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博弈论 >

第4节

博弈论-第4节

小说: 博弈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游戏中,你将如何做呢?设想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可以选合作,那么你将得到“对双方合作的奖励”。当然,你也可以选背叛,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对方合作,那么你背叛将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反过来,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那么你也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合作,那么你就是“笨蛋”;你选择背叛,就会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因此,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就是说,无论对方如何行动,你背叛总是好的。到现在为止,你似乎知道该怎样做;但是,要知道相同的逻辑对另一个人也同样适用。

  因此,另一个人也将背叛而不管你如何做。这样,你们将是双方背叛,只能一起坐牢很久,这比你们双方合作所能得到的“奖励”(只需短期服刑)差很多。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

  启示1:在“囚徒困境”中表现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独立于对方所用策略之外的最好决策规则是不存在的。

  启示2:“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情形的简单抽象。在这些情形中,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背叛会导致不甚理想的结果出现。

  选1还是选2

  这个问题不仅让商人们苦恼不堪,也同样折磨着商学院的学生们。一位教授让自己班上的27名学生进行一个博弈,而这个博弈会把他们带入“囚徒困境”。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决定自己应该1,生产高质量商品来帮助维持较高价格,还是2,生产假货来通过别人所失换取自己所得。根据愿意选择1的学生总数,将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2的学生总比选择1的学生多得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有现实意义,生产假货成本要比高质量商品低。不过,选择2的人越多,他们的总收益就会越少,这个假设也有道理:假货太多,就会使市场混乱,产品信誉降低。

  假设全体27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1,那么他们各得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有26名,各得1。04美元比原来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主意的学生就能得到1。54美元比原来多了46美分。

  实际上,不管最初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多少,结果都是一样,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一个改选2的学生都会多得46美分,同时会使他的26个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收入会少得58美分。等到全体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他们将各得1。08美元。你会怎么抉择?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总数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4,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领导合谋的学生这样嘟囔。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噢,我选了2。”他答道。

  政治家们也会变成同样的困境中的囚徒。1984年,大多数人都很明白,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实在太高了。裁减必要的巨额开支在政治上并不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谁愿意担当政治领导角色带头主张这么做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想要在自己的竞选活动当中为这么一个政策转变制造声势,却被罗纳德·里根打得落花流水,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里根当选之后,这个议题陷入僵局,无论你怎么划分政治派别,民主党对共和党,众议院对参议院,还是政府对国会,各方都希望把提出加税的主动权推给对方。

  双方都知道,联合起来共同倡议加税和削减开支,可以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谴责。这么做与同时坚守被动,眼看巨额赤字上升而无所作为相比,显然会对整个国家更有利,即便对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涯从长期而言也会有好处。反过来,假如自己提出这样的政策,而对方坚守被动局面,并不附和,自己就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从各方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在于,对方有人提出加税和削减开支,并因此不得不付出政治代价。

  我们可以将这个情况变成一个博弈。双方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表示谁更加倾向于怎么做,显而易见,对每一方而言,保持被动是一个优势策略。而这正是真实发生的情况:这一届国会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加税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启示:这些情景使我们回想起尤塞里安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当中的境遇。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可是为了给自己捞取功劳,一个飞行大队的指挥官没完没了地提高下属的任务定额,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投弹手尤塞里安不想成为胜利前夕最后一批牺牲者,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可是,假如我方士兵都这么想呢(意思是“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可尤塞里安答道:“那我若是不这么想,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学生与囚犯

  “囚徒困境”不仅可以解释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困境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例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最近10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为社会公认,目前要求“减负”的不仅是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教育管理部门这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少有人否认,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同样,大家普遍认为呆板僵化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教育有问题,你的小孩都必须接受这个教育。如果没有改变整体性的教育体制,个别人、个别学校、个别地方单独改变都可能使其付出代价。每个家长都会这样想:尽管这种教育不好,但是其他小孩采取的是这种教育,衡量标准(如中考、高考)也是依据这种教育,我的小孩如不这样做,在竞争方面就会吃亏。因此,每个孩子和家长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减负”就是空谈。现在假设国家严格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减负”,少留作业,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是否能解决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规定即使一时有效,但效果会很快消失,最终极可能的结果是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学生还是要背大书包、拼命做课外作业和各种练习题。

  可以说,减负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而“增负”的状态是稳定的均衡。原因就是,目前教育的博弈结构规定了各种行动或行为的收益或好处:获得高分的会进入好的初中、高中,进入好的初中、高中的学生可以考高分进入好的大学。而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学生的升学率高意味着名利双收、饭碗牢靠;如果整个规则都倾向“增负”,“负”又如何减得下来?

