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 2007年第6期-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有些日子我们坐立不安
总有些日子,总有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
日子,比如谁的生日,某个初约的
日子,它的来临叫我们坐立不安
仿佛墙上的自鸣钟在失眠的夜里敲响
这样的日子总是隐秘,像我们生命中某些
看不见的内伤,总在天气变化的时候
隐隐作疼,我们遍访偏方无药可治
眼看着伤痛向内又加重一层
一年一年如约而至,我们不可能
筑一座大坝拦住时间的流水;我们的
心里满是与这个日子相关的人与事
脸上却写着今天与往常毫无二致
这些埋藏心底胚芽健壮的种子,我们很难
期许它们在阳光下开花结果,只有任其
烂熟于心发酵成醇,它叫我们明白
最深的醉酒醉在心底,甘苦自知
谢宜兴,1965年10月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诗作入选多种选本并多有获奖。著有诗集《留在树庄的名字》《银花》《呼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的兄弟(组诗)
王子文
一位想歇息的工友触电似地弹起
漫动的黄灰
毒热的太阳
厂房似灰色的峭崖
令人突生伤感
他不断地将煤投进炉膛
他像牛那样喘着粗气
他的鼻尖上已铆着汗溪
他的双臂已经发软了
终于,他坠坐在煤堆上
但他为何又触电似地弹起
开始慌忙四处张望
之后他才平静下米
仍挥动着铅重的臂膀
他那莫名的张望
牵痛着我的
肝肠
炉火工素描
“哗”的一声
火柱又从炉中蹿出
一团火星扑在他身上
他咬牙吸着凉气
急忙解鞋将火浆抖落
但他的脚背上
还是添了几粒痂疤
炉火工
全身上下都是黑的
他的衣既像丐服
又像缀满焦洞的旗
上夜班
好沉好沉的夜哟
当月移囱影于长河
我的眼皮
像铁门一样沉重了
眼缝 像手术后的伤口
一阵阵地难受
真想用千金
买片刻小盹哟
鲨鱼一样威严的规章已睡了
警察一样盯着我的主任已睡了
倘若愿意
我尽可以睡去
但
我将头伸进烟囱,让烟雾将眼泪呛出
我将耳朵贴向风机,让耳膜活跃得像风中
的树叶
将睡意灰一样吹飞
当生活需要我清醒的时候
我怎能昏昏沉沉地睡去
尽管眼缝像手术后的伤口
一阵阵难受
“咱们工人有力量”
——并非远古却很遥远的歌
天下事国家事工厂事
我能摆平什么事
民族的命工厂的命腐败的命下岗的命
甚至最值得同情的光棍老吴的命
我能改变谁的命
水泥路柏油路毛石路
衰落的工厂被苔藓和野草占领的路
我能剪直哪条路
路不是我走出的
而是它反过来踩我
我的脚 被路扭痛着
五一节 电视里唱
咱们工人有力量
静夜打锤声
平静如海的深夜
一点声音都没有
可我总是听见
叮叮当当的打锤声
它出自深山中的工厂
出自高楼上的炉旁
那里 炉火将工友的脸咬红
那里 火浆把工友的手背咬伤
那里 有工友们的牢骚、呻吟和笑声
那里 锤声带着铜质和汗香
那里 我的无价的青春已随那锤声
飘得不知去向
不论在穷山僻壤
还是住灯红酒绿的都市
不论在嘈杂的白天
还是在寂静的夜晚
我总是听到远方的打锤声
“叮叮当当”
像母亲呼唤儿的乳名
亲切而又温馨
又像母亲在呻吟
一声声
让我听得
心痛
王子文,1963年生于云南省边疆乡村,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诗作,在《飞天》《边疆文学》《昆明日报》《滇池》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现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泥厂工作。
诗五首
鲁若迪基
斯布炯神山
小凉山上
斯布炯
只是普通的一座山
然而,它护佑着
一个叫果流的村庄
它是三户普米人家的神山
每天清晨
父亲会为神山
烧一炉香
每个夜晚
母亲会把供奉的净水碗
擦洗干净
在我离开故乡的那天
我虔诚地给自己家的神山
磕了三个头
我低头的时候
泪水洒在母亲的土地上
我抬头的时候
魂魄落在父亲的山上
如果每个人
都要有自己的靠山
我背靠的山
叫作斯布炯
在我的心目中
它比珠穆朗玛峰
还要高大雄伟
乞 丐
小凉山的冬天
风总在腰间
别一把小刀
翻越万格梁子
我穿着大衣
走过人群
意外遇见一个人
他望着我
伸出枯枝一样的手
我被他的目光锁定
无法迈动脚步
他的胡须上开出霜花
喉结动了一下
却没能说话
眼里有一小团火
在跳跃
我把手伸向衣袋
有点尴尬
我没有摸出钱来
我最后掏出一支烟
再摸出打火机
给他点上
我拍了下他的肩膀
遗憾地走了
我很难过
我没有揣着钱
要知道
饱经风霜的他
在这个世上
只会向有诗心的人
伸出手啊
马蜂窝
核桃树上
有个马蜂窝
秋风把树叶当作钱
数走了
马蜂窝开始裸露出来
黑色的门
开启着
等待那些永不飞回的勇士
看着马蜂窝
看着蜂们筑起的温暖的家
心里的竹竿
在即将抵达蜂窝时
又一节节碎裂
唯一的骨头
错过的风景
错过就错过吧
错过的机会
错过就错过吧
错过的人
错过就错过吧
一切错过的
我当它是应该错过的
我唯一不想错过的
只有一根肋骨
没有它
我确实有点疼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只要留下我的眼睛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只要留下我的手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只要留下我的心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只要留下我的梦
