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治疗咳嗽经验+ >

第4节

治疗咳嗽经验+-第4节

小说: 治疗咳嗽经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述其岁年过十三,但体小如八龄之童,面红目突。呼吸急促,动肩张口,喘鸣不已,胸脯如物支撑,闷窒胀憋难耐,阵发咳嗽,痰粘难出,偶咳宿痰少许,遂觉胸中宽舒,动轨汗出,头颈为甚,烦躁不安,咽干便秘。舌质红,苔黄燥,脉数疾。此乃热邪迫肺,属热哮重证。急投清泄肺热,降气平喘方。
    生石膏30g(先煎)  白果6g(打碎)  厚朴6g 杏仁6g  地龙9g  大黄6g  黄芩4。5g  全蝎6g
    五诊:1979年7月30日。
    上药服后,疗效颇佳,连续三诊,原方继进。其药服至6帖,喘呼息促竟减过半,l0贴尽剂,哮喘咳嗽完全平息。现情绪稳定,胸脯舒畅,进食增多,晚睡自安。但晨起常口干,稍动仍多汗出。舌质色淡,舌苔转白,脉象细数。肺热已清,肺气得平,大盖已去,现唯图恢复体质。暂停药治,嘱其忌辛辣,避寒热,安心静养,以观后效。
    六诊:1980年8月3日。
    前治时隔一年,精神明显好转,身高猛增,体态渐丰,纳食旺盛,少有病态。唯平日动轨汗出,汗后时有冷感,冬日仍易冒犯风寒。昨日暑热罩天,气温骤升,人夜院内乘凉,喘、哮之疾乍然再作,以至彻夜未能平卧。家人恐生不测,今从速来诊。舌质微红,舌苔薄黄,脉略弦数。此乃痛疾复发是也。是病何以复作?思其病理,结合现症,拟当责冬日卫气不固耳。急治标,缓图本,施其治药如下:
    1.去岁之方加麦冬6g,辽沙参9g,连用5剂,病去停药,不愈可继服。
    2.今冬服用下剂:
    黄花270g  白术l90g  防风130g
    三药共为细末,均分60包,每日1包,早中晚3次分服,连用勿间。
    上治后,连续随访3年,其患再末发作,生活、学习一如常人。
    “哮多兼喘”。本患虽平时或喘不哮.但病之极期则喘哮并作,且因证性属热,故以热哮命其名。
    本病特异之处,在于随四季温一热一凉一寒之候转变,呈现其发病一增重一减缓一自平的病程规律。顾老曾谓此“非为无缘之偶合,而系病应天时之自然”。故而探求其内在病机联系,分清其药治之标本缓急,对本案而言,尤具重要意义。
    本患首当讨论者,乃案中初诊施剂,此乃顾老一惯用方药,是方用治热性哮喘,其效颇验。论其组方之义:厚朴合杏仁,降逆下气;白果配地龙,止哮定喘;黄芩上清实火,肃肺金以安华盖;大黄下夺大肠,通腑气以泻其热。但据顾老所谈,斯方药治疗关键,乃在石膏与全蝎伍用,石膏长于清热泻火,全蝎功可入络搜邪,肺系留恋之邪热,得全蝎之透发,得石膏之清散,则可一鼓而荡平。但慎应注意者,在于二药之量配,全蝎常宜6—9g,而石膏量唯当五倍于全蝎,其效方位。
    应当指出的是,上治经岁之后,因病发而曾复用其方,届时,肺为热邪灼潘,已见正伤之兆,方中所以增味麦冬、沙参者,是为顾护其肺阴也。
    患童自幼咳喘,肺卫久病必虚,故其平日多汗,冬月易冒风寒。而风寒之邪,乘其正虚,先可犯不固之皮毛,继可人失密之膀理,终可由表而及里,稽留所合之肺系。盖寒邪蓄积久郁,极易转势化热,至春日地气升发之今,其肺系伏藏之邪热,遂应天时而动,天热愈盛,伏邪肆虐亦愈烈,扰迫于肺,金失肃降,气逆冲上,则喘、哮、咳逆诸症即由是而并发。故本患之症见虽重于夏,而其病本却始于冬,是疾之所以缠绵难愈,当责之气虚失职于卫外耳。鉴于是理,为求其病本,故临证特取“夏病冬治”之法,寒月予玉屏风散小量常服,以缓图强卫止汗,补气固表之功。此即未雨绸缪之所谓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岂非指是所言乎2
    返顾案文,斯病之药,并非繁杂,但其治程却历两载。嗣后又随访三年,方认其患为愈。所以如是,正像顾老所说:“故凡应时而作之患,不得只求刻下喷喷之效,而当驾驭其症情,怀立其远见,应时而审其药之远功也。”

