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时病论-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宣透膜原法x∶(见前)
x宣阳透伏法x∶(见前)
x祛热宣窍法x∶(见前)
x润下救津法x∶(见前)
x苦温平燥法x∶治燥气侵表,头微痛,畏寒无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陈橘皮(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荆芥
穗(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蜜水炒) 白芍(一钱,酒炒微焦) 前胡(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凡感燥之胜气者,宜苦温为主。故以橘、杏、苏、荆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训“燥淫
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证,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
得宣畅,则燥气自然解耳。
x金水相生法x∶
x松柏通幽法x∶治燥结盘踞于里,腹胀便闭。
松子仁(四钱) 柏子仁(三钱) 冬葵子(三钱) 火麻仁(三钱) 苦桔
梗(一钱) 栝蒌壳(三钱) 薤白头(八分) 大腹皮(一钱,酒洗)
加白蜂蜜一调羹冲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润肠之功非小,较硝、黄之推荡尤稳耳。丹
溪治肠痹,每每开提上窍,或以桔梗、蒌、薤开其上复润其下。更加大腹宽其肠,白
蜜润其燥,幽门得宽得润,何虑其不通哉。
卷之六
备用成方
属性:x羌活胜湿汤x∶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羌活 独活 川芎 本 蔓荆子 防风 甘草
水煎服。
x平胃散x∶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者。
苍术 陈皮 浓朴 甘草
为末,姜汤下。
x除湿汤x∶治伤湿腹痛,身重足软,大便溏泻。
苍术 陈皮 茯苓 制夏 藿香 浓朴 甘草
水煎服。
丰按∶羌活胜湿汤,是治表湿。平胃散,除湿汤,是治里湿。伤湿之证,总当分表里而治之。
x金匮肾着汤x∶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
干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水煎服。
丰按∶《经心录》加肉桂、牛膝、杜仲、泽泻,更为切当。 庵虽谓属外感之湿,非肾虚也,窃
谓受邪之处,无有不虚,标本兼治,未尝不妥。
x松峰达原饮x(又可达原饮有知母、黄芩,无黄柏、栀子、茯苓)∶治湿热盘踞膜原。
槟榔 草果 浓朴 白芍 甘草 黄柏 栀子 茯苓
水煎服。
刘松峰曰∶温而兼湿,故去知母,而换黄柏以燥湿,且救水而利膀胱;去黄芩换栀子,泻三焦之火,
而下行利水;加茯苓利小便而益脾胃。三者备,而湿热除矣。
x三仁汤x∶治湿温胸闷不饥,舌白不渴,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杏仁 蔻仁 生米仁 滑石 通草 竹叶 浓朴 制夏
水煎,日三服。
x苍苓白虎汤x∶治湿温身重,胸满头痛,妄言多汗,两胫逆冷。
苍术 茯苓 石膏 知母 生甘草
加粳米,煎服。
丰按∶三仁汤,治湿温之轻者。苍苓白虎汤,治湿温之重者。当别见证而分治之。
x桂苓甘露饮x∶统治湿温湿热。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水煎,温服。
丰按∶此方即五苓散加三石。盖五苓利湿,三石清热,治湿温最合,倘治湿热,当去肉桂可也。
x杏苏散x∶治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
杏仁 苏梗 茯苓 制夏 陈皮 甘草 枳壳 枯梗 前胡
加姜、枣,煎服。
