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 秦大河-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物简介秦大河,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获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博士学位。曾在南极洲进行过长达一年多的科学考察,是第一位徒步横穿南极洲的中国人。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
内容简介最近一百年以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特点,就叫做全球变暖,它不但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次演讲分四个部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气候变化对我们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变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存在着什么样的机遇。有很多基本数字证明,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是逐年递增的。在过去的四十二万里面,地球气候经历了四个冷暖变化的周期,我们叫冰阶段。冰阶段的温度变幅,大约十度左右。到2000年左右,有一个人类活动的扰动。按说到2000年附近,根据前三个周期,根据自然规律,应当进入一个新的小冰期或者冰阶段,但是不然,温度在继续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在继续增加,这是证明人类对现代气候的影响,重要的一个证据。我们称为全球变暖,人为因素在最近几十年里面,是占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已经明显地影响到我们自然生态系统。一些生态系统的变暖 破坏是不可逆的。全球变暖对农业影响很大,其中产量可能会引起减产,农作物的布局和分布将会发生变动,因为天气变暖,病虫害的增加等原因,会导致农业成本的投资增加。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做了规定,美国、欧盟和日本,都要减少排量,俄罗斯不变,澳大利亚因为特殊原因,还能有所增加,我国的情况也非常严峻。我国估计到203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未来十年,2012年中国必须要减排的时候,我们的气候变化谈判,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另外,我们控制排放和经济发展的这方面,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国内外都没有这种现成的模式可以采用。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应当和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否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供应,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全文按照往常的时候,这个季节,金秋的成都,最高气温大约在零上二十五度左右。但是最近几天气温却高达零上三十三度到三十四度。是什么原因呢?我可以告诉各位,这就叫气候变化,或者说是气候变化一部分造成的影响。所以作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今天我代表我们全体气象同仁,向专家汇报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和它的对策 。最近一百年以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特点,就叫做全球变暖,它不但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今天我汇报的题目分四个部分,我要向大家汇报,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气候变化对我们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变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存在着什么样的机遇,最后我要谈几点看法作为结论。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名称,地质学把它叫做地球表层系统,但是气象和气候工作者把它称为气候系统。根据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气候系统应当归结为五大层次组成,分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冰雪圈。大气圈和其他圈中的相互作用,对我们地球表层的气候,生态环境乃至于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多很多的问题,也带来很多很多的机遇。这个圈子里面,我们还注意到,大气圈以上我们写了一个空间,因为大气圈的热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太阳。外太空的一些宇宙事件,也会对气候变化发生一定的作用。我想讲一下天气和气候。很多人把天气和气候混为一谈,简单地讲,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天气现象,比如雷雨、冰雹、台风、大风等等,它的时间尺度,是几秒钟、几分钟到几天,这样一个尺度。气候是指长时间内的天气的平均和整体状况的一种描述。通常我们是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值的离差来表示。简单一点讲,我们有一个很客观的数值,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定义,所谓温度和降水距平,是以1961到1991年,30年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其他年份以此算它的离差来表述,正值就是正的距平,超过这个平均值,负的距平就表示低于这个平均值。我们对于气候,通常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冷、暖、干、湿。气候变化有两样因素,它有自然规律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的变化。比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年中它的轨道,它的地轴倾斜有变化,它旋转的时候,有角速度的变化,这几个方面使得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很典型的自然波动。在我们地理学、地质学或者气候学里边,我们分别有一万年、四万年、十万年的气候变化周期。还比如说像火山爆发,也可以造成气候变化。火山爆发是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迄今为止没有被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引起的气候变化,也证明是自然的。 我们要特别强调,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导致气候变化,我们叫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比如我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里面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加,从而影响气候变化,这种我们称之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除了温室气体之外,我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等,也可以造成气候发生变化。温室效应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温室效应非常简单,我这地方做一个很简单的,半定量的一个描述。我们地球通过大气层从太阳接受到短波辐射,然后地面吸收 ,以长波辐射向大气圈外太空释放。你们看到这一幅图,上面有一个淡蓝色的一个层,这就是大气层。大气层如同一个棉被,盖到了我们地球上,使我们地球变得温暖起来。
