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77-医学入门 >

第18节

577-医学入门-第18节

小说: 577-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夜卧则血归于肝。如有谋虑不决,肝虚为他脏移热,则妄行于口鼻,或为便溺, 
乃肝不藏血也。又思色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经曰∶筋痿者,生于肝, 
使内也。又转筋,亦肝所主也。 
风动筋脉蜷缩, 满不便痈疽; 
肝之合,筋也,凡外疮发于筋脉者,皆肝所主也。经曰∶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气逆头顶眩痛,积肥杯覆胁罅。 
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气逆于上,则头痛眩晕;积于胁,则为肥气,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难》曰∶ 
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 
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肯受邪。肝复欲还于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小儿多有此病。 
热争目赤惊狂,胁痛肢躁为疝 。 
经络虽已受热,本脏犹未受邪,曰争。肝血热则目赤肿,虚则眼前生花。肝性静,热则狂言多惊骇,四肢躁 
扰,卧不得安。肝热郁则胁痛。小腹牵茎囊痛者,名 疝。肝经湿热,为疝之本也。 
虚则关节不利,腰连脚弱多惧怕。 
血虚则周身关节不利,甚则筋骨蜷痿。血枯则腰疼脚弱,挟湿热者,膝胫痿痹。血不足则多惧,有余则多 
怒。 
血枯食至闻腥,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食至则先闻腥臊臭气,唾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泄血,病 
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痰冷遗溺吐泻。 
冷则痰起,胸满吐清水,恶食鲜菜,甚则遗溺不禁,或为洞泻。凡冷症皆难治。 
补以木瓜阿胶, 
川芎、黄 、人参、沙参、薏苡仁、五加皮、酸枣仁、芡实、胡黄连、草龙胆。 
泻必青皮芍药柴胡; 
前胡、青黛、橘叶、犀角、葳蕤、款冬花、吴萸、秦皮。 
凉必鳖甲菊花, 
草决明、车前子、三棱、芜荑。 
温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陈皮、槟榔、荜茇。 
纵怒过劳病之源,被发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卧早起,被发缓形,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麻者, 
东方所用之粮也,肝病宜食麻与粳米、牛肉、枣、葵,味皆甘也。不拘何月得病,宜体春气以养之。 
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水色金精,名清净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胆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悬瓠,其神为龟蛇,无出入窍,附肝之短叶间,不同六腑传化, 
而为清净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验五爪青红, 
肝虽应爪而胆合于肝。故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 
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 
行荣卫而重三两零数。 
荣卫虽主于肺,而其流行则又主于胆也,故胆气始于子云。胆重三两三铢,三铢是今之一钱二分半也。 
气痛心胁膊项不便,或发燥体枯面尘;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 
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故气病如 
是。不便者,肝循阴器,上贯膈络,故尔胀满不得小便也。发燥者,胆有怒火也。胆合膀胱,上荣毛发,风 
气盛则焦燥。汗竭则枯,身体面色蒙尘者,气滞则荣卫道涩也。 
风攻头眉耳目多倾,或癫痫吐沫口苦。 
少阳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项,风邪上攻,则头痛眉倾,耳暴聋,目锐 肿赤。风甚则螈 癫痫, 
轻则常吐黄水,口为之苦。 
热壅鼻渊,咽肿食亦,痿 难行∶ 
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食亦者,胃移热于胆,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者,易也。痿 坐不 
能起者,热则筋缩,足少阳之别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虚怯昏泪,不眠善恐,如人将捕。 
人数谋虑不决,故胆气虚而溢为泪。泪者,类也。胆受水气,与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则泪出者, 
水得火而煎,阴必从阳,故悲则泪出。老人胆汁悭,哭则无泪,笑则有泪.火盛水亏也,故胆热者亦流泪。热 
则多眠,虚则不眠,独卧神无所附,尤生惊畏,善太息,恐如人将捕,或梦细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闷左边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马刀两腋缺盆(皆胆)之路。补以胡黄(连草 
龙胆(木通,)泻必青皮柴胡(黄连);温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凉必黄连竹茹(柴胡)。 
公直果断自降衷, 
胆生于金,金主武,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禀刚正果断,直而无疑无私者,胆气正也。 
壮胆安神资药饵。 
所禀怯者,参枣丸,朱雀丸亦可资助,以全胆气。 
脾镇黄庭,磨水谷以养四脏; 
黄,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 
庭。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脾气壮,则能磨消水谷,以荣养四脏。 
职兼谏议,却生硬以辅心君。 
脾本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又名 
谏议大夫。误食者,留而伤质,甚于伤气也。 
中理五气,运布于体面;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运布水谷精微,以润肌体而面肉滑泽。脾壮则臀肉肥满,脾绝则臀之大 
肉去矣。 
上应两眉,荣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两眉间,明堂穴内一寸。脾裹血,主藏荣,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华在唇。黄色。小理者,脾 
小,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 
唇下纵者,脾下,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脏苦受邪。唇坚者,脾坚,脾坚则脏安难伤;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 
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则和利难伤;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胀善满也。 
