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智度论 >

第42节

大智度论-第42节

小说: 大智度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欲患如是  以何当舍之
 得诸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  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  此心自然无
 着欲不自觉  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  尔乃出四渊
 诸欲难放舍  何以能远之
 若能乐善法  此欲自然息
 诸欲难可解  何以能释之
 观身得实相  则不为所缚
 如是诸观法  能灭诸欲火
 譬如大澍雨  野火无在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灭除欲盖。嗔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诸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如佛教嗔弟子偈言

 汝当知思惟  受身及处胎
 秽恶之幽苦  既生之艰难
 既思得此意  而复不灭嗔
 则当知此辈  则是无心人
 若无罪报果  亦无诸呵责
 犹当应慈忍  何况苦果剧
 当观老病死  一切无免者
 当起慈悲心  云何恶加物
 众生相怨贼  斫刺受苦毒
 云何修善人  而复加恼害
 常当行慈悲  定心修诸善
 不当怀恶意  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  恼害则不行
 善恶势不并  如水火相背
 嗔恚来覆心  不知别好丑
 亦不识利害  不知畏恶道
 不计他苦恼  不觉身心疲
 先自受苦因  然后及他人
 若欲灭嗔恚  当思惟慈心
 独处自清闲  息事灭因缘
 当畏老病死  九种嗔恼除
 如是思惟慈  则得灭嗔毒 

如是等种种因缘。除嗔恚盖。睡眠盖者。能破今世三事欲乐利乐福德。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唯有气息。如一菩萨以偈呵眠睡弟子言

 汝起勿抱臭身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间死火烧  汝当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安可而睡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侵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识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睡眠盖。掉悔盖者。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决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  既无法利失世乐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则放舍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不作若已作
 以是悔着心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掉悔盖。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如说疑义偈言

 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弊恶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应舍疑盖。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饥饿之地得至丰国。如从狱得出。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却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烟云尘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为五盖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若能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支成就。初禅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巧慧名观察筹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复次专求初禅放舍欲乐。譬如患怨常欲灭除。则不为怨之所害也。如佛为着欲婆罗门说。我本观欲。欲为怖畏忧苦因缘。欲为少乐其苦甚多。欲为魔网缠绵难出。欲为烧热干竭诸乐。譬如树林四边火起。欲为如临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贼拔刀。如恶罗刹。如恶毒入口。如吞销铜。如三流狂象。如临大深坑。如师子断道。如摩竭鱼开口。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若着诸欲令人恼苦。着欲之人亦如狱囚。如鹿在围。如鸟入网。如鱼吞钩。如豺搏狗。如乌在鸱群。如蛇值野猪。如鼠在猫中。如群盲人临坑。如蝇着热油。如'病…丙+寧'人在阵。如躄人遭火。如入沸碱河。如舐蜜涂刀。如四衢脔肉。如薄覆刀林。如华覆不净。如蜜涂毒瓮。如毒蛇箧。如梦虚诳。如假借当归。如幻诳小儿。如焰无实。如没大水。如船入摩竭鱼口。如雹害谷。如霹雳临人。诸欲亦如是。虚诳无实无牢无强。乐少苦多。欲为魔军破诸善功德。常为劫害众生故。出如是等种种诸喻。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至初禅。问曰。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四无量心诸定三昧。如是等种种定。不名波罗蜜。何以但言禅波罗蜜。答曰。此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复次禅最大如王。说禅则摄一切。说余定则不摄。何以故。是四禅中智定等而乐。未到地中间地智多而定少。无色界定多而智少。是处非乐。譬如车一轮强一轮弱则不安隐。智定不等亦如是。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及佛得道舍寿。如是等种种功德妙定皆在禅中。以是故禅名波罗蜜。余定不名波罗蜜。问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初禅。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禅。答曰。依不净观安那般那念等诸定门。如禅经禅义偈中说

 离欲及恶法  有觉并有观
 离生得喜乐  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淫火  则获清凉定
 如人大热闷  入冷池则乐
 如贫得宝藏  大喜觉动心
 分别则为观  入初禅亦然
 知二法乱心  虽善而应离
 如大水澄静  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  安隐睡卧时
 若有唤呼声  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  以觉观为恼
 是故除觉观  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  定生得喜乐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悦
 摄心第一定  寂然无所念
 患喜欲弃之  亦如舍觉观
 由受故有喜  失喜则生忧
 离喜乐身受  舍念及方便
 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  苦乐今亦断
 舍念清净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  无常动故苦
 欲界中断忧  初二禅除喜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禅中说
 先已断忧喜  今则除苦乐 

