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箱庭疗法(沙盘游戏) >

第1节

箱庭疗法(沙盘游戏)-第1节

小说: 箱庭疗法(沙盘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心理学领域)人们有时创造出新词来传达旧的观点,以便夸大差异,从而宣称自己具有原创性。有时,人们又把旧语言扩展,用来传达新的观点,以便夸大相同点,从而宣称自己保持了连续性。
  
  
  
  
  选自《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目  录
自  序 3
第一部分    沙盘游戏的发展历程 5
一、沙盘游戏的历史渊源 5
二、地板游戏 6
三、世界技术 6
四、沙盘游戏 8
五、箱庭疗法 10
六、沙盘游戏在中国的传播 11
第二部分  沙盘游戏的理论 13
一、沙盘游戏的治疗机制 13
二、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14
第三部分   沙盘游戏工作室的基本要求 20
一、沙盘游戏工作室布置要求 20
二、沙盘游戏的材料 20
三、沙盘游戏的操作者的要求 22
第四部分  沙盘游戏的操作技术 24
一、沙盘游戏的应用范围 24
二、沙盘游戏的过程 25
第五部分  沙盘游戏的象征与分析 30
一、沙盘游戏的象征意义 30
二、原型在在沙盘中的表现 30
三、常见实物的象征意义 31
四、沙盘游戏的空间配置 37
五、初始沙盘及其意义 38
第六部分  团体沙盘游戏 41
一、团体沙盘游戏的定义 41
二、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 41
三、团体沙盘游戏的规则 42
第七部分  不同群体沙盘作品特征 43
附件 44



