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6讲寒凉药-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辛寒、甘寒、苦寒、咸寒、酸寒以及
辛凉、甘凉等性味的常用清热药。其中包括清热泻火、清热
解毒、清热解暑、清热燥湿、清热化痰、清热凉血等药物。
白头翁
白头翁味苦,性寒。能泻胃与大肠邪热,常用于治疗痢疾。并有解毒作用。
由于肠胃热毒积滞而致大便带脓血,血多脓少,里急后重,腹痛便频等症。可用本品清大肠邪热,通利大肠积滞。常与黄连、黄柏、秦皮、木香、槟榔、白芍等同用。
本品配地愉、槐花炭、黄芩炭、炒槐角等,可用于大肠有热而致的大便下血,痔疮下血等症。
黄连、白头翁均能治疗痢疾,但黄连清热兼能燥湿,对湿热痢效果较好,白头翁主清大肠血热,对热痢下血效果较好;黄连对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白头翁对阿米巴痢疾疗效较好。
用量一般3~9克。
虚寒久痢忌用。
白薇
白薇味微苦,性寒。本品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益阴。常用于治疗虚热低烧,例如:
1.热病伤阴的低热:温热病恢复期,高热虽退,但因高热期中伤耗阴津,正气不易立即恢复,故常有余热未尽的低热出现,症见口渴、夜热早凉、下午低热、食欲不振等,可以本品配合地骨皮、知母,青蒿、丹皮、沙参、花粉等同用。
以上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另外,白薇也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血分证的高热。因为白薇主入阳明经(兼入冲、任二脉),能凉血清热,益胃、生津,是治温热病的良药,可与生地、元参、生石膏、赤芍、知母、丹皮、大青叶、连翘、广犀角等同用。即使是温病初起,兼见舌红、口干,伴有头昏、怕风者,也可用本品配入辛凉解表剂(如金银花、牛蒡子、薄荷、菊花等)中应用。
2.胎前、产后的烦热:妇女妊娠烦热、遗尿、小便热痛等症,本品能入冲、任二脉,清血分之热,故可用本品配合白芍、黄芩、黄柏等同用。产后因失血过多而致血虚发热,烦乱、呕吐者,可用本品配竹茹、藿香、青蒿、陈皮等同用。
根据本品能入任脉的经验,我对于血热尿赤淋痛、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加用本品,每收良好效果,请作参考。
青蒿清肝胆虚热,退无汗的骨蒸,治热在骨间,可将邪热由阴分引至气分而使其外出。白薇清肌胃虚热,治原因不明的低热,兼清冲任血热。
白薇除血热,偏用于解毒治疮,并能敛合疮口。白薇除血热,偏用于退虚热。
用量一般为4。5~12克。重病可用至15克。
血分无热及肠胃虚寒、大便泄泻者勿用。
白鲜皮
白鲜皮味苦,性寒。主要功用是祛湿、利关节。
本品最常用于治疗湿热郁滞所致的皮肤痒疮、湿疹、阴囊湿疹、疥癣、风疮等。常配合银花、连翘、荆芥、黄柏、苍术、苦参、红花、赤芍、炙山甲、茯苓等同用。我常以白鲜皮30克、苦参15~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连翘12克、赤芍15克、红花9克、蝉衣6克、茯苓9克、蛇蜕0。3克、炙山甲6克,结合具体情况,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顽固的荨麻疹,可取得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白鲜皮也可用于由湿热引起的关节肿痛,常与威灵仙、黄柏、木瓜、苍术、防己、苡米、松节等同用。
妇女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部湿痒、阴中湿痒、赤白带下等。可与茯苓、泽泻、苍术、黄柏、苦参、牛膝等同用。
根据前人对本品可治风黄、急黄的经验记载,我曾用本品配合柴胡、黄芩、泽泻、车前子、黄柏、秦艽、焦三仙等随证加减,治疗经用大量茵陈未能见效的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表现为湿热郁蒸而致深度黄疸的患者,疗效很好,请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浸出液有解热作用。
用量一般3~9克;重症也可用到15~24克,甚或30克。
下部虚寒者不应用。
败酱草
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有活瘀、消肿、排脓的作用。对肠痈(阑尾炎)可配合连翘、生大黄、牡丹皮、冬瓜子、赤芍、元明粉等同用。对血瘀而致的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等症,也可用本品配当归、赤芍、红花、元胡、木香、五灵脂、桃仁、三棱等同用。我曾用本品配合生苡米、银花、连翘、制附片、乌药、白芍、当归、五灵脂、桃仁等,治疗阑尾破溃后,形成脓肿,时日较长者。
