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我的父亲张恨水 >

第9节

我的父亲张恨水-第9节

小说: 我的父亲张恨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外景,父亲曾应邀去和演员见面,介绍创作构想与书的命意,胡蝶等主演还到家里来看望父亲和母亲。     
  为了这部电影,还唱过一出有声有色的“双包案”,闹得满城风雨,不可开交。记载这件事的文章不少,     
  其中以熟悉上海影剧界的高梨痕、平襟亚所著“啼笑官司”一文最为详尽。文载,明星影片公司通过三友     
  书社购得《啼笑因缘》的演出改编权,由严独鹤编剧,预定拍成有声电影,并在报上刊登了不许他人侵犯     
  权益的广告。此时,上海北四川路荣记广东大舞台(黄金荣门徒所开设)正拟由刘筱衡、蓉丽娟上演同名     
  京剧。于是明星公司请律师提出警告,不准上演。后由黄金荣出面调解,改名《成笑因缘》。大华电影社       
TXT小说下载站每天更新请到110114下载 第24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3)       
  的顾无为对明星影片公司素有积怨,由眼热而图报复,与他的后台老板黄金荣勾结,走门路,托人情,取     
  得了内政部的《啼笑因缘》剧本著作权,然后又用高薪挖角儿。比如饰演刘将军的谭志远,在明星公司的     
  月薪是100元,顾则给他300元,且预付定洋一个月。其他演员如饰关秀姑的夏佩珍、饰沈大娘的朱秀英等     
  ,都接受了顾的定洋。明星公司得知后,即要谭志远宿在公司内,日夜赶拍。当时,独有女主角胡蝶效忠     
  于明星公司,不为顾所动。顾迁怒于胡蝶,特在天蟾舞台排演新戏《不爱江山爱美人》,借以坐实张学良     
  在北京饭店与胡蝶跳舞行乐,不抵抗日寇侵占东北的谣言。此时有马君武的两首七绝发表,题为《 哀沈     
  阳二首 仿李义山北齐体》: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塜,那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两首七绝发表后,有关张学良与胡蝶的绯闻在全国更是不胫而走。然而事实上,张、胡此时根本不相     
  识,所谓张、胡跳舞的消息,据说是日本同盟社捏造的。谁知演出时戏院又发现了定时炸弹,才不得不辍     
  演。顾不肯罢休,又组织了一些演员到天津、北平去演《啼笑因缘》。明星公司则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     
  ,提前与向来放映中国影片的南京大戏院(美商)接洽妥帖,于1932年6月,将第一集《啼笑因缘》有声     
  影片在该戏院放映。放映前,已座无虚席。又谁知顾无为竟从法院弄到了一个“ 假处分”,等到即将放     
  映之际,带着法警到场,要南京大戏院立即停演,以便查封影片。明星公司措手不及,只得请律师向法院     
  交了3万元,方才撤销了“假处分”,使影片下午5点得以放映。黄金荣不甘心,便从后台转到前台,对人     
  扬言,这部《啼笑因缘》是他要拍的片子,并让顾无为到南京内政部去活动。内政部果然指令“明星”暂     
  时不得放映《啼笑因缘》。明星公司迫不得已,请出当时已与黄金荣地位相当的杜月笙出面调停,并按照     
  杜的指示,请章士钊做法律顾问。最后在黄、杜共同出面“ 调解”下,敲了明星公司10万银元的巨款,     
  才告“ 和解”,由章士钊律师代表明星公司声明重映《啼笑因缘》电影的巨幅广告刊出在《新闻报》和     
  《申报》两大报上,这就是轰动一时的“ 啼笑官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此热闹的“ 双包案”,倒     
  是与作者无干,不管他们双方斗法,父亲始终置身事外,既无人来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也乐得不招惹是     
  非,岂不怪哉?     
