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品西游(上)-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是个猴子,本来就喜欢蹦蹦跳跳的,所以学起筋斗云来很容易。
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预言家”
人类能像大鹏鸟那样在空中展翅翱翔,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的渴望。令人欣慰的是: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我想,《西游记》中擅长于“筋斗云”的齐天大圣如果在世的话,也会望尘莫及,自愧不如吧!
吴承恩著作的《西游记》一书是明清时期“四大奇书”中最奇的书,是一部想像瑰丽、文采飞扬而又堂奥深邃,充满“幻、趣、怪、玄”色彩的科学幻想小说。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如果我们把近400多年来现代科技文明的巨大成果好好分析一下,往往可以窥见我国历史上科学探索的深刻“胎记”,可以看到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书中科学幻想的巨大“投影”,如:“呼风唤雨、驭雷布云、腾云驾雾术”与气象卫星、遥感探测、人工改造天气;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腾云法”与隐形飞机、火箭、飞船;“千里眼”、“顺风耳”与卫星、雷达、预警机、手机;猴毛变术的“分外之法”与生物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炼丹术与现代医学;“火眼金睛”与微光夜视、光学望远和显微技术;“闭水法”与潜水衣、潜水艇;“砍不烂、烧不化”的美猴王与现代机器人;“如意金箍棒”与现代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七十二变”万变不离其宗与近代物理学物质不灭定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整体看来。两相比照,当然已经面目全非,但是从它们的共性及内在联系分析,或原理、或功能、或技术、或规律来深究,究源探本,往往能洞察出《西游记》一书中的科学幻想和现代科技文明成果两者之间有着某些微妙且相似的脉络所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美国著名科学家乔治所言中,他在1930年于布朗大学所作的演讲《科学史上的东方和西方》中反复强调说:“实际上科学的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不要忘记我们科学家的灵感来自东方。”我想,这“种子”与“灵感”一定会包括被美国人称为“猴子”的《西游记》中的东方科学幻想对西方科学家的启迪吧!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集大成的科学幻想小说;“西游科幻文化”启迪并代表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先进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已被科技发展史所证明了的铁的事实。当初,在明代理学盛行、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吴承恩能在《西游记》一书的创作中突破理学的束缚,用科学幻想的神话笔触反映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阐发“人定胜天”的思想理念,实属难能可贵。吴承恩是16世纪杰出的神话大师和未来学家,是在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土壤中崛起的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预言家”。
离别恩师闯天下
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与优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盲点。自己的特别之处有值得别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是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凭借和资本。但绝不该在他人面前过多夸耀自己的特别之处,因为世上还有贪婪和嫉妒的存在,所以过分地炫耀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菩提祖师把悟空逐出师门也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第9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6)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前日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叫他变棵松树,果然是棵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彩,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从此悟空被逐出师门,不许再以师徒相称。
这些话听来既无仙家气味,也少佛家色彩。说白了,无非是市井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防身手段。孙悟空的修行访道之所,实际上就是他闯荡江湖的预科班。孙悟空在涉世之前,便在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地方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从一个不仙不佛的师父那里学到了出神入化的神通,这是他性格的一个起点,也为他以后的人生经历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作者在菩提祖师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后悟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师父。悟空一共有两个师父:一个是后来他保护多年的唐僧;而第一个师父就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不仅为悟空起名,传他本领,而且教他做人的道理。
孙悟空驾着筋斗云一会儿工夫就回到了花果山,平息了混世魔王,安抚好猴子猴孙,就开始“闹龙宫”、“闹地府”。得罪了龙王和阎王,但收获还是蛮多的,不仅得到了应手的兵器,又在“生死簿”上画去了自己的姓名。孙悟空身上最具标志性的东西,就是他的这根“如意金箍棒”。他的如意金箍棒——
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掂一掂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来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掂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雄一般都会有自己得心应手的兵器,所使用的兵器也伴随着英雄的成名而成名,成为英雄的“形象品牌”。比如一提板斧,人们就会想到李逵;提到青龙偃月刀,人们就会想起关公;还有连兵器人名一起叫的“小李飞刀”。英雄不能没有兵器,英雄爱惜兵器就如爱惜自己生命一样。明白这些,我们就明白悟空学艺归来后因没有趁手的兵器而闷闷不乐了,也能够体会到悟空见到金箍棒时的兴奋激动之情了。更有趣的是这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铁柱子居然能听从悟空的吩咐,要大就大,要小就小。作战的时候甚合悟空心意,不用时就化作一根绣花针藏在悟空的耳朵里,一点都不碍事。其实金箍棒的随时变化是和孙悟空变化多端的特征完全相符的。悟空经常变成小飞虫之类去探听敌人的虚实,如果兵器是个庞然大物,也不合情理。好马配好鞍,金箍棒尺寸变化与悟空灵巧的身手和个性相匹配;而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一看就知道是笨重的人所使用的。
本是大禹治水留下的定海神针,被孙悟空从龙王那里巧取豪夺而去。悟空把天宫闹得天翻地覆就是凭借着这根金箍棒的神力,乃至后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靠着这根金箍棒大战众多妖魔。可以说,孙悟空就是靠着这根金箍棒行走于天地之间。
试问自己一下,是靠什么生存的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秘密武器”。你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生存于社会中最好的武器就是你的特长。许多成功人士身上到底有哪些才干和特长,才令他们脱颖而出的呢?等你细看他们所具备的这些“特质”时,你会发现,原来你自己的身上也具备了许多成功者的素质,只不过这些素质还在沉睡着,没有充分地开发它们,埋没着的优秀素质就像是混在沙里的金子。看看你能否找到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找到它后,专心经营你的特长,发挥你的特长,用自己的特长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开创一片天地!