复次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初禅如阿毗昙说。禅有四种。一味相应。二净三无漏。四初禅所摄报得五众。是中行者入净无漏。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如佛所说。若有比丘离诸欲及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诸欲者。所爱着色等五欲。思惟分别呵欲如先说。恶不善法者。贪欲等五盖。离此内外二事故得初禅。初禅相有觉有观喜乐一心。有觉有观者。得初禅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心大惊悟常为欲火所烧。得初禅时如入清凉池。又如贫人卒得宝藏。行者思惟分别欲界过罪。知初禅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欢喜。是名有觉有观。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是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微细名为观。问曰。如阿毗昙说。欲界乃至初禅。一心中觉观相应。今云何言粗心初念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答曰。二法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譬如日出众星不现。一切心心数法随时受名。亦复如是。如佛说若断一法我证汝得阿那含。一法者。所谓悭贪。实应说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云何言但断一法。以是人悭贪偏多。诸余结使皆从而生。是故悭尽余结亦断。觉观随时受名。亦复如是。行者知是觉观虽是善法而娆乱定心。心欲离故呵是觉观作是念。觉观娆动禅心。譬如清水波荡则无所见。又如疲极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唤呼种种恼乱。摄心内定觉观娆动。亦复如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呵觉观。觉观灭内清净系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既得二禅。得二禅中未曾所得无比喜乐。觉观灭者。知觉观过罪故灭。内清净者。入深禅定。信舍初禅觉观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获大多。系心一缘故。名内清净。行者观喜之过亦如觉观。随所喜处多喜多忧。所以者何。如贫人得宝欢喜无量。一旦失之其忧亦深。喜即转而成忧。是故当舍离此喜。故行舍念智受身乐。是乐圣人能得能舍。一心在乐入第三禅。舍者舍喜心不复悔。念智者既得三禅中乐。不令于乐生患。受身乐者。是三禅乐遍身皆受。圣人能得能舍者。此乐世间第一能生心着。凡夫少能舍者。以是故佛说。行慈果报遍净地中第一。行者观乐之失。亦如观喜。知心不动处最为第一。若有动处是则有苦。行者以第三禅乐动故求不动处。以断苦乐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是四禅中无苦无乐。但有不动智慧。以是故说第四禅舍念清净。第三禅乐动故说苦。是故第四禅中说断苦乐。如佛说。过一切色相不念别相。灭有对相得入无边虚空处。行者作是念。若无色则无饥渴寒热之苦。是身色粗重弊恶虚诳非实。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云何当得免此身患。当观此身中虚空。常观身空如笼如甑。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如内身空外色亦尔。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得此观已无苦无乐其心转增。如鸟闭着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处定。是空无量无边。以识缘之缘多则散能破于定。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如是念已。舍虚空缘但缘识。云何而缘现前识。缘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识。是识无量无边。如虚空无量无边。是名识处定。是识无量无边。以识缘之识多则散能破于定。行者观是缘识。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观已则破识相。是呵识处赞无所有处。破诸识相系心在无所有中。是名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思惟。无想处如痈。有想处如病如痈如疮如刺。第一妙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问曰。非有想非无想处。有受想行识。云何言非有想非无想。答曰。是中有想微细难觉故。谓为非有想。有想故非无想。凡夫心谓得诸法实相。是为涅槃。佛法中虽知有想。因其本名。名为非有想非无想处。问曰。云何是无想。答曰。无想有三种。一无想定。二灭受定。三无想天。凡夫人欲灭心入无想定。佛弟子欲灭心入灭受定。是诸禅定有二种。若有漏若无漏。有漏即是凡夫所行如上说。无漏是十六圣行。若有漏道。依上地边离下地欲。若无漏道。离自地欲及上地。以是故凡夫于有顶处不得离欲。更无上地边故。若佛弟子欲离欲界欲欲界烦恼。思惟断九种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断此九种故。佛弟子若依有漏道欲得初禅。是时于未到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有漏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于未到地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未到地有漏无漏道及初禅边地有漏。若无漏道欲得初禅亦如是。若依有漏道离初禅欲。于第二禅边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未来修二禅边地有漏道。亦修无漏初禅及眷属。第九解脱道中。于第二禅边地。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道。未来修二禅边地初禅无漏及眷属二禅净无漏。若无漏道离初禅欲。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及修二禅净无漏乃至无所有处离欲时亦如是。非有想非无想处离欲时。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但修一切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修三界善根及无漏道。除无心定。修有二种。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来世修自事亦修余事。行修名曾得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