  1932年9月,《啼笑因缘》影片重新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有部分彩色的电影。     
  1945年,由李丽华、孙敏主演了另一部同名电影。     
  1956年,由香港拍成粤语片的《啼笑因缘》,由梅琦、张瑛、吴楚帆主演。     
  1965年,香港电懋公司拍了一部国语片,片名改为《京华烟云》。由葛兰、赵雷主演。     
  同年,邵氏公司也拍了一部,片名易为《故都春梦》,李丽华、关山、凌波主演。这又是一起《啼笑     
  因缘》电影的“双包案”。     
  另外,尚有张活游、白燕主演的粤语片,拍摄年代不详。     
  1974年,香港拍成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李司琪主演。     
  1975年,由邵氏拍成影片《新啼笑因缘》,由井莉、宗华、李菁主演。     
  1987年,安徽电影家协会与内蒙古电视台联合摄制了10集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王惠、孙家馨     
  、李克纯主演。     
  同年,天津电视台拍摄四集曲剧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魏喜奎主演。     
  同年,香港亚视拍摄了粤语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米雪、苗可秀主演。这一年竟有了《啼笑因     
  缘》“ 三包案”。     
  1989年,台湾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新啼笑因缘》,由冯宝宝主演。       
 第25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4)       
  1995年,由安徽电视台拍摄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周莉主演。     
  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由袁立主演。     
  舞台剧则有话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北京曲剧、沪剧、越剧、粤剧、滑稽戏、黄梅戏、木偶戏     
  、评弹、宝卷、大鼓、评书以及连环画等等,称得上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而且是不断翻新,版本众多。     
  《啼笑因缘》一书,我们收集了很多版本。最富纪念意义的,则是友鸾叔题字的相片《啼笑因缘续集     
  》。大约是1974年左右,因为“文革”初期的“扫四旧”,父亲的一些书损失掉了,后来我深悟到,必须     
  在此时,想方设法地去搜集父亲的遗作,再过若干时,恐怕就再难搜寻了。说来也巧,二舍妹蓉蓉的一位     
  同学的父亲,是某文艺团体的“革委会” 负责人,他进京开会时,悄悄地带来了一本40年代百新书局出     
  版的《啼笑因缘》续集,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因为原来的“续集”在“文革”初期被“革”     
  没了,急忙借来,用了一夜的时间,由舍二妹夫把书拍摄下来,翌日冲洗成相片,粘贴成册,我把这粘贴     
  成册的《啼笑因缘》,请友鸾叔题签留念,他那时尚未“解放”,仍在审查中,不顾风险地欣然允诺了。     
  过了几日我去取“书”,只见原来雪白的“封面”上,友鸾叔用蓝色的洒金纸细裁成条贴在右上角,毛笔     
  楷书写“啼笑因缘,恨水大兄著,友鸾题”几个端庄工整的字,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一股暖流油然而     
  生。我们还有一本1982年由台湾出版的《啼笑因缘》,台静农先生亲笔题字送给大舍妹的,最富纪念意义     
  。1989年,我接到上海读者王君的来信,信中告诉我,他有一本《啼笑因缘》的剪报册,是他父亲亲手剪     
  贴珍藏的,从当年报纸第一天刊载起,直到连载的最后一天,没有短少一页。其父去世后,转由他保存。     
  内子1990年到上海,特意去看这《啼笑因缘》的“海内孤本”,虽然纸已发黄,但保存得非常完好,这本     
  经历了几十年沧桑变化的剪报册,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啼笑因缘》载完后,各个出版社都想争先出版单行本,说来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为了出版这本书,     