第二部分
第10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1)
第三章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当时玄奘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名长捷,玄奘就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庙里,做少年行者。在十三岁时,隋炀帝下诏在洛阳剃度二十七人,成绩优秀的候选人员多至数百,玄奘年幼,根本没在计划内,而负责选拔僧才的官员郑善果发现玄奘气度不凡、慈心广大,问答之中,说出“意欲远诏如来,近光遗法”的远大理想,受到了认可,称赞他是“释门佛器”,破格剃度,赐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后,勤奋用功,废寝忘食,诵读经典,过目不忘。不久后,他就能够开坛诵经,抑扬流畅,竟非常像他的师父。后又随兄长长捷法师到四川拜访众多著名法师,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在四川居住研读经文近五年,精通了各家各派的学说。二十七岁时已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扬。玄奘大师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仍感到翻译成汉文的经典数量不足,很多疑难问题不能解答。唐高祖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玄奘遇见了印度高僧,了解到了那烂陀寺讲学的盛况,对于精通瑜伽学说的大德戒贤长老非常敬佩与向往。于是他就向刚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上表,申请出国深造,但是唐王朝考虑局势没有完全安定,朝廷并没批准。这年正逢瘟疫泛滥,玄奘大师就随着逃荒的灾民离开长安,可以说是“签证屡屡被禁,一场瘟疫使他偷渡出境”,开始了既无通关文书(护照),又无同行僧侣的艰苦、漫长的取经之路。
西行求法玄奘大师的西行路线是沿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过火焰山、穿大沙漠、翻越大雪山,从现在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拜城一线,经(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再向东南经现今的巴基斯坦进入北印度。由于玄奘大师没有拿到唐王朝的通关文书,所以他的西行,除了要经受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折磨外,还要经历许多想像不到的艰险与考验。有的官员欢迎他,好心地劝他放弃西行;另有些官员,比如凉州都督李大亮发觉玄奘大师逃走,便叫李昌拿着公文追来,李昌被玄奘大师矢志求法的意志所感动,不顾个人前程与安危,撕毁文书,催他快走。玄奘大师没有向导,后来有一位胡人前来请求受戒,做玄奘大师的弟子,充当向导,送他通过五个烽火台。大师大喜,遂以衣服等物什换得一匹马,随后又与胡人调换熟悉西域路径的老马,师徒二人登程上路。为了躲避官兵,只得绕道而行,夜间露宿在沙漠中。那胡人先是提刀在大师的身后走动,后又劝大师“沙漠漫漫,关卡森严,最好返回”,又张弓搭箭相威胁,始终没有动摇大师西行的决心,他只好跪在师父面前告辞回家。玄奘大师好言安抚他,还把惟一的一匹马送给了胡人。
第11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2)
黄沙漫漫,渺无人烟,只有玉门关外五座烽火台每隔百里一座,虎视眈眈。除了烽火台内,便找不到可饮用的淡水。奇形怪状的烽燧间响着鬼哭似的风声,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能凭借马粪和尸骨辨认方向,艰难行进。时行百余里,玄奘大师迷失了方向,解水袋饮水时,由于水袋太重,一时失手,水全流空了,欲返回第四烽火台重新取水,转念又想,先曾发誓“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隧仍坚持向西而进。四顾茫然,鸟兽俱绝,心仍无所惧,只是苦于无水,饥渴难忍,四日五夜,滴水未沾,倒卧在沙中。遂向观音祈祷:“玄奘此行,不求钱财,无冀名利,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众生,以救苦为务。这点苦对我算得了什么?”至第五夜,忽有凉风吹来,顿觉清醒,勉强前行数十里,遇一丰盛水草处,停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