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130节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30节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
  2。抵,抵触。
  3。厥,通“掘”。
  4。数,种植。
  5。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
  6。众帝,指帝尧帝喾等古帝。
  7。虎色,虎纹。
  禹乃使太章1步2,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3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4,自三仞5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6填洪水,以为名山7。'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1。太章,天神,下竖亥同。
  2。步,步量。
  3。亿,古以十万为亿。
  4。渊薮,深渊。薮,音叟,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
  5。仞,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仞。
  6。息土,即息壤。
  7。以为名山——那些特别用息壤加高的,就成为四方的名山。
  禹收九牧之金1,铸九鼎。'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
  1。九牧之金,九州牧守所贡的金属。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1,贡金九牧2,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3: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4,螭魅罔两5,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6。'《左传〃宣公三年》'
  1。远方图物,远方的人画了些奇怪的物事来。
  2。牧,此指堆。
  3。神奸,害人的鬼神怪异之物。
  4。不若,不顺心的事。若,顺。
  5。螭魅,音痴妹,山林中的怪物。罔两,同“魍魉”,山川中的精怪。
  6。休,福庆。
  2、《史记。夏本纪》记载(翻译)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滚)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yáo,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用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3。《潞安府志·卷四》记载
  “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潞城县三池南里有大禹泉,《潞安府志·卷四》:“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潞城大禹山,相传大禹治水曾经驻留于此,因以名山;山腰有洞,山巅有石砌大禹庙三间。《潞安府志·卷四》:“大禹山在(潞城)县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连卢山,南连长治百谷山,上建庙”。《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凤台县》:“邑(今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北有龙门峡,传为禹所凿,盖丹水所出之地”。【错錾沟】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奥治村,相传为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
  相关名胜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帝喾(kù)】【仓颉(jié)史皇氏】
更新时间2010…1…18 22:27:41  字数:19099

 【帝喾(kù)】
  帝喾(kù),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历史】
  帝喾(前2436~前2367)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相关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喾的部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