自  序 
  心理学是一门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它门派众多,每一个派别之间又有着大相径庭差异,但是每一个门派又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其理,所以很让初学者为之苦恼。在心理学这个还比较杂乱的大学科背景之下,心理咨询技术更是浩如繁星。据加菲尔德和贝京估计,20世纪60年代中,共有大约60个不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体系,70年代约为125个;80年代初,柯西尼列出了250个心理治疗体系,90年代中期,估计这个数字达到了400个(以上数据引自郑日昌等,2005)。这样的学科背景之下,心理咨询师大受其苦,不少心理咨询师可能其职业生涯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学习各种流派的各种心理咨询技能,以至于忘记了去做心理咨询。既便如此,他们需要学习的心理咨询技术仍然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因为在学习旧的心理咨询技能的时候,可能一个新的心理咨询技术又会出现。鉴于此,如果你是真的是把心理咨询当作一个职业,如同其他职业一样可以养家糊口,那么你就必须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做到“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要重点学会某一些技术。
  笔者认为,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就是心理咨询师应该掌握的一门心理咨询技术。再回答为什么这么说之前,笔者还是先说说这个技术的名字的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Dora Kalff)20世纪五十年代创建这门技术的时候,称之为sandplay,直译的话就是沙子游戏。这一技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日本,日本的河合隼雄根据日本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将其命名为箱庭疗法。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昇教授在《心理科学》上发表文章《箱庭疗法》一文,并从此广泛开展这一疗法的培训。跟随张日昇教授学习这一技术的学生均按照要求称之为“箱庭疗法”。而“沙盘游戏”这个称呼的来历笔者并没有查阅到相关文献,似乎复旦大学的申荷永教授是其引领人之一,参加申荷永教授培训的学生均把这一技术称之为“沙盘游戏”。于是,当今中国对于卡尔夫的sandplay技法并行着两个名称,其他的一些称谓(如“沙土游戏”)则不是很常见,也不被认可。
  从网上搜索一下,还可以看到一篇专门评述“箱庭疗法”和“沙盘游戏”异同的文章,作者没有署名,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沙盘游戏”一宗所写,因为文中对“箱庭疗法”甚为不屑,而对“沙盘游戏”则多溢美之辞。笔者不敢说“箱庭疗法”和“沙盘游戏”没有区别,但是总的来看,二者的区别要远少于其相同之处。相对而言,“箱庭”的说法更加意味深长,含义丰富,让人遐想,恰恰因为其意味深长,且源于日本文化,所以“箱庭”一说却让国人难以理解,这正是这一说法的不足。“沙盘游戏”一说简单明了,把这一技法的要素呈现于人,便于来访者理解,但是以“游戏”命名略显轻率,显得过于直白,而且它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心理咨询技术,而不仅仅“游戏”一下这么简单的,或许叫做“沙盘疗法”会更好一些。尽管如此,为了方便,在本讲义中把卡尔夫的sandplay统称为“沙盘游戏”。这倒不是因为笔者是学习了“沙盘游戏”一派才这样做的,恰恰相反,笔者正是师从北师大张日昇教授,并且认识的同行中也多是张老师的学生。而且笔者的硕士导师方晓义教授与张日昇教授也属师兄弟关系,他们的办公室相对,因此和张老师也颇有接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费了不少笔墨,基本上把“沙盘游戏”名字的来源说明白了。接下来必须要说的是,沙盘游戏在众多心理治疗技术中有什么自身优势值得从业者去学习。笔者认为,沙盘游戏众多优点重,以下几点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最具有实际意义:其一,心理咨询长期以来受困扰在于国人还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么个说法,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而沙盘游戏则可以帮助来访者在最初的咨询中得到自我心理安慰,那就是他不是来治病的,而是来做游戏的,简言之,这门技术能减少人们的阻抗。其二,心理咨询另一个难题在于多是语言交流,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只是坐在那里谈话,没有物质媒介,要想吸引来访者的关注需要时间。沙盘游戏则不同,是看的见摸得着的,而且琳琅满目,会一下子就能够引起来访者的好奇,从而使其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其三,在青少年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来是有些年龄小的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二来是常常是被父母拖来的,他们有很大的阻抗,不愿意与咨询师合作,所以,只用语言实在难以打开他们的心扉。使用沙盘游戏则比较容易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他们能够安静下来玩游戏,并且会在在不经意间就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咨询师。在笔者的咨询案例中就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其中一个孩子长时间不愿意说话,请他做沙盘游戏,他也是随便摆了摆,然后就结束了,当被问到哪个是自己的时候,他说里边没有我,笔者问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你总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进去。他当时一震,然后告诉了我很多生活中的事情,原来在现实中,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他几乎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顺着这个话题,我们很容易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以上所言沙盘游戏的好处,仅仅是从心理咨询师实际操作的角度讲的,属于市井之言,不是很高雅却很实在。至于沙盘游戏理论上所讲的奥妙,搞研究的人已经说了不少,笔者不再赘述。总之,沙盘游戏确实是一门不错的技术,值得每一个心理咨询师学习和使用。当然,也有不少咨询师甚至研究者,过分看重沙盘游戏里玄学的一些东西,笔者认为那肯定是不可取的,即便是宗教的思想,也只能作为一个借鉴和了解而已,不应该成为沙盘游戏的所谓的理论基础。说句大白话,我们搞心理咨询的人不能搞着搞着搞成了教士、和尚或者老道了吧?
  笔者自己组建了一个沙盘游戏工作室,也长期坚持使用这一工具进行心理咨询。根据自己学习心得,主要是参考了张日昇和申荷永的有关书籍,并查阅了不少论文,在选编的过程中,删减去了宗教的东西,而且重点内容是如何操作,而非理论。希望与其他朋友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魏广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心理咨询中心  讲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咨询师
  E…mail:86293725@163    QQ:29998768
  
