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41-温病正宗 >

第18节

541-温病正宗-第18节

小说: 541-温病正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冬感非节之暖而病温也。冬温发热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烦扰,此冬先感温气,即被严寒遏抑而病温也。按第一条谓冬时 
有非节之暖,未至而至,即为不正之气,独冬不藏精之人,肾气先泄,腠理不固,温气袭人,感之而病;第二条谓先感 
温气,即被严寒遏抑而病者,此因暴冷折阳,表有寒邪,故有微恶寒之见证,与上条但发热者不同。此皆属于冬温,表 
邪若涉一二,里热必兼八九,斯瘾疹、丹痧相继而作矣。况冬月兼有伏暑、伏燥之证,不得以时在冬月,认作伤寒,遽 
以麻、桂、羌、柴、荆、防之属,鼓风煽火,而增其烈炎之焰也。 
周禹载曰∶冬温与春温无异,而时令不同。 
叶天士曰∶入冬以来,暴冷折阳,外感发热头痛、身痛呕恶,必从太阳。若渴能饮水,即是里热见证,不得纯以表 
散。 
又曰∶若冬令应寒,气候温暖,阳气不潜,当藏反泄,即能致病,名曰冬温。 
陆九芝曰∶冬月病热,即是冬温,不可用正伤寒之桂、麻,则亦有须用膏、栀、芩、连者。 
雷少逸曰∶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 
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伤寒迥别。 
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叠出矣。其证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 
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 
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 
转剧,神气昏愦,谵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 
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又或问曰∶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 
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 
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曰∶伏而不发,来 
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陈莲舫曰∶冬温乃属新感,伏而不发,来春必成温毒。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生石膏(六钱) 连翘(三钱)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 
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 
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 
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药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薰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 
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 西洋参(二钱) 生石膏(五钱) 甘草(八分) 知母(二钱,盐水炒) 鲜生地(五钱) 加 
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 
知母、生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玄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玄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鲜生地(五钱) 流 
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圣 
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玄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在存阴养液耳。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暑为寒遏,及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 
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可随解。惟暑为寒遏,去葱、豉、防风,加西香薷一钱可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热、冬温等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邪初入胃者宜此法。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味甘性凉而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 
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 
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善治阳明胃热也。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鲜生地(三钱) 玄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火而解毒;洋参、麦 
冬以保津;玄参、细地以增液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 鲜生地(四钱) 滁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病动肝风者,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生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 
其舒筋以定 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温热、湿温、冬温,邪窜心包,神昏谵语,甚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 
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每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 
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若胃热蒸心,神烦昏谵,口燥渴而便闭者,宜用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始能奏效。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 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专取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 
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皮、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中风卒倒,中恶气绝,痰饮不语,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干燥,伤寒谵语,心肺积热,伏热呕吐, 
邪气攻心,大肠风秘,血气不通,寒热交错,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毒,水毒,蛊毒,中一切物毒,妇 
人难产闷乱,胎死不下,产后血晕,口鼻出血,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烦 
躁不眠,风涎搐搦。 
生乌犀角(一两) 朱砂(一两) 雄黄(一两) 生玳瑁(一两) 琥珀(一两) 麝香(一钱) 龙脑(一钱) 
金箔(五十片) 银箔(五十片) 西牛黄(五钱) 安息香(一两五钱) 制丸如梧桐子大,用蜡护之,每服三丸至 
五丸。小儿二岁,每服二丸。 
此治心脏神昏,从表透里之方。黄、犀、瑁、珀,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朱、雄、二箔,以重坠之品安镇心神;佐 
以脑、麝、安息,搜剔幽隐诸窍。故热入心包络,舌绛神昏者,以此丹入寒凉汤药中用之,有祛阴起阳,立展神明之效。 
若病因头痛而即神昏不语者,此肝虚魂升于顶,当用牡蛎救逆以降之,又非此丹之所宜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阳明实热证,肠中燥屎坚结,腹中满痛者。 
芒硝(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浓朴(八两) 
肠中秽滞不去,由于气不能送,液不能滋。方中以大黄清其热,芒硝润其燥,浓朴行其气,枳实攻其坚,宜于热邪 
传里,痞满燥实坚全见之证。若表邪未解,或心下硬满,或面合赤色,或平素食少,或呕多,或脉迟,或津液内竭,或 
小便少,皆不可用,所谓承气汤八禁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时疫邪气,初犯募原,及疫疟壮热,多汗而渴者。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浓朴(一钱) 草果(一钱) 知母(二钱) 槟榔(二钱) 
加大枣(一枚) 生姜(七片) 清水煎。 
此为疫邪初犯募原之主方。盖募原虽附躯壳,贴近于里,为经络脏腑之交界。湿土之邪,从窍而入,以类横连,未 
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用槟榔、草果、浓朴,清理肠胃为先,非若伤寒传次,表证未罢,误用里药,则有结胸传里之变 
也。即尚未离表,有姜、枣佐芩、芍,甘草以和之亦足。若见少阳、阳明、太阳之证,则加柴胡、葛根、羌活以开泄之。 
设里气不通,势必盘错于中而内陷,则加大黄以攻下之。其殿后则有白虎、凉膈,为鼎足之任。以此推原,其他变证, 
则三黄、双解、清热解毒、人中黄丸等方,可默识其微,而用之必当矣。若以此治疫疟、时疟,靡不应手获效,总借以 
分解中外寒热诸邪之力耳。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香港脚毒遍内外,烦热不解,口舌生疮,狂越躁乱,瘴疫毒疠,卒死温疟,五尸五疰,邪热卒黄,蛊毒鬼魅,心腹 
疗痛,一切实火闭结,小儿惊痫百病,解热药毒发。 
黄金(六斤四两) 石膏(三斤) 寒水石(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犀角屑(五两) 羚羊角屑 
(五两) 青木香(五两) 沉香(五两) 玄参(一斤) 升麻(一斤) 甘草(八两,炙) 丁香(一两) 朴 
硝(十斤) 消石(四升) 当门子(一两二钱五分) 朱砂(三两) 
每服三四分至一二钱,杵细,食后新汲水或薄荷汤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 
此即《千金》玄霜。《局方》于方中参入甘草、丁香、朱砂,遂用紫雪之名。凡邪火毒火,穿经入脏,无药可治, 
此能消解,其致如神。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附方
属性:治阳明证汗水,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及中 烦热而渴。 
生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阳明邪热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 
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 
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胃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 
之虑。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而大烦大渴可除。名之曰白虎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