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4节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4节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问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 
今反沉。故责之。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 
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 
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又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 
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饮食自可。少阴脉微 
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又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 
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 
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又曰。寸口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营气盛。名曰章。 
(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纲。(纲者身筋急脉弦直故也)卫气 
弱。名曰 。( 者心中 动迫怯)营气弱。名曰卑。(卑者心中常自 
羞愧) 卑相搏。名曰损。(五脏六腑俱乏气虚 故也)卫气和。名曰 
缓。(缓者四肢不自收)营气和。名曰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缓 
迟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中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又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 
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 
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又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 
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又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 
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又曰。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 
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又曰。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 
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又曰。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又曰。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 
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上亦作下) 
又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 
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则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营卫不能 
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 
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 
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又曰。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 
色黄。营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 
而寒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又曰。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 
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四属谓皮肉脂髓俱竭则 
宗气衰矣) 
又曰。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营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又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又曰。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又曰。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又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 
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 
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 
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也。) 
又曰。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 
也。 
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 
也。 
又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又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卷四
六经统论二十二问
属性:问曰。伤寒三阳受病。传经何如。素问三十一篇曰。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 
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 
脏。可汗而已。 
问曰。三阴受病。传经如何。素问曰。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 
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 
肝。故烦满而囊缩。 
问曰。三阴可下何如。仲景曰。三阴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 
已。 
问曰。汗下系乎经。或系之日。何也。雍曰。日。犹经也。大抵受 
病。皆有常变。其经与日不相应者。则变也。循常则易治。既变则难 
通。然变当从证。常可从日。故素问又曰。若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 
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常道也。 
问曰。经言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何也。雍曰。六七日传经皆 
遍。阴阳俱受病已。故重者死也。素问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 
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是也。故经又言。治之法各通其脏脉。 
病日衰已。如是则五脏不通则死。通其脏脉。则病衰也。 
问曰。经言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雍曰。此谓伤寒循常无 
变者。故素问曰。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 
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 
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 
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此所以愈者。皆 
十日以上也。(仲景。十一日渴止下无不满。十二日大气皆去下有病 
人精神爽慧也。) 
问曰。十二日以上不愈者。何也。仲景曰。若过十三日以上。不 
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根据后坏病证而治 
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 
遇于风。变为风湿。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为病 
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 
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庞氏。温疫作湿温为当。) 
问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王氏曰。巨大也。)何他。素问曰。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皆有所属)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又评热论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也。 
问曰。两感于寒者何如。素问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 
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 
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 
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 
人。六日死。 
问曰。素问又言三日乃死。何也。雍曰。即前所谓六日死也。何 
以言之。两感之病。阴阳表里两经俱传。至三日。则六经阴阳已传 
尽。水浆不入口。不知人。是时五脏已尽伤。六腑已不通。营卫已不 
仁。如是之后。三日乃死。帝疑之。故再举问。岐伯谓是时阳明之气 
独未尽。故又三日而后死。是以其言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夫不知人者。则两感 
阴阳俱传。三日之证也。阳明为诸经之长。其血气盛。所以滋养诸 
经。其血气已散入诸经者。各随其经绝矣。其在阳明未散入诸经者。 
又须三日而后乃尽。以是知六日者。三日传阴阳诸经。又三日阳明 
之气方尽。是为六日。而世之读经者。以六日为阴阳再传经而死。若 
阴阳尚能再传。则不死矣。其曰三日死者。又别为阳明气血随邪而 
尽之说。与六日不相通。其误甚矣。 
问曰。伤寒独传足阴阳六经。何也。孙真人云。人有五脏。心肺 
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 
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中人 
必中于足。雍曰。此孙真人感风毒之论。伤寒之感。亦无以异也。 
问曰。伤寒三阳受病。传不传可见否。仲景曰。伤寒一日。太阳 
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又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问曰。三阴经传不传可见否。仲景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 
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不受邪则不传 
矣。 
问曰。六经于脏腑何属也。雍曰。足太阳。膀胱经也。足阳明。胃 
经也。足少阳。胆经也。此三腑者。皆为阳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足 
少阴。肾之经也。足厥阴。肝之经也。此三脏。皆为阴也。阳为表。阴 
为里。故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肾与膀胱也。足阳明与足太阴为 
表里。脾与胃也。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肝与胆也。 
问曰。愿闻六经之所起。雍曰。本于灵枢之言。未可遽详也。朱 
氏活人书可见。其略云。足太阳膀胱。起于目内 。上头。连于风府。 
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 
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足太阳经 
所过处。今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疼。其尺寸脉俱浮者。故知太阳经 
受病。此其大略也。 
问曰。阳明经何如。朱氏曰。足阳明胃之经。从鼻起。挟于鼻。络 
于目。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盖诸阳 
在表。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患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 
尺寸俱长者。故知阳明经受病。 
问曰。少阳经何如。朱氏曰。足少阳胆之经。起目外 。(外当作 
锐)络于耳。分为四道。下缺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 
营百节。流气三部。故病患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 
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问曰。太阴经何如。朱氏曰。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 
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患腹满而嗌干。其脉尺寸俱沉细者。知太 
阴经受病也。 
问曰。少阴经何如。朱氏曰。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足小趾之 
下。斜趣足心。别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入于少阴之经。 
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又经发汗吐下以后。脏腑空虚。津 
液枯竭。肾有余热亦渴。故病患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少 
阴受病也。 
问曰。厥阴何如。朱氏曰。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经亥 
为左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夫阴尽为 
晦。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脉 
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囊缩。凡病患烦满而 
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者。知厥阴经受病也。 
问曰。六经之脉状何如。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 
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 
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问曰。阳明厥阴之义何也。素问七十四篇曰。阳明何谓也。岐伯 
曰。两阳合明也。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卷四
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
属性:雍曰。自此以下。皆仲景本论。更不设问。恐滋繁言。第曰仲 
景曰。继则又曰而已。其他书所言。及有疑者。方设问以答之。本 
论有仲景原答问者。则首曰仲景问曰是也。其次并根据仲景本论。 
先后不复易云。 
仲景曰。脉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又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谓浮而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