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

第44节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44节

小说: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醚芯康奈侍狻F涫担飧稣信频耐芬桓鲎郑翱尽薄∽志秃苤档醚芯俊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写来一封信,他说:“烤肉宛有齐白石所写的一个招牌,写在一张宣纸上,嵌在镜框子里。文曰:”清 真烤肉宛。‘在正文与题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看那地位,当是写完后加进去的), 曰:“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原无标点)看了,叫人觉得:这老人实 在很有意思!因在写信时问了朱德熙,诸书是否真无烤字;并说,此事若告马南邨,可 供写一则燕山夜话。前已得德熙回信,云:”烤字说文所无。广韵、集韵并有燺字,苦 浩切,音考,注云:火干。集韵或省作熇,当即烤字。燺又见龙龛手鉴,苦老反,火干 也。‘烤字连康熙字典也没有,确如白石所说,诸书所无。“
  我很感谢这位朋友,他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引起了报社记者同志的兴趣,他们还把 烤肉宛的匾额等拍了照片。原来这个匾额的款字写着:八十六岁白石。计算齐白石写这 个匾额的时候,是一九四六年,还在解放以前。
  据说,当时白石老人常到宛家吃烤肉,多次写字画画送给店主人。比如有一次,白 石老人画了几枝梅花,题两句诗:“岁寒松柏同精健,知是无生热血多。”这似乎是在 国民党反动统治期间表示一种不甘屈服的意思。他用这副画送给烤肉宛,当然也包含有 对店主人的勉励之意。过了两年,白石老人八十八岁的时候,又画了一幅寿桃送给店主 人,题曰:仁者多寿。不难了解,这不但是老人自寿,而且也为店主人祝寿。齐白石和 店主人之间这样亲密的关系,实际上不过是烤肉宛和各阶层市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的一个 反映而已。
  因为烤肉宛服务的对象,主要的是城市的劳动人民,所以这一家的招牌也是按照人 民群众的口头语来命名的。你看这个招牌多么通俗,多么容易上口啊!为了适合于劳动 人民的口语,用字是否要考证出处,当然就不算什么重要的问题了。
  特别是在解放以后,按照群众的习惯和需要而产生的许多简体字,逐渐被社会所公 认,成为正式通行的文字,因此,象烤肉宛这样的招牌,就更加使人一见如故,不以为 奇了。
  应该提到,梅兰芳同志生前,曾于一九六○年十月为烤肉宛题了一首诗。他写道:“宛家烤肉早声名,跃进重教技术精。劳动人民欣果腹,难忘领导党英明。”
  的确,烤肉宛三字,对于北京的劳动人民实在是太熟悉了。拆开来,光说一个烤字, 人们也会马上联系到烤肉或烤肉宛。
  这个“烤”字虽然是“诸书所无”,但是并非完全不可稽考的毫无根据的杜撰文字。 前面摘引的信上已经查考了《广韵》、《集韵》都有“燺”字,《集韵》又省作“熇” 字,就是“烤”的本字。不但这样,《说文》中也有“熇”字,段玉裁注云:“火热也。大雅板传曰:熇熇,然炽盛也。易:家人嗃嗃,郑云:苦热之意,是嗃 即熇字也。释文曰:刘作熇熇。”
  由此可见,“熇”字的出处应该追溯到《诗经》《大雅》《板》八章中。原文是:“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跷跷。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 不可教药。”
  最初显然没有烤字,而只有熇字,这是可以肯定的。那末,后来为什么变成烤字呢? 看来这大概因为熇字是“苦浩切,音考”,日久天长,人为了了便于记忆,索性把它改 为从火从考。从火则表示以火烘热;从考表示它的读音。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改变,它符 合于我国文字推演和发展的一规规律。
  近几年来,大家在推行简体字的过程中,都比较熟悉“约定俗成”的道理。“烤” 字的长期演变过程,恰恰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典型。
  然而,对于这么一个早已被公认了的俗字,齐白石采用它的时候,却要郑重注明是 “自我作古”,这是多么认真的态度!比起白石老人来,我们现在对于简化字体的工作, 有时态度就未免轻率了一些。
  以“烤”字为例,我们似乎可以试将新的简体字,一个一个地进行查考,看看它们 是否都是有来历的和合理的。