在人类对大气圈污染之前的二百五十年,距今二百五十年之前,我们这样来认为的,大气圈里面的温室气体,你看到那些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还有水蒸气等等,它导致地球热量、温度,保持了一个平衡。我们地表的平均温度,在这样的作用下,是正十五度。如果只有大气层,而没有里面过去几百年以前所恒定的那一份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温度,应该是零下十八度,是很不适合于我们生存的。再进一步看,我们怎么样通过增强的温室效应,来影响气候变化呢。从定量角度来看,短波辐射,短波入射二百四十个热量单位,这个热量单位是每平方米瓦,反射出去的长波辐射,也应当是二百四十个单位,在这样一个温室性条件下,地球表层的温度,是正的十五度。如果大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增加,假设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两倍,我们接受的热量是二百四十个单位,我们释放的热量只有二百三十六个单位,地球温度就会必然增加。如果要是增加两倍,我们算出来的增强的温室效应,在二氧化碳倍增条件下,增强的温室效应,应当是原来十五度的平均温度上,再增加一点二度,这个幅度是很大的,等一会儿我们再接着讲。温室气体有这样的几大类,这张表给出了主要的六种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是众所周知,另外HFC、PFC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可能有人知道,以前我们使用的空调,制冷剂里面有氟利昂,科学家发现,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所以十年以前,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条约,禁止使用对臭氧破坏的氟利昂,而改用了HFC和PFC这两个替代物。但是科学家又发现,我们保护了臭氧层,却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总量。你可以看看,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占的百分比,增温效应是百分之六十三,它的生命期是五百到两百年,而HFC和PFC ,特别是PFC ,增温效应虽然小,只有百分之十一,但它生命期是多少呢,是五万年。所以大气当中这种温室气体,增加了地球表层的温度,同时这些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边有一定的生命期。
哪些东西是造成排放温室气体的呢,主要有这样几个,一个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比如煤,比如石油,还有开采过程,还比如农业和畜牧业,比如我们的水稻稻田,就能够向大气当中排放甲烷,比如一些反刍动物,它在反刍的过程当中,从胃里边也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东西都会增加大气当中的温室气体成份,从而使地球升温。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甲烷是来自于中国稻田,但是他们却忘了,他们吃了很多牛肉,同时也给大气当中,做了很多的甲烷的贡献。有很多基本数字证明,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是逐年递增的。这有两个图,一个是左面,美国人1960年开始,在夏威夷的 Mauna Loa 观测台,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每年递增的情况。你可以看到,还有季节性的变化,而且是线性地逐年增加。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瓦里关山建立的大气本底观测站,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二十六个全球观测站的一个,是惟一的内陆观测站。从1990年开始,我们也做了这样的观测,而且也发现有类同的关系。很遗憾,我们给的是一个二维图,如果给一个三维图的话,你可以看到海洋作为下界面,和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原作为下界面,它们的三维图像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气象局决定,还要建设六个大气本底观测站,以便全面反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我们有什么证据,证明二氧化碳增加呢,你有什么证据说,二百五十年以前多少呢,请看这张图。这是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在南极冰盖Law Dome这个地方,钻取了一支一千多米的冰芯,获得了过去一千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图像。这个图你可以看到,下面接近水平的这一部分,你可以看到,长时间以来,从公元1000年到大约1750年,大气圈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大概在280个GPMV左右,这么一个量级。然后到1750年,发现以后在急剧增加,这是什么时候呢,1750年开始,西方的社会工业化已经开始。你可以看到上面有个绿点,这是我们的实测资料,我们把前面这一部分,叫做冰川里面的,冰芯气泡里面的,二氧化碳记录,就是迄今为止,我们惟一可以获得的,比较真实反映历史时期大气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一幅图像。过去一千年这样,那么过去四十二万年是怎么样呢,法国科学家在前苏联东方站Vostok这个站,三千八百米的深的冰芯里面,获得过去四十二万年以来,地球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这有几个特征,我说两点,温度,温度是蓝色曲线。在过去的四十二万年里面,地球表层的温度的变幅,是十度,这个图上就是一个证明。你可以看蓝色,红色是二氧化碳,在这过去的四十二万年里边,地球大气圈里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一百个PPMV。另外你还应当看到,在过去的四十二万里面,地球气候经历了四个冷暖变化的周期,我们叫冰阶段。你就知道了,冰阶段的温度变幅,大约十度左右。继续看到这个图像的右面,看到2000年左右,有一个人类活动的扰动。按说到2000年附近,根据前三个周期,根据自然规律,这个曲线应当向下走了,应当进入一个新的小冰期或者冰阶段,但是不然,温度在继续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在继续增加,这是证明人类对现代气候的影响,重要的一个证据。我们称为全球变暖,人为因素在最近几十年里面,是占主要因素。我给大家看一看,我们怎么样在南极从事科学研究,能够获得地球气候历史记录的。这是一张南极的卫星影像图,它的总面积是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它被一个硕大无比的冰块所覆盖,我们称之为南极冰盖。它占这个大陆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这块冰的平均厚度,有两千两百米,它的最大厚度,可以达到四千七百米。巨大的厚度,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它是世界淡水资源储量的百分之七十五。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质过程,所以它储藏了大量的地球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其实南极大陆非常枯燥,表面看去一望无垠的白色,我们也称之为白色沙漠。在这里,在边缘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是零下二十五度,在内陆的平均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五十五度,极端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八十九点二度。所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