段英廉治疗咳嗽经验(支气管炎)
治咳嗽应分新咳久咳。新咳多内外感引起。外感愈后,只要慎食酸咸及糖类,经过十余日咳嗽即可逐渐自愈。有过服泻火药或酸敛药者,致使肺脉郁闭,可形成慢性咳啄。如咳嗽较剧,甚至夜不能寐,服清热泻火药无效者,家父每用清热达郁泌治之,常用方剂如下;
    大生地35克公丁香10克大枣18枚劈开 甘草8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桂枝10克  公英l0克  远志10克黄芩l0克。水煎服。
    曾治一赵姓妇人,  年五十余,  患咳嗽甚剧,服西药消炎不效,乃至每咳时涕泣俱出,夜不能寐。经服此方3剂即愈。盖郁热在肺,宜清热兼达郁。单用清热药,易至肺气不宣,故经久不愈。
    久咳者肺之脉络郁闭,肃降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故治之当:升降同用,以调气机,恢复共肃降机能;清热达郁以宣通郁闭之脉络,清久郁之邪热,方可奏效。家父常以下方治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党参10克  杏仁10克  甘草8克  生地20克  大枣18枚劈碎  牛蒡子10克。水煎服。
    或党参10克  杏仁l0克  黄芩10克  半夏l0克  寸冬20克生地片35克砂仁10克  五味子l0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元参15克  远志8克  牛蒡子8克  大枣18枚劈碎。水煎服。
    胸闷烦热者,如舌上有苔或黄或腻可加栀子8克,热退后将栀子减去。
    慢性咳嗽,西医认为系支气管有慢性炎症改变。此慢性炎症病灶须徐徐调治。当咳嗽较剧时,可连服4—5剂。咳嗽减轻后,即每隔五、六日l剂。因每日服药对胃肠也是一种负担,故隔数日l剂也可。同时禁服生冷,慎服油腻、酸咸食品及糖类。

=
金梦贤 四子克喘汤治疗咳喘(支气管炎,肺气肿)
   咳喘一病在门诊病人中初诊多为发作期,复诊多为稳定期。在证型上也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虚实互见,寒热交错,有的脉舌与症状不符,有的咳嗽和痰量及颜色不对,有的体质与症状相反,有的寒热真假难分,在用药上如果泥于一证一方难免失之片面。故将前人治哮喘的有效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等的药物互为加减作为一个基础的方剂定为四子克喘汤,然后再对证加药,重点突破,经多年验证,疗效满意。
    四子克喘汤组成: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30克  甘草8克  苏子10克  白芥子6克  莱服子10克  干姜10克  细辛10克  五味子6克  川贝10克  米壳6克(分量可根据季节、年龄、体质而定)

    此方的药味在一般情况下不随意变动,如麻黄,只有在血压过高或心房纤颐或服后不能入睡者,可以酌情减量或易以香薷。另如干姜,非在阳气过盛,热炽伤律症状明显者不宜轻动。细辛的用量较大,但临床实践中不但无副作用,而效果良好,少用则疗效差,万勿以“细辛不过钱”之讹传讹,而随意减量。
    痰少咳重,加把叶、桑皮;咳轻痰多,加前胡、半夏、桔红;咳喘不寐,加远志、莲心、麦冬、枣仁;咳喘胸痛,加桔梗、瓜篓、韰白;食少纳呆,加佩兰、紫苏、厚朴;咳痰带血,加藕节、紫苑;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槟榔、草果;内热外感,加银花、连翘、牛劳子、菊花;大便干燥,加花粉、大黄、大贝、桔梗;头疼头晕,加藁本、白芷、荆芥、蔓荆子;水气凌心,加云苓、白术、附子、车前子;肺肾惧亏,加人参、麦冬、山药、丹皮、附子。
    在对证加药时要解决主要矛盾,不要面面俱到,以免药味过多互相抵消之弊。
    实喘易治,虚喘难医。治实喘必须彻底,不留病根,倘一疏忽,因循失治,必然由实变虚,喘无止日,古人有喘时治上,平时治下之说,意在喘发治肺为主,喘净则扶正培本,正气足则邪无所于,哮喘不致复发矣。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稳定后,为了巩固疗效,上方配制丸药,经常服之以防复发。
    医案
    例1:阎某,男,6l岁。常将    患哮喘30余年,曾经多种疗法治疗,仍是逢冬即发,平时如故。时重时轻。1979年秋末,因患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而就诊。伴有气管炎发作,脉弦紧,舌白腻,在治疗时以化痰定喘之法,附加调胃之药,即用四子克喘汤加川朴、良姜、紫蔻、砂仁等,服药后哮喘大效,胃病亦轻,继续门诊10余次服药30余帖,药味始终无有大的变动,胃币见效哮喘大愈,后配丸药经常服之,至今气管炎未发作,偶而来门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而哮喘一直未发。
  例2:赵某,女,55岁。
  体质素弱,患慢性气管炎20余年,经年累月不愈,为冬严重,春夏稍轻,但平日仍是咳嗽吐痰,喉如拽锯。严重时夜不能卧,一连几昼夜不能入睡,应用氨茶碱和喷雾定喘剂,尚不能完全缓解。用四子克喘汤加味,嘱其如无大变化即坚持久服,患者平稳时即停药,稍有发作即用此方,遇有外感即到门诊治疗进行改方,如此年余,前年名病情明显好转,去年一直保持稳定,并未剧烈发作。