x清燥救肺汤x∶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
麦冬 阿胶 杏仁 麻仁 桑叶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石膏
水煎,温服。
x滋燥养营汤x∶治火烁肺金,血虚外燥,皮肤皱揭,筋急爪枯,或大便秘结。
当归 黄芩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秦艽 防风
水煎,温服。
x蜜煎导法x∶治阳明证,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
蜂蜜
用铜器微火熬,频扰勿令焦,候凝如饴,捻作挺子,头锐如
指,糁皂角末少许,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加盐少许亦可,盐能润燥软坚)。
丰按∶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今人治燥,动手非沙参、玉竹,即生地、二冬,不
知燥有胜气复气;在表在里之分。如杏
苏散,是治燥之胜气;清燥救肺汤,是治燥之复气,滋燥养营
汤,血虚外燥者宜之;蜜煎导法,液亏里燥者宜之。一偏滋补清凉,非法也。
卷之六
临证治案
属性:x里湿酿热将成疸证x
徽商张某,神气疲倦,胸次不舒,饮食减少,作事不耐烦劳。前医谓脾亏,用六君子汤为主,未效。又疑
阴虚,改用六味汤为主,服下更不相宜。来舍就诊,脉息沉小缓涩,舌苔微白,面目隐黄。丰曰∶此属里
湿之证,误用滋补,使气机闭塞,则湿酿热,热蒸为黄,黄胆将成之候。倘不敢用标药,蔓延日久,必难图
也。即用增损胃苓法去猪苓,加秦艽、茵陈、楂肉、鸡金治之。服五剂胸脘得畅,黄色更明,惟小便不得
通利,仍照原方去秦艽,加木通、桔梗。又服五剂之后,黄色渐退,
小水亦长,改用调中补土之方,乃得全愈。
x里湿误补成臌得破则愈x
西乡郑某,水湿内侵于脾,神疲肢软,自疑为体亏而饵大枣,则腹皮日胀,纳食尤剧,来求丰诊。两手
之脉,沉缓而钝,以手按其腹,紧胀如鼓,此属气阻湿留,将成臌胀之候。乘此体质尚实,正气未衰,当用消
破之剂,以治其标。即以蓬术、槟榔、青皮、菔子、干姜、官桂、浓朴、苍术,鸡金为引,连服七剂而宽。
x中湿误作虚风x
城东叶某,因公劳役,由远方归,觉眩晕神疲,自以为亏,先服东参、龙眼。即延医治,乃作水不
涵木,木动生风论治,服药后忽倒,神识模糊,急求治于丰,诊得脉象沉小而滑。思脉
沉肢冷为中气,今肢不冷者非;忽倒神昏似中风,然无口眼
斜者又非。推其起病之初,有眩晕神疲等证。其神疲者必因湿困于脾也;眩晕者,无痰不作也。此宿伏之痰,
与新侵之湿,相搏上冲所致,斯为中湿证也。即用宣窍导痰法加竹沥、姜汁
治之,三剂而神醒矣。后用六君为主,以收全效。
x秋湿时令忽患暴中x
丁丑孟秋,炎蒸如夏,乍雨如霉,患急病者甚众。有城北王某,刈稻归来,正欲晚餐,倏然昏倒,不知
人事,痰响喉间。吾衢土俗,以为龌龊,即倩人揪刮,神识略见清明。邀丰诊之,脉来沉细,舌苔白滑。丰
曰∶此中湿也。旁有一医曰∶沉细之脉,白滑之苔,当是中寒,分明四逆、大顺之证。丰曰∶欲用
桂、附,则予谢不敏矣。彼医不言而退。其妻泣涕求治。丰闻呼吸之声,将有痰起,风云之变,恐在顷刻。
即用藿香、神曲、川朴、杏仁、制夏、陈皮、菖蒲、远志、竹沥、姜汁,合为一剂,服
之未有进退;令加苏合香丸,痰响渐平,人事稍醒。守旧略为增损,连尝数剂而瘥。
江诚曰∶舌苔白滑,寒象也。沉细之脉,少阴中寒也。考今岁又系太阳在泉,寒淫于内,彼医谓中寒,
欲用四逆、大顺,似乎相象。不知中寒、中湿,大有攸分。以脉舌而论,似属中寒;以时令而论,实为中湿。虽
脉沉细,舌苔白滑,但无吐泻、腹痛、肢冷等证,岂可遽认为寒;四逆、大顺,岂可随手而用!况在孟秋,正
值湿土主气,相火客气,又非寒水加临之候,故是证直断为湿,而用宣窍导痰之药,以收效耳。
x湿温误作伏暑x
钱江陆某,偶患湿温时气,延医调治,从伏暑立方,未效来迓于丰。推其起病根由,确系湿温之病,
前用一派凉剂,焉望中 。殊不知湿为阴邪,因气机闭阻,湿邪渐化为温,而未酿
热,所以凉药无功,即热剂亦无效验,非比寒湿辛散可解,热湿
清利可瘥。今诊脉形,右部胜左,舌苔黄泽,胸闷汗多,发热缠绵靡已。此邪尚在气分,犹望其宣透而解,当
用清宣温化法加浓朴治之。服二剂胸次稍宽,汗亦减少,惟躯热尚未退尽,继
以旧法除去半夏,再加通草、蝉衣,连服三煎遂愈。