  从理论上说,摆脱“增负”的囚徒困境的惟一办法是改变教育的博弈结构,即改变博弈规则或游戏规则,让“全面发展”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可是要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效果,却又困难重重,除了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同时又能保证公平的新的“游戏规则”。

  至少在现在,这还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启示:管理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烟草商为何不反对禁止烟草广告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都有合作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逃脱“困境”?稍后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只说一个外力干预打破困境的例子,它具有一些背谬甚至滑稽的色彩。

  1971年,在“禁烟运动”的声势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禁止在电视上做烟草广告的法律。令许多人奇怪的是,这一回财大气粗的烟草公司反应相当平静,并没有动用其庞大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阻止这个法律的通过。而且,后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尽管烟草广告因受到限制而减少,可是烟草公司的利润却提高了。

  你是否知道烟草公司为什么不反对、甚至可能还欢迎这项法律?因为这个禁令使他们从“囚徒困境”中解放了出来。

  烟草行业同样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大烟草公司都必须大做广告。为此,它们每年都要花费巨额广告费用,这无疑降低了它们的利润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烟草公司都不做广告,它们的利润要更高。可是,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做广告,它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公司抢走。这正是一个囚徒困境:你合作,对方不合作,你就吃亏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广告就是优势策略。那么,烟草公司能否达成都不做广告的协议呢?不能,因为谁遵守协议,就很可能被对手耍弄。

  现在好了,烟草公司做不到的,国家为它做了:法律起到了协议的作用,而政府承担了监督的成本,借用过去的一句话说,是“起到了阶级敌人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烟草公司又何乐不为呢?

  你可能会说:广告不但有竞争的作用,也有开拓市场的作用,在这方面,烟草公司不是也有损失吗?当然如此。但是注意这个法律是有限的,被禁止的只是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他媒体;而且只禁止在美国做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他国家。(几年前,我们不是都看过气势不凡的“这里就是万宝路的世界”这个电视广告吗?)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像香烟这样的商品,广告的开拓作用是有限的。现在,美国烟草公司已经把开拓的目标放在了广大的国外市场。

  一定是坏事吗

  “囚徒困境”确实揭示了自私对合作的破坏作用,但是正如“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句话,“囚徒困境”给我们带来的也并不全是坏消息。

  作为一个比喻,我们会为囚犯不能合作而遗憾;可是如果它发生在现实中,我们就巴不得他们不能合作。如果两个危险的罪犯通过合作逃脱了法律制裁,一定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同样,如果商家通过合谋控制物价,我们就不能享受合理的价格,这也会大大增加人们的消费成本,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几个大企业联手或勾结起来形成对行业的垄断,谋求最大利润,那么它们结成的联盟称为“卡特尔”。卡特尔因为由自主的企业组成,所以很不稳定。以产量竞争来说,组成卡特尔,就要讨价还价,达成限制产量的协定,总产量因为协定的限制降低了,价格也就会上去,可能比结成卡特尔以前高出很多。这时候,谁要是偷偷地扩大产量,他可能占到很大的便宜。卡特尔联盟和组成联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卡特尔的成员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只不过为了利益关系走到一起来了。偷偷违反协议增加产量或提供优惠会捞到很大的便宜,这就促使一些成员违反协议。所以说,卡特尔本身就提供了瓦解卡特尔的激励。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一度比较成功以外,卡特尔成功的例子实在很少。

  欧佩克之所以比较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最大的成员国沙特阿拉伯“自律”较严。石油产量最大的沙特阿拉伯自律严了,在一段时间内就可以避免其他成员违反协议,造成危害卡特尔的结果。沙特阿拉伯为什么自律较严,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

  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来看,卡特尔在许多情况下是非法行为。例如近年来的“家电”大战,电视、空调等价格一路下跌,残酷的价格战让家电企业吃不消,几年前,9家企业曾经一起协议制定最低价格,规定什么类型的家电至少要卖多少钱,不许把价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