  居然成立了一个出版社!严独鹤、严谔声、徐耻痕,他们都是《新闻报》同事,鉴于这部小说的轰动,就     
  决定三人合资创办“三友书社”,首先向父亲接洽,因为他们和父亲稔熟,自然就同意由他们出版《啼笑     
  因缘》单行本,本来父亲以为书也写完了,也出了单行本,事情该告一段落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要求父     
  亲写续集的读者信,从全国各地像潮水般涌来,3年不辍。不得已,父亲只好在报上发表《作完后的说话》一文,文中他说,为了“不愿它自我成之,自我毁之”之故,“所以归结一句话,我是不能     
  续,不必续,也不敢续。”但是1933年,父亲终于又做了续集,这是为什么呢?同年,日寇举兵占领山海     
  关,攻占热河,然后向各长城口攻击。为了躲避战祸,父亲送祖母回安庆居住,顺便赴上海探友。不想到     
  上海后就被书商包围,尤其是三友书社,天天磨着父亲写续集,这也是近百年来罕见的一件事,一部现代     
  人写的小说,居然有十几种“续书”和“反案”,据我所知“续啼笑因缘”有六种:一为啼红馆主所著的     
  《续啼笑因缘》;二为无无室所著的《续啼笑因缘》,登载于宁波出版之小报《大报》;三为《啼笑因缘     
  三集》(作者不详);四为《啼啸因缘》(作者不详);五为《啼笑再缘》;六为《恩爱冤家》(上海华     
  新书局出版)。“反啼笑因缘”有三种:一为徐哲身著《反啼笑因缘》;二为吴承选著,刊于《礼拜六》     
  周刊,后更名《啼笑皆非》;三为沙不器、赵逢吉合著《反啼笑》,刊载于上海《大罗宾汉》报。“新啼       
  第26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5)       
  笑因缘”有两种:一种为某人所著,出版于上海紫罗兰书局;二登载于武汉之《时代日报》,作者未详。     
  此外,尚有杭州娄红薇所著之续二回《啼笑因缘》,某君所著《啼笑因缘》,曹痴公所著《啼笑因缘》,     
  俞云牗所著之《啼笑因缘》。又有某报之小说《何丽娜》及《关秀姑宝卷》、《沈凤喜十叹唱本》等等。   
  《啼笑因缘弹词》则有四种:一为姚民哀作,二为戚饭牛作,三为陆澹安作,四为姚荫梅作。这么多的续     
  作,够得上是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了。父亲对此抱无所谓态度,自己已经写完了,别人愿意怎么写就     
  随别人怎么写吧。但是书商看见自己的生意被别人抢了,自然眼热,缠得父亲更紧。虽然那些形形色色的     
  “啼笑因缘”,与原作无关。但是那些作者,连黄河都没去过,写出来的北京生活,自然牛头不对马嘴,     
  笑话百出。而那些“反啼笑”,把意思来个大翻个,也使人不快,加之书商的软缠硬泡,最主要的原因还     
  是出于爱国热情。“九一八”事变激起了父亲极大的义愤,于是他就又做了《啼笑因缘续集》,让书中的     
  主要人物都投身到抗日洪流中。这虽然是用心良苦的另起炉灶,但是对全书的结构和艺术性来说,还是不     
  必续的。父亲多次对我们说,《啼笑因缘》是不应该续的,要想写抗日,可以另写一部小说。所以1954年     
  再版《啼笑因缘》的时候,父亲就不同意出续集了。     
  在《啼笑因缘》掀起的旋风与狂热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不管是捧的还是骂的,似乎都看过     
  《啼笑因缘》,而且一律都肯定父亲的文字功力与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有不管掀起了多么热闹非凡的《啼     
  笑因缘》现象,也不管捧的、骂的、争论的多么激烈,父亲从来缄默其口,不作一声,不只是对《啼笑因     
  缘》,对他所有的批评,都是如此,他认为打笔仗是最无聊的事,批评的对,你就改正,如果是恶意的中     
  伤,你根本无需回答,当事人参加进去,是徒乱是非。父亲不说话,他也不允许我们替他说话。他对我们     
  说:“事实胜于雄辩      
  ,只要书在就会说话。”最后他会非常超脱而幽默地补充一句:“不管是捧我的,还是骂我的,都是在为     
  我做义务广告!”我们还说什么呢?我们服了!正是:“花如解语浑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第27节:父亲和母亲的婚姻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      
  感谢造物者的安排,使我能够诞生在我的家庭,虽不肖如我,却有一位才如仙人的父亲,一位贤如圣     
  人的母亲,有严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