x高年湿温伤气x
微歙程其,年届赐鸠,忽患湿温之证,曾延医治,一称伏暑,一称湿温,一称虚损,清利与补,皆未
中鹄,始来商治于丰。诊其脉,虚数少神,心烦口渴,微热有汗,神气极疲,此皆湿温伤气之证也。治宜益
气却邪,即以东参、麦、味、甘草、陈皮、生苡、苓、泻治之。令服数帖,热渴并减。但精神尚倦,饮食少
餐,姑率旧章,佐以神、苓、夏、曲,又服数帖,日复一日矣。
x湿温化燥攻下得愈x
须江周某之郎,由湿温误治,变为唇焦齿燥,舌苔干黑,身热不眠,张目妄言,脉实有力。此分明湿
温化热,热化燥,燥结阳明,非攻下不能愈也。即用润下救津法,服之未效,屡欲更衣而不得,后以熟军改为
生军,更加杏霜、枳壳,始得大解,色如败酱,臭不可近。是夜得安寐, 妄全无,次日舌苔亦转润
矣。继以清养肺胃,调理二旬而安。
x妊娠燥气为病x
三湘喻某之内,孕经七月,忽受燥气,咳嗽音嘶。前医贸贸,不询月数,方内遂批为子喑,竟忘却《内
经》有“妇人重身,九月而喑”一段。医者如此,未免为识者所讥,观其方案,庞杂之至,所以罔效。丰
诊其脉,弦滑而来,斯时肺经司胎,咳逆音哑,显系肺金被燥气所侵之证。宜辛凉解表法去蝉衣、淡豉。
加桑叶、菊花,橄榄为引,连尝三服,音扬咳止矣。
x感受秋凉燥气x
城西戴某之女,赋禀素亏,忽患微寒微热,乏痰而咳。前
医用 皮、桂、芍,和其营卫;百合、款冬,润其干咳;西党、归身,补其气血。方药似不杂乱,但服下胸膈
更闭,咳逆益勤,寒热依然不减。丰诊其脉,浮弦沉弱,舌苔白薄,此感秋凉之燥气也。即用苏梗、橘红、
蝉衣、淡豉、蒌皮、叭哒、象贝、前胡。服二剂,寒热遂减,咳逆犹存,病家畏散,不敢再服,复来邀诊。
丰曰∶邪不去则肺不清;肺不清则咳不止,倘惧散而喜补,补住其邪,则虚损必不可免。仍令原方服二剂,
其咳日渐减矣。后用轻灵之药而愈。可见有是病当用是药,知其亏而不补者,盖邪未尽故也。
x血亏液燥加感燥气x
云岫钱某之妹,素来清瘦,营血本亏,大解每每维艰,津液亦亏固已。迩来畏寒作咳,胸次不舒,脉象
左部小涩,而右部弦劲,此属阳明本燥,加感燥之胜气,肺经受病,气机不宣,则大便益不通耳。遂用苏梗、
杏仁、陈皮、桔梗、蒌皮、薤白、淡豉、葱叶治之。服二剂,畏寒已屏,咳逆亦疏,惟大解五日未
行。思丹溪治肠痹之证,每每开提肺气,使上焦舒畅,则下窍自通泰矣。今照旧章加之兜铃、紫菀、柏子、
麻仁,除去苏、陈、葱、豉。令服四煎,得燥屎数枚,肛门痛裂,又加麦冬、归、地、
生黑芝麻,服下始获痊愈。
程曦曰∶鞠通论燥气,有胜复之分。今观书中之论治,更有表里之别焉。如秋分至立冬之候,有头痛恶
寒作咳者,是燥气在表之证也,法当宣散其肺。有大便秘结而艰难者,是燥气
在里之证也,法当滋润肠胃,其能识胜复,别表里者,则治燥之法,无余蕴矣。
卷之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属性:考六气之中,湿气在乎秋令。故经谓“秋伤于湿”。湿土之气,内应乎脾,脾土受湿,不司运化,内
湿酿成痰饮,上袭于肺,遂为咳嗽病矣。夫六气之邪,皆能令人咳嗽,又不独乎湿也。斯言湿者,是为伏气
咳嗽,有西昌喻嘉言先生疑湿字之讹,改作秋伤于燥,发明秋燥之论,虽有悖经之罪,然亦因乎六
气起见也。盖《内经》论湿,殆在乎立秋、处暑、白露湿土主气之时;喻氏论燥,殆在乎秋分、寒露、霜
降燥金主气之候。据愚意更有界限分焉∶窃谓秋初伤湿不即发者,湿气内酿成痰,痰袭于肺而作嗽,名曰痰
嗽,治宜理脾为主,渗湿为佐。如秋末伤燥,不即发者,燥气内侵乎肺,肺失清降而作咳,名曰干咳,
治宜理肺为主,润燥为佐。总之不越两太阴之治也。斯言伤湿伤燥而咳嗽者,皆由秋令之伏气
而发于冬。其即发者,仍归伤湿秋燥门中治之。
卷之七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痰嗽
属性:痰嗽者,因痰而致嗽也。夫作嗽之病,风、寒、暑、热,皆能致之。古人议论纷纭,惟李云间、章
若耶二先生,皆括为内伤、外感。观其立论,卓荦不群,然与《内经》“秋伤于湿”之嗽无
预。丰不揣鄙陋而特补之。斯病也,良由立秋以后,秋分以前,先伤于湿,湿气内踞于脾,酿久成痰,痰袭
于肺,气分壅塞,治节无权,直待冬来,稍感寒气,初客皮毛,渐入于肺,肺气上
逆,则潜伏之湿痰,随气而逆,遂成痰嗽之病矣。其脉必见弦滑,或见微紧,右寸关必较余部不调,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