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

第14节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14节

小说: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昧着良心帮地区长官说话。可没有想到,他们真实的政绩早已经被齐威王掌握,于是欺下瞒上的阿大夫被当众煮了饺子。从此百官震悚,吏治清明。由此可见守静的君主有时候更可怕。

守静的道理容易懂,可如果落实在行动上,多少会让君主感到不放心。他们担心偌大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指挥和干预,大大小小的事情将没有人来处理,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有,韩非曰:“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那些有主意的人将会主动表达意见,那些善于行动的人将会自愿采取行动。就是说人们将会主动的向君主效劳,当然意见和行动中都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适合和不适合的。人们之所以如此主动,一方面是由于君主是威之所加、利之所在,另一方面由于芸芸众生都有向上的意愿,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 尼采说,生命意志即是权力意志。要知道在智力、才干和勇气方面,君主一个人的力量是及其有限的,而蕴藏在群臣和百姓之中的智力、才干和勇气是无限的,管理政府、壮大国家力量所要做的工作也是无限的,用君主有限的力量去完成无限多的工作,诚不可得也,做君主不是学雷锋。雷锋同志最大的心愿是将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样的精神用在众人是国家的大幸,用在君主则是才智的浪费。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才智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好钢要用在刃上,君主的宝贵才智不是用来处理大大小小的具体事务的。况且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君主的才智与众人的才智是矛盾的,君主用智、用力、用勇,众人则废智、废力、废勇,只得惟命是从,消极奉旨。在这种非此即彼,出力不得好的情况下,君主不如主动退出,使众人的能力得以发挥。“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
  
  把君主为什么要从具体事务中退出来搞明白之后,就非常容易理解君主应该具备的岗位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人。现在几乎人人都会说一句做领导的关键是用人,而不是做事。这一句话,说起来简单,用起来却深无止境,但首先要树立这种意识。
  
  除了用人之外,君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叫“形名参同”,就是对预期与结果,方案与实效、名义与实际、不同人、不同方案主张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选择或者赏罚。这一番比较下来,君主的收获是大大的,不仅各种意见的好坏,行动的优劣便暴露无遗。而且君主的英明也能尽显。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单独的一个方案,并不容易掌握它的优劣,但若干方案放在一起,孰好孰坏就容易知晓了。在学习中,有一种对比学习法,据说效果极佳。我记得在大学有一次参加一科考试,由于某种原因我从来没有上过这门课程,连书都几乎没有看过。如果不出意外,挂科是必然的。好在咱哥们人缘还不错,前后的同学都愿意提供帮助,考试那天我上下其眼,坚决将照抄进行到底。最后公布考试成绩的时候,向我提供答案的俩哥们一个是62分,一个是68分,而我是75分。这个成绩让他俩非常吃惊,却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通过对比能够甄别出不同答案的好坏,进而折其善者而从之。不过我也要批评自己一下下,我应该把从不同答案中分析出来的正确答案与他俩共享才是。
  
  “形名参同”对君主也有一定的要求,第一,应该具备相关领域内最基本的知识。第二,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对国外一无所知的官员,无法从事外交;对科学技术一窍不通的官员,无法主抓高新技术;对经济学没有任何概念的官员,不可去管经济政策。说句实在话,专业门槛越高的领域,君主进行“形名参同”的难度也就越大。好在韩非所处的是农业社会,行使政府职能,处理国家事务的专业门槛不高,常识基本就能胜任。
  
  君主所处的独一无二位置确保他能够有效地开展形名参同工作。君主的智商不一定比群臣的高,但只要掌握形名参同这项本领,就可以比群臣高明。这是由于君主特有的势位使他成为各类信息的中心,大臣所掌握的信息只是某一方面,而君主所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君主凭借大量的信息,再加运用“形名参同”的本领就能对事物形成更完善、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看来人们常说的“皇上圣明”也是有道有理有根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皇上圣明”并不是皇上生而圣明,而是势位使然。从某种意义讲,不是小兵虑事周全而成为主管,而是小兵成为主管之后而虑事周全,因为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前大了。关于势位后面还有专门的讲解。
  
  韩非沿着老子“知道——无为——虚静”的理论路线图一路走来,却到达了与老子截然不同的目的地,老子到达是心灵的福祉,而韩非却让君主实现了大权紧握。在这里不得不对韩非的改造能力表示一下赞叹。韩非不厌其烦的告诉君主要深藏不露。这几乎要成了君主的安身之根,立命之本,擒虎之关键。
  
  明察不是善于探知他人的想法,而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隐藏自己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臣下总是千方百计探测君主的心意。对于臣下的各种表现和提议,君主应该来着不拒;不发表意见,看见的问题装作没有看见,听到的事情装作没有听到,明白的道理,装作什么都不明白。这是君主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驾驭臣下的方法,因为君主也无法判断大臣的主张是不是试探。有时候大臣也是很狡猾的,我们从《说难》中可知,大臣在提出正式一项主张之前,很可能提出一个相反的、并不成熟主张以做试探。如果君主反对,那正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如果君主赞同,就放弃自己的主张,做到全身而退。面对大臣“由其出观其入”的试探,君主只需“你有千条妙极,我有一定主意”即可。无论你提什么主张,我一概答应,让你去施行,但是对你的所言所行我一概进行无情的“形名参同”。你说所言所行的好坏优劣我一概心知肚明,最后跟着的是赏罚。在“形名参同”和赏罚之下,大臣一切狡猾的试探都全部失灵,谁都知道千骗万骗、骗不过实践,千包万包,包不住火苗,最后只能用心做事,实心事君。
  
