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

第41节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第41节

小说: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从静态的角度着,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
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
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
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所以,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
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人的精神属性(如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各种
人格特征),与人的生物属性(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征、高级神经
活动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等)和社会属性
(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
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因素)三者是密切关联的,
为此,心理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除了取决于精神属性这内在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受
到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内外两种因素随时都会经由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
打破心理的平衡状态。    ,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
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
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历来有不同的表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一生各
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二、“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
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
倾向、不良反应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
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该公式中W是指
环境,S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
激的反应,公式中最后一个W,是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某种改变的环境。从这种
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对于“潜能”,他们不像行为主义用实
验证明内驱力那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
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破
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
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
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
情绪,如抑郁情绪。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学者,探索这一问题,如有学者曾提出动机冲突理论(包括双趋
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用于解释心理健康及其被破坏的现象。
    历史上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破坏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执真理的一面,均有一定
的临床价值。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多地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
法。概括地说,更多地采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念去说明心理健
康被破坏的原因。我们将这种理念具体化,以图示意,作直观的说明(见图4—1)。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9·
应激性身心障碍逻辑图
┌───┬───┬──────────────────────────────┬─┐
│应激源│      │  生物性    心理性    社会性                                │  │
│      ├───┴──────────────────────────────┴─┤
│      │    I    I    n                                                         │
├───┼────────────────┬───┬───────────────┤
│      │                                │      │    I                         │
│      ├───┬────────────┴───┴─────────────┬─┤
│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生物免疫系统    1    /                             │  │
│  中  │      │  │                                  ;  ?    r            │  │
│      │      ├─┴──────────┬───┬─────────────┤  │
│      │      │                        │      │                          │  │
│      │      ├────────────┴───┴─────────────┤  │
│  介  │      │    —————————    …  …    l                         │  │
│      │      ├─┬────────────────────────────┤  │
│  系  │      │  │    认知化解系统    I  1    )                           │  │
│  统  │      │  │                                                        │  │
│      │      ├─┴──────────┬───┬─────────────┤  │
│      │      │                        │      │,  。    ●  ●  T    l/│  │
│      │      ├────────────┴───┴─────────────┤  │
│      │      │    —————————    1    t    l    l                  │  │
│      │      ├─┬────────────────────────────┤  │
│      │      │  │    社会支持系统    ;  ;  ;    )                     │  │
│      │      ├─┴────────────────────────────┤  │
│      │      │    I  !  I Ay                                              │  │
│      ├───┴──────────┬───┬───────────────┴─┤
│      │                            │      │    '    '    …    …              │
├───┼──────────────┴───┴─────────────────┤
│      │    —c二———+—),—    ●  '  '  …  ,                              │
│  临  │                                                    ,十斗气叫·1       │
│      ├─┬───────┬─┬────┬────────┬──────────┤
│  床  │  │躯体反应      │  │心理反应│社会{三为反应I,│                    │
│      │  ├───────┴─┴────┴────────┤                    │
│  相  │  │    \/尸—///‘”                        │                    │
│      ├─┴───────────────────────┴──────────┤
│      │    \    //    I  I  I  I    I                                       │
│诊临  │                矫治    诊断  …一一一一一,l』』剑…二                   │
├───┼───────┬───┬──┬─────────────────────┤
│断床  │              │      │    │                                          │
│      │              ├───┴──┤                                          │
│矫干  │              │            │  观察、分析                              │
│治预  │              │    干预    │                                          │
└───┴───────┴──────┴─────────────────────┘
图4…1  9》部压力——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干预措施逻辑图
    对上图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
生响应,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
是因为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
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
    上图中,压力是指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
不同强度的刺激。这些刺激并不是独立地、单一化地呈现,它们往往纠合为一个整体,对
人发生作用。
    但是,压力作用并不直接产生临床症状,必须经过各种中介因素,压力的结果才会在
人身上体现出来,如图中所列,三类相互联系的中介因素是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
物免疫功能系统。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分为两类,一为正确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认知可
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社会支持系统的中介
功能也有两个方面,一为人际关系和谐,好朋友多,彼此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

·18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助,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则可以膨胀压力
的强度;生物免疫系统的中介功能同样有两种作用,一免疫功能强,可以积极地抵制或平
衡由压力造成的不正常的躯体变化,使得压力不向躯体化方面发展,二免疫功能低下,压
力便很容易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为心身障碍。
    从上述过程来看,所谓外在压力的强度,只是一个相对值,它是依照个体中介系统的
强弱而变化的。
    临床症状一旦以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下一步就是临床干预,心理
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便由此开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在干预临床表现的时候,
首先是观察和分析症状的性质和对症状分类。但是仅仅依据对症状的观察和分类,并不能
给出准确的诊断,更不能制定出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这时,必须把眼光投向压力的来源
和个体的中介系统。思维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借助临床经验,可靠的心理学
方法,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测量工具,搞清楚压力的性质和相对强度,搞清楚主体中介因
素中各系统的功能水平。之后才能依据从全方位获得的临床资料人手,做出病因诊断,而
后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
    上述文字的表述,其涵义均直观地表现在图中,虚线部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在观
察到临床症状之后,将目光和思维活动瞄准的方向。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压力源,是直观的、好理解的。惟独精神因素作为压力源,
好像较为抽象。对此,在这里详加说明并举例,以帮助理解。
    精神属性是以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