你可以把什么都带走
只要留下我对小凉山的爱和祝福
鲁若迪基,普米族,39岁,云南省宁蒗人。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曾获第五、七届中国少数民文学创作“骏马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黑暗的行者(组诗选四)
王若冰
黑暗的行者
我已经习惯了
让黑暗养育光明的孩子
让黑暗更黑
就有人在寒风中
点亮黎明的灯盏
为黑暗送行
再寂寞的日子
也有微风
吹过春天的屋檐
把一颗火粒
高高举起
让春天走在黑暗之前
那么,就让我
从走过马帮
留下佛的呼吸的山道上
走下去
把一轮苍凉的月亮
送到秦岭上空
乡间饭馆
一张桌子
将我们彼此分开
两碗面条
又让我牵肠挂肚
生意清淡的饭馆
并不妨碍我
对这个夏天
心怀感激
你宁静的微笑
出现在嘴唇的那一刻
我感到孤独
正离我而去
梦想的窗口
我需要这样一个窗口
向阳。朝南。透过绵延群山
我能看见大海上面
一座漂浮的小岛
暗香浮动的海岛
春天驻留的花园
一朵玫瑰
把蓝色的月亮
带上山冈
把孤独的旅人迎进客栈
如果有涛声
在半夜响起
我就能够看见
一身绿色的邮差
穿过积雪码头
从一滴露珠上面出发
夜色苍茫的北方
一列火车穿过乡村
一枝玉米怀抱着夏天
秦岭归来
从秦岭归来
我记住了一件事情
一朵云高高悬在
玉皇坪上空
如我曾经做过的
一个梦
一只鸟儿飞过苍茫群山
一个瞎子走在路上
一朵云
驻留在我可以仰望的地方
整整一个下午
我走过一座
废弃了的破庙的时候
一朵云
轻轻动了一下
然后就有风
从我右脸颊吹过
秦岭六月的天空
艳阳高照;丰收在望
一朵白玉兰
我要离开她的时候
秦岭上空的一朵白云
带走了一个人的心脏
王若冰,1984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煌青年文学奖,甘肃省第三、四届优秀文学奖,已集《倾听与呈现》,散文集《天籁水影》等。
阿信:因虔诚和沉静而通灵的写作者
阿信,1964年生于甘肃省临洮,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长期在甘南藏区工作,现任职于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诗歌、散文作品大多以青藏高原、甘南草地为背景,有自编诗文集《大地西行》一部。曾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获《飞天》“十年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现为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
编者按
在近年来涌现的甘肃青年诗人群体中。阿信,以甘南的生活感悟,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的世界。
读阿信的作品,我们便会自然地进入他笔下的世界。那里的高原。云雾、山地、草场、牛羊、马匹以及舒缓而寂静的阳光,渐渐苏醒的神秘而遥远的生命意识,让我们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阿信的诗歌源于生活中那些最真切的感知,它们深入、细微、具体、生动,语言的灵动,感人的细节与隐约可知的神秘之美,让人过目难忘。
同样是写高原、宗教或自己生活的某些地域,有许多人丢失了自我,只是在空泛的概念中堆砌许多虚无的诗行.空洞无物的词汇,夸大其词的叙述,徒有其表的神圣,那些看似宏大的篇章,恰恰缺少了诗歌最本质的成分。
而阿信作品的可贵之处是:以真诚的心灵和切实的体验面对诗歌,绝不利用所谓高原的神秘和新奇讨好读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他源于内心的经验和准确优美的语言。
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你还要接近自然。再把自己当作最早来到世间的人之一,试着叙述你看到,体验到,为之钟情的和失去的一切。……要避开那些常见的主题,而从你自身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
阿信正是这样,他发现了自己与那片高原千丝万缕的生命的连接,因为他虔诚与自省的心态,在某些瞬间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圣灵之门。
作品回放:诗十四首
阿 信
小 草
有一种独白来自遍布大地的忧伤。
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聆听其灼热的绝唱。
我是在一次漫游中被这生命的语言紧紧
攫住。
先是风,然后是让人突感心悸
四顾茫然的歌吟:
“荣也寂寂.
枯也寂寂。”
金盏之野
金盏之野!
秋日薄霜中籽实饱满的金盏之野!
长空雁唳下疾风吹送的金盏之野!
藏羚羊白色的臀尾始终在眼前晃动。
由晨至昏,西部的大天空偶尔也允许
一阵突兀的沙暴在其间容身。
我感到有生的幸运——为能加入到
这自在从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