蒲公英长于治乳痈,败酱草长于治肠痈。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也可用到30克。
寒证腹痛忌用。
板蓝根
板蓝根味苦,性寒。主要有清热凉血、解毒利咽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大头瘟:风热瘟毒,侵入血分而致头部红肿、发热、咽喉肿痛,甚至神昏谵语,可用本品降心火、清胃热、凉血、解瘟毒,常与黄连、牛蒡子、元参、连翘、黄芩、柴胡、马勃等配伍同用。
2。 时疫斑疹:时疫(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热病)传染,瘟毒入血,营血热炽,出现身热、烦躁、口渴、头痛、咽痛、鼻衄、出疹、发斑、舌绛紫暗等症。可用本品配合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元参、生地、丹皮、生石膏、广犀角等同用。
3.咽喉肿痛:风热毒火上犯咽喉而致头痛、发热、口渴、便秘、咽喉红肿热痛、单双乳蛾(单侧或双侧扁机体肿大)等症,可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常与黄芩、栀子、生地、元参、薄荷、牛蒡子、射干、锦灯笼、连翘、银花、生大黄等同用。
大青叶、板蓝根均能清热、凉血、解毒,但大青叶凉血、解毒、化斑的作用胜于板蓝根;板蓝根利咽喉、治大头瘟(温毒的一种,又称“大头风”或“大头伤寒”。是由于感受风温时毒,入侵肺胃而发病,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特征)的作用胜于大青叶。
用量一般4。5~9克或12克。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据实验研究及临床报导,板蓝根对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有良好效果(每次用生药粉或压成片,每服8~10克,温开水送服,每四小时一次,连用三、四天);用板蓝根6~9克煎服,每两小时一次,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满意效果;对流感及麻疹均有疗效;板蓝根注射液用于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效果。
草决明
草决明味咸、性微寒。是常用的清热明目药。
本品能清肝胆郁热,对于肝胆郁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症,可用草决明配菊花、蔓荆子、黄芩、白蒺藜、青葙子、木贼草等同用。
草决明久服,有明目作用。我常以草决明配生地、石斛、当归、白芍、黄芩、潼蒺藜、白蒺藜、地骨皮、菊花、枸杞子、生石决明、夜明砂等,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而致目昏、视力减退、目干涩发抽等症(包括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每收良效,仅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本品含有维生素A类物质。
以本品捣碎,每次用二钱左右,水煎服或沏水代茶饮,每日一次,经常服用,对于高血压病而兼见目昏、目赤、大便干者,有一定帮助。或配菊花、夏枯草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降血压的作用。 蔓荆子治两侧头痛,以疼痛近于颞颥部者效较好,偏于散风明目。草决明治两侧头痛,以疼痛近于太阳穴处者效较好,偏于清肝明目。木贼草退目翳而明目,草决明清肝热而明目。
用量一般为3~9克。捣碎煎服。
大 青 叶
大青叶味苦,性大寒。主要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本品最常用于温病、瘟疫、瘟毒所致的高热神昏、咽喉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出疹发斑、吐血衄血以及丹毒、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等。可配合元参、生地、生石膏、知母、黄芩、银花、连翘、荆芥、薄荷、丹皮、广犀角等同用。例如《证治准绳》大青汤(大青叶、元参、生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荆芥穗),可用于热毒发斑等证。我常用大青时15克、黄芩6~9克、板蓝根9克、元参9~12克,随证加减,用于腮腺炎有效。对于温病血分毒热炽盛而发斑、衄血、吐血等症,我常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元参、广犀角、甘草、粳米)加大青叶、生地黄、丹皮、赤芍、炒栀子、大小蓟等同用,可收比较满意的效果,谨供参考。