=
段英廉治疗咳喘经验(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胀)
    家父治疗喘证有其独到之处,他根据病机之不同,如寒、热,虚、实等,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并呈,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力求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兹列数种,以飨读者。
                                一、喘息兼有胸内烦热者
    家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喘息,以咳喘、气逆兼有胸内烦热者,常用下方;
    党参l0克  甘草8克  干姜l0克  知母l0克  牛蒡子8克  生地切片20克  地龙l0克  黄芩10克  大枣12个劈开  水煎服。
    方中干姜味辛善达,用以宣肺达郁,专治肺之经脉郁闭。黄芩、知母苦寒清热。干姜、知母、黄年三药合用,则相得益彰——寒者不凝涩,热者不伤阴,此寒热并用之妙义也。党参、甘草草补益肺气,且补脾胃助气土升;杏仁,牛劳子肃降利肺,以助肺气之降。此升降并用,气机得调,则喘止咳平也。久病喘咳易损肾伤阴,故以生地滋阴纳气,以大枣甘敛以助阴气之敛,且防干姜辛散耗气及党参、杏仁等升降之品动其脏真之气。(元真之气存于五脏之中,能吸摄气分绕脏气运转)大枣甘能补益,且其质厚多汁,富于津液,能培补脏中之精华。其质乃树木之子,凡子类而味甘者多具敛力。虑其久患喘息,气息常动,必伤脏真之气。故于升降、辛温、清热之中兼用大枣以固元真之气。
    甘敛与酸敛皆能固摄脏真之气,二者的不同之处:甘敛不伤脾胃之气,但不能完全防止辛散之药动其阴分;酸敛能制辛散之药动其阴分,但能伤脾胃气化。脾胃属土,味甘,酸系木味,具有敛力,能抑制脾土。脏真之气散泄过度,则用酸敛之药以收之,如五味子、山英肉等药即是。脏真之气尚未大散者,仅可用甘敛之品。  甘敛之药不防碍辛散药力,酸敛之品能抑制辛散之偏。
    如用酸敛之药配合辛温之药时,则需药量精当。如五味子与于姜等分,再加以苦寒胜辛之药,则可使于姜完全失其辛散宣达之仪,达不到开通脉络之功用。故欲以干姜开通脉络,又恐其散泄伤阴,则干姜二、五味子一较为合适。
    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本方治慢性喘息,胸内烦热者服四剂多可见效。
    曾治一王姓妇人,年五十余,患喘息病十八年。自言喘咳日久,胸中灼热,屡治无效。诊其脉弦数,舌苔黄腻  为其开上方嘱其连服5剂。服后来诊,自言喘息烦热均减。嘱其继服本方。数日后欣喜来告:服药10余剂,喘息迄今末发作,  食欲增。

                               二、喘息胸中无烦热者
    慢性喘息病以咳喘、气逆、胸闷、气短为主证。屡用抗菌素无效。家父常以下方治之,每获显效。
    党参10克  杏仁10贞  牛劳子l0克  甘草8克  生地20克地龙l0克  干姜l0克  知母20克  大枣18个。水煎服。
    此方即前方去黄芩,将知母加至20克而成。
    黄芩清热泄火之力优于知母,但苦涩之性可减低干姜辛温宣通之力。若胸中不热或常服消炎药的患者则不宜过用苦寒收涩之药。知母虽也苦寒,但性滑润。以干姜二,知母四,二者同用,寒热无偏。如常服西药消炎剂且无热象者,亦可干姜、知母等分用之。无热之人尚加知母者,系本证多有经年郁热,故偏用热药,终有偏弊也。
   
                              三、阴虚不能摄纳作喘者
    虚喘属于阴虚不能摄纳作喘,其喘不甚,动时则发,静时喘止。张景岳设贞元饮一方,尝谓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