三两) 香附(炒、三两) 陈皮(一两) 甘草(炙一两) 桔梗(去芦、一两) 白芷(一两) 川芎 
(一两) 
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一片,枣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热加葛根、升麻、荆芥。 
x柴胡石膏汤x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热咳嗽,涕唾稠粘并疗 
之。 
桑白皮(三两) 黄芩(三两) 升麻(二两半) 石膏(五两) 前胡(去芦、五两) 赤芍药(五两) 干葛 
(五两) 柴胡(五两) 荆芥穗(三两) 无汗加麻黄、半夏、北五味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量大小加减,不 
拘时候。 

卷之六
伤寒表里第五十三问
属性:凡治小儿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云∶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有表 
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两症俱见。然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表里俱见随症施 
治,无表里症,用大柴胡汤下之。其表症者、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无汗,头疼项强腰脊痛,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宜汗之,然伤寒发表,当随病轻重而汗之,头疼发热兼惊,亦只用葱白汤汗之,甚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肌汤、葛根汤、 
柴胡散,皆可选而用之。其里症者、恶热不恶寒,手掌心并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 
常,腹满而喘,躁渴脉沉而滑,内热而谵语,此属足阳明胃经也,宜下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四顺饮、洗心散,斟 
酌轻重用之。其在半表半里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即 
当汗,此两症俱见者,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经也,宜和解。其表里两症俱见者、病患脉浮而大, 
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是里症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五苓散主之。又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 
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又太阳病,医反下 
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