  这种大口进、小口出,秋后算账的做法很高明,也很阴险;是对人类贪婪与“记吃不记打”心理的无耻利用。武则天当年就是用这手把戏将李唐王朝的读书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方面敞开大门授官,达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地步,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对具有反抗意识与作奸犯科的官员大开杀戒,几乎达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官位与铡刀之间,士人只得放弃抵抗,入彼彀中。
  8***********************************************8
  待续。。。
  《主道》太重要了,计划多说一点,说细一点。

韩非还主张“官有一人,勿令通言” 。意思是每个职位只配备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这是韩非对政治结构的一种巧妙设计,很可能还受到了军事学的影响。稳定的君权应该建立在一盘散沙的大臣之上,大臣与大臣之间彼此隔离,只对工作负责,只对君主负责,不应该有工作之外的联系和交往。韩非对大臣的心理有过细致的研究,他知道如果大臣只是为君主做事,是没有必要相互通气的。大臣之间相互进行超脱于工作之外的交往,主要是为了相互帮忙。一个官官相护的官僚群既不是老百姓想看到的,也不是君主想看到的。结成网的大臣比散沙一片的大臣更难对付。君主要打破大臣工作之外的联系,就可以达到军事学上所谓的各个击破的效果。
  
  接下来;韩非向君主传授了“防虎秘笈”。虎是指君主身边那些有野心的大臣,在先秦时代,还没有后世的那种将君臣严格隔离开的“礼治”,大臣篡位在意识形态和舆论上所受的压力比较小得多,在韩非子的体系中,没有绝对忠诚的大臣,只有无法让大臣保持忠诚的君主。君主原本对大臣有绝对的优势,大臣不可能与君主正面交锋,大臣要想发展自己的势力,只能从君主那里借力。也就是扯虎皮做大旗,扛着红旗反红旗。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用这种手段危害自己,就需要深深隐藏自己的心迹,让大臣无法猜度,大臣无从凭借,也就无法施展野心。君主的威力正式存在于这不可度量的虚静之中。虚静的君主好像漆黑的夜晚,大臣篡位的火苗将无从隐蔽,一旦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凌厉的诛伐。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心机深不可测是善于掌权的君王、政治领导人的共性。秦始皇的性格是有名的深藏不露,露必伤人,《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旧唐书》说李世民:“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明史》记载朱元璋“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韩非子总结了君主权力被臣下截留的五个方面:1,信息权;2,财政权;3,行政权;4,布道权;5,用人权。此五种情况中其余四条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布道权需要多说几句,中国自古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度。君主不但应该是实际政治中的首脑,也应该是宗教中的教皇,这里的宗教应该大而化之,包括君主一切赖以统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比之与后世,在历代王朝,君主应该是儒家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在梁山水泊,君主应该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首席代表;在太平天国,君主应该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意识形态的力量千万不可小视,有时候直接决定现实政治,有时候是现实政治的副手。一个英名的君主一定要同时保持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袖地位,由于君主在意识形态内的活动主要靠像牧师那样的布道,所以我称之为布道权。韩非的原文是“行义”,只指就道德方面,我将其引申为意识形态,如果韩非看到我这样来解释,想必他也会同意的,他那个时代对布道权只是个模糊的认识,人类历史在经过两千年后,我才能够看得更清晰。韩非提出的这五种君主必须掌握的权力,虽然年代久远,但丝毫没有褪色,现在看来也无须补充。
  
  最后韩非谈到的是赏罚之道,行使赏罚权是主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君主通过:知“道”——无为——虚静——用人派事——形名参同———赏罚,形成一个闭环,意味着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在这条链中,越靠前越具有哲学意味,越靠后越贴近实践。赏罚的前提是形名参同。君主依据大臣提出的方案授予其相应的责权,并根据责权考量功效。方案与责权;责权与功效两两相符才能获得奖赏,任一环节不相符都要受到惩罚,可见韩非对臣下要求很严格,不但要结果正确,还要过程正确。赏罚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赏如春风化雨,罚如电闪雷鸣。行使赏罚的要领是:对事不对人,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偏心眼,论理论法该赏的,即便是最讨厌、最卑微的人也不能疏漏;该罚的,即便是最讨厌,最高贵的人也不能回避。在那个年代,与孔子提出的“刑不上上大夫”想比,韩非明显进步了许多。
  
  《主道》这一篇为君主之道树立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一环套一环最后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随后的几篇是对主道的补充和深入阐释。

2、“有度”与“守道”———以法治国,一用就灵。
  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法是治国之本,术是御臣之鞭,而势是法术的载体。法与术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同样是为君主做加法,但又有所不同,法主要侧重于总量的增加,而术主要侧重于比重的增加。法是前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有度》和《守道》两篇从不同角度讲君主为什么要任法治国以及如何任法治国,因此放在一起。
  
  《有度》就是要有法度,一开篇韩非用二十一字就道破法度与国势之间的关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世上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也没有永远衰弱的国家。一国之内奉行法律的人强,国家就强;奉行法律的人弱,国家就弱。话说到这就没法往下说了,为什么呢?因为理已经被说尽了。就像《古文观止》一样,好的古文看到这里就不用再往下看了。既然道理到此终结,我们只能折回去韩非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