  燕山夜话(五集)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我家昨天接待了一个学美术的青年人,他要我给他题字,我就写了八个字:十日一 水,五日一石。
  青年人要求解释这八个字的意思。他对这八个字并不感到陌生,但是他要求作进一 步的了解。我当时说了许多,也不知道他是否听明白了。
  鼓励青年人勇敢进取的精神,我想这无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提醒青年人不可骄 傲自满,我想这同样是非常必要的。站在我面前的青年人是美术学校今年应届毕业生, 我当时直觉地认为有必要把这八个字送给他。
  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它的题目是《戏题画山水图 歌》。原诗写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 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 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 剪取吴松半江水。”
  对于这首古诗,尽管别人可以做许多解释,我却认为最重要的是作者告诉我们:从 事艺术创作,必须聚精会神,认真严肃,深入客观世界,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点,进行 艺术的概括和描写。这个道理对于年轻的艺术学徒和成名的艺术大师都是通用的。特别 是形象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的创作,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这一方面有成就的,没有一 个不曾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所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这句话当然不能被机械地加以解释,认为艺术创作过程 越慢越好。关键是在于如何深入实际生活,观察客观事物,抓住一水一石的本质特征。 我们曾经见过齐白石画虾,好象下笔便是,容易得很;殊不知他的每一笔都经过了无数 次细心观察,反复练习,到了维妙维肖而后已。从他实际观察到酝酿构思以至下笔落纸, 整个过程也许要费很长的时间,远不止十日、五日而已。
  同样的道理,也有的山水画家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色,马上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画下来。这个过程似乎很短,并不花很多时间;然而,画家笔下一 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勾勒、刻划以及皴、擦、渲、染的技法,实际上却是在长期绘画实 践中逐渐形成的。有时画家为了表现眼前山水的特点,试图改变自己熟习的技法,采用 某种新的技法,就往往要花费许多工夫,结果还不一定能够满意,甚至十日、五日也画 不成一水、一石哩!
  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家,有的创作过程特别困难而费时费力,但其成就往往十分惊 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是一个新面目,绝无相似之处。这样的创造力不 能不令人敬佩。宋代有一位最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说:“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精注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 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 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 爽,此神不与俱成之病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 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酒法,不 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
  这一段话非常精辟,不但说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也指出了其他艺术创 作的成败关键。他的儿子郭思在这一段后面加注道:“思平昔见先子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 意不欲,意不俗者岂非所谓情气者乎?……已营之又澈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 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天下之事不论大 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看了郭熙父子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创作精神。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 放出耀眼的光辉,决不是偶然的啊!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画家、雕刻家等同样的例子,只 要我们不自满于已得的成就,而肯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那末,前人的经验对于我们的 艺术创作将永远是有用的。

  燕山夜话(五集)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近来北京出版社印行了颜、柳、欧几种字体的《标准习字帖》。在这几本字帖的 《编后》中,有如下一段话:“我国书法家很多,不能一一介绍。……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亦不少, 如张飞、岳飞等,文武兼备的将领中尤多,如颜真卿、范仲淹等。”
  有的读者看见这里说到张飞,很惊奇,来信问道:“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热如奔马,长坂坡一声吼, 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人物,怎么也会是书法家呢”会不会这是姓名的巧合呢?若不是, 请把张飞的书法介绍一下,并设法让大家欣赏欣赏张飞的字迹。“
  现在我就按照来信的要求,谈谈这个问题。
  相传张飞不但能写字,还会画画。而且这位被称为书法家兼画家的张飞,并非姓名 巧合,他恰恰就是三国时代蜀中的大将燕人张翼德也!你说这是难以置信的吗?然而, 这个传说却很有影响,事实上也不是全无根据的。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 疆杀之,将此刀人于吴。”
  一部分人解释说,这个《新亭侯刀铭》便是张飞自己写的。但是现在原物既已失传, 此说也无从对证了。
  此后似乎很少有人谈起张飞的书法。到了明代,出现了一部《丹铅总录》,其中另 有一条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 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常严剑珮;人间刁斗见银钩。 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从这一则记载看来,铭文似乎是张飞自撰自写的。可惜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铭文, 不知道是否有哪一位朋友能够找到它的真迹或可靠的拓本。特别是四川彭水县的读者, 最好就在当地查一下,到底有没有张飞写的刁斗铭。如能找到并且把它发表出来,供大 家研究和欣赏,那就太好了。
  另外,大约也在明代,四川流江县又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这便是所谓《张飞立马 铭》,又叫做《八濛摩崖》,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等书早有记载。这个铭文是:“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这个铭文现在只能找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据清末胡升猷的题识称:“桓侯 立马勒铭,相传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 拓本,重钩上石。”对于这个拓本,曾经有许多人鉴定过,认为它不象是汉代的碑刻, 可能是后人所造。同时,据《四川总志》所载,铭文中“军”字作“张”字,“铭”字 作“名”字,与拓本又有出入。原迹是在流江县或是渠县,说法也不一致。如果四川的 读者,能够到这两个地方去看看是否还有这个摩崖石刻的残迹或古拓本,凭实物下判断, 我想不难把真相弄清楚。
  除了这几件相传为张飞的字迹以外,我们无妨顺便提一下张飞的画。据明代卓尔昌 编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找不到张飞画的真迹了。而且光凭这一条记载似乎证据也太 薄弱,不能确切证明张飞的画究竟如何。
  照此看来,无论对于张飞的书或画,我们都没有理由随便就下肯定或否定的断语。 我们既不能武断地说他不会写字画画,或者说他写不好画不好;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 书法家和画家。因为无论你下哪一种断语,你恐怕都拿不出可靠的证据来。但是,现在 既然有人正式宣布张飞是我国古代的书法家,读者当然有理由要求发表张飞的字迹。解 铃还需系铃人,恕我不能越俎代疱了。
  说到这里,我愿意再提出一点,请读者注意,就是历来相传的岳飞字迹,如“还我 山河”、“前后出师表”等,现在也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