据近代研究报导,大青叶有抗病毒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对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用量一般6~15克;重症有时用到30克。
脾胃虚寒者忌用。
代赭石
代赭石味苦甘,性寒。功能镇逆、降火、平肝、养血。分述如下:
1.镇逆:由于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噫气(比呃逆轻些比嗳气重些)、胃满气逆上冲、脘间痞闷不下,甚至反胃、噎膈等,可用代赭石配旋复花、半夏、生姜、大枣、槟榔、公丁香、苏梗等同用;年老、久病或胃气较虚者,可去槟榔加党参。噎膈可加沙参、贝母、山茨菇、杵头糠等;反胃可加附子、肉桂、刀豆子等。
2。降火:本品有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对火热迫血妄行而致的鼻衄、吐血、咳血以及便血、子宫出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生地、丹皮、栀子、元参、阿胶、白茅根、大小蓟等同用;便血可加槐花炭、地榆炭;子宫出血,可酌加棕炭、艾炭、川断炭等。
3.平肝: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眩晕,可用本品配菊花、白蒺藜、勾藤、黄芩、天麻等同用。因肝火上冲或肝气郁滞、郁久化热而出现急躁易怒、头胀胸闷、不眠、甚或吵闹、骂人、打人等症,可重用本品以重镇、平肝、清热,常配合黄芩、黄连、天竺黄、胆南星、生香附、生牡蛎、生铁落等同用。对惊痫抽搐等症,都可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以平肝、重镇,有很好效果。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4.养血:本品能入肝经(肝藏血)、心包经(心主血)血分,性味甘苦而寒,能清热而养血。对因血热而吐血、衄血、咳血而致血虚心慌、面黄等症,可用本品配白芍、当归、生地、熟地、沙参、玉竹、龙眼肉、陈皮等同用,有养血生血的作用,此时用量不可过大。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含有铁质,内服后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吸收入血后有促进红细胞和血色素新生的作用。
旋复花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除痰浊,止呕逆。代赭石入血分,镇降肝胃气逆,清热养血,止吐衄。
赤石脂温涩而止久利、便血、崩漏,偏用于下部出血。代赭石苦寒重镇而止吐衄、疗崩漏,上、下部出血皆可用。
磁石坠少阴(肾经)炎上之火,引肺气入肾,为补肾纳气之品。代赭石镇厥阴(肝经)之逆,除血脉之热,为养血镇肝之品。
代赭石生用降火、平肝、镇逆、凉血、清热的效果好。锻用则兼有收敛之性,可用于止血、止泻。目前临床多用生赭石,遇有须用生赭石而患者又有便溏者,可用煅赭石。生赭石用量可大些,煅赭石用量须小些。
用量一般9~30克,重症可用至60或90克(生者);煅赭石一般6~15克。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忌用。
丹 皮
丹皮原名牡丹皮,味辛、苦,性寒。有两大主要作用:
1。凉血:在凉血作用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用途,(1)凉血止血:可用于血分有热而致的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月经过多、出疹发斑等症。可与生地、元参、广犀角、赤芍、知母、生石膏、大青叶、茅根、仙鹤草、地榆炭、棕炭等同用。(2)凉血除蒸:因阴虚血热而致骨蒸痨热、无汗,口渴、经闭等症,可用丹皮清血中伏热以凉血除蒸,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桑白皮、元参、秦艽等同用。
2。活血:在活血的作用中,也有两种不同的用途:(1)活血化瘀:对血瘀停滞而致月经闭止,腹中癥块等症,可用本品散瘀血,化癥块。常与归尾、赤芍、元胡、牛膝、三棱、莪术、桂心、红花等同用。例如《妇人良方》牡丹皮散。(2)活血消痈:肠痈(急性阑尾炎)初起尚未化脓而出现发热、呕吐、右下腹疼痛等症,可用本品散瘀血、消痈肿。常与大黄、芒硝、桃仁、冬瓜子、赤芍等同用。例如《金匮》大黄牡丹皮汤。
地骨皮偏治有汗的骨蒸痨热,牡丹皮偏治无汗的骨蒸痨热;地骨皮又能泻肺中伏火,牡丹皮主泻血中伏火。
黄柏与丹皮皆能除肾热,但黄柏苦而坚肾,降肾中邪火,丹皮辛润而凉,清肾中燥火。
凉血止血时炒炭用,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时生用。
用量一般4。5~9克。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抑菌作用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