扁似马蹄,广三寸而长有五寸。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膜连胃腑,重二斤(三两)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 
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 
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处谓之贲门者也。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 
其门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则自幽门而传入于小肠,故言太仓之下口为幽门。散膏主 
裹血,各脏血脉,皆其所主也。 
气痛膨胀水肿,久则右脐有痞; 
气滞则心腹 痛,膨胀水肿。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 
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则四肢不收, 
发为黄胆,或为消中,饮食不为肌肤。 
风羁瘫痪肉蠕,轻则四体不勤。 
轻则怠惰,重则瘫痪,皆脾精不行,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肉属牌,脾受风湿,则卫 
气不荣而肌肉蠕动,或痿痹不仁,谓之肉痿。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肥甘热泛,口疮舌强,中消发疸∶ 
唇燥口疮,舌根强痛,此肥甘之发也。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 
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其气上 
溢转为消渴。盖脾热则胃液渗泄,故干而渴。疸者,湿热甚也。 
酒色虚羸,节缓肠癖,吐泻转筋。 
凡脾虚则梦饮食,虚则梦取,实则梦与,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阴 
气虚,则阳气入而胃不和。前阴乃太阴阳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则精气竭而四肢不荣矣。醉饱入房,则气聚脾 
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肤,乃大肠移热于胃, 
亦名食易。节缓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体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缓。此脉若 
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入经不同, 
络脉异所别也。肠癖者,肾虚精气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乃移热于脾,脾虚不能制水而受病,久为虚损,肠 
癖除而气不禁止者死。吐泻转筋者,饮食伤风,木乘土也。 
血瘕 而卧立皆倦,血瘀则为瘕 ,令人强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饮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温散分消。 
补以参 苓术,茯苓、白术、甘草、苍术、陈皮、半夏、莲肉、芡实、山楂、扁豆、麦芽、滑石、山药、白芍、干姜、大 
腹皮、升麻、柴胡、枳壳、人参、黄 。 
泻必巴棱枳壳; 
巴豆、三棱、枳壳、赤芍药、葶苈、桑白皮、青皮、鳖甲。 
凉以栀连滑石,山栀、黄连、羚羊角、甘草、白芍、连翘、升麻、泽泻、葳蕤、仙灵脾。 
温必香附砂仁。 
干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吴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 
饮食歌乐养其真。 
凡脾病皆因饮食劳倦致虚,而后邪得以入之。然饮食一日不可无者,但宜调节,或歌乐鼓动脾气,以养 
真元。 
胃号太仓,俗呼为肚。 
无所不容,若仓库然。 
上透咽门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 
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也。 
长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径五寸,重二斤十四两。 
形验于 ,而浓薄不同; 
者,肉之标,即肚皮也。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 
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也;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 肉多少里 
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气通于口,而脉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在手鱼 
际之后,所候动脉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清升浊降,六腑大源;食化饮消,五脏安堵。 
胃中清气升则浊气降,饮食消化则百病不生,五脏调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阳气发生,而为六腑之源也。 
噫!至浊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风中口 喉痹,颈汗膈塞腹大,或时目黄目泣; 
胃脉起于鼻,交额中,循鼻外,入齿缝,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 
下乳膈,循腹里,至气冲而合,故病如是。《内经》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 
善满,失食则 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黄者,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热中而上蒸于目变黄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开,风得外泄,则寒中而目泪自出。 
气逆喘急不卧,食胀妨闷呕哕,或时痛心痛乳。 
上喘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脏腑为水而喘。又曰∶阳明盛则喘而惋,惋则恶人,不卧而息有音者, 
阳明气不得从其道,故胃不和而卧不安,且息有音也。胀满妨闷者,腹属脾络胃,故病则妨闷,吃食则胀满。 
如十一月属子,万物气皆藏于中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阴气衰而阳气将出也。呕者,阳明病气,至则善 
呕,呕已乃衰,挟寒则呕腥水,挟风则呕甜水,挟湿则呕酸水也。哕者,其人旧有寒气,因谷气入胃,上注于 
肺,寒气与新谷气相攻相并,复出于胃而为干哕也。心痛者,气郁胃脘当心而痛也。乳痛者,阳明主乳房也。 
热恶炎气(人声亦恶),腋肿口渴流涎,甚则登高发狂; 
发狂逾墙上屋者,阳盛则能升高也。经曰∶阳明之厥,则巅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 
妄见。 
虚恶木音,呵噫腹响胫枯,甚则身 腰俯。 
胃,土也,虚则闻木音惕然而惊,闻钟鼓则不动,土恶木喜金也。噫者,阴气上走入阳明,阳明络属心, 
故曰上走心为噫。所以时时心闷,欲食不喜,食来欠多也。腹响者,腹中谷谷,便溺难,多寒气也。胃阳虚, 
则阴气上与阳拒,故胫寒或肿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虚寒者,面目俱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