  2010年1月25日    北京
  
第一部分    沙盘游戏的发展历程
一、 沙盘游戏的历史渊源
1。古代传统中的神秘之沙
??? 沙是儿童最爱玩的材料之一,几乎每一个人儿时都曾有过玩沙的经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儿童都不例外。沙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人们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用它来建造自己心中的城堡、村庄、山川和河流,以及其它任何东西。不同的文化也常常在神秘的占卜仪式中用到沙。例如,马里的多贡族的医药师们在沙上圈定一块地方,随后通过译读当晚沙狐在上面留下的爪印来预测未来;西藏佛教徒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在沙上创造出廓拉克克拉(Kalachakra)曼荼罗,并用之冥思和作为密宗修行的开始;唐纳德·桑德纳(Donald Sandner)在《纳瓦霍族的治愈象征》一书中写到,纳瓦霍族人在画沙仪式中创造出宇宙秩序的意象,以祈求上天赐予他们治愈疾病的力量,据说这种自然的治愈力能将人的心灵带回到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状态;中国民间也有一些巫师用沙盘来给人算命,他们闭着眼睛手持木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按照“神的旨意”在沙盘上颤抖地形成一定的符号、图案……当所有上述的这些仪式一旦完成之后,沙面就被刷新抚平了,一切的符号、图案也随之消失于“无意识”的世界。
??? 不论沙盘生成物的制造者是孩子、医药师,还是巫师、僧人,那些潜在的、不可言状的创造力都是在一种直觉的、非理性的水平上激发的。沙打开了无意识世界的大门。由于沙粒是由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形成的,沙还被认为是浇注和塑造象征世界的映象物的理想材料,我们可以“……在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正如布莱克在《天真之歌》中写到的那样。沙又是易受外界影响的、易变的和非永久的;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剧本《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写到:“在沙上跳舞,然而却看不见脚印。”文学家对沙的比喻与想象,非常接近于心理分析中的潜意识的范畴。
2。童年象征性游戏中的玩偶
  玩偶,或用术语来说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miniature),也是儿童非常钟爱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小时侯天天抱在怀里的洋娃娃、小布熊或男孩子玩的小汽车、冲锋枪。它们伴随着我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寄托着我们童年时期的梦想。我们白天同它们玩耍,对它们自言自语,晚上还不肯撒手,要抱着它们入梦。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儿童就有了自己最原始、最简易的玩具,哪怕这“玩具”只是一小块石头、一小根木棒;早在远古时期,儿童就懂得利用身边的一些小物件在地上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各种图景。这种游戏非常普遍,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几乎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然地会经历这么一个“恋物”、“玩物”的时期,它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常常具有着不可忽视和无以替代的作用。为了了解这种为了个体心理平衡而进行的私人化游戏到底有多么必要和有用,我们可以来看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小时侯的一端经历:
  由于我自我的分裂和对世界的不确定感,使得我做出了当时自己也不理解的举动。那时我有一个当时小学生常用的涂着黄漆的铅笔盒,还有一把小锁和一根普通的尺子。在尺子的一头,我刻了一个小矮人,它大约两英寸高,穿着大礼服,戴着高帽子,脚蹬一双闪闪发光的黑靴子。我用墨水把他染成黑色,然后从尺子上把它锯下来,放到铅笔盒里,并给它做了一张小床,还用一点羊毛给它做了一件外衣。我又从莱茵河边找来一块长圆形的有点发黑的光滑的石头,并用水彩涂成上下不同的颜色,看上去好象被分成了两半。我把它装在裤兜里好久,最后,也把它放到了铅笔盒里。这是它的石头。所有这一切都是我心中的一个大秘密。我偷偷地把铅笔盒那到房顶那个禁止人去的阁楼里,并怀着极大的满足感把它藏到屋顶下的一根大梁上。谁也别想看到它!我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以前那种折磨人的与自我异化的感觉完全消失了。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或感情受到了伤害时,每当父亲的发怒或母亲的多病使我感到压抑时,一句话,每当我处于困境时,我就会想起哪个被我小心地包裹好、藏放好的小矮人,还有它的那块光滑的、涂的颜色很漂亮的石头。(摘自荣格的《回忆、梦和思考》)
  荣格的“小矮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