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治疗咳嗽经验+ >

第1节

治疗咳嗽经验+-第1节

小说: 治疗咳嗽经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嗽因退热  甘露消毒丹
             刘渡舟(19l7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纵观中医论治咳嗽,或从外感风寒、风热、风燥立论,或从内伤痰湿、痰热、肝火、阴虚立论。而从湿热立论者未之闻矣。对于咳嗽,辨证属于湿热者,每用甘露消毒丹屡获奇效。
    当今时代,生活普遍有所提高,膏粱厚味为人所喜,吸烟嗜酒为人所好,此等皆助湿增热之品,过则有碍脾胃,造成脾失健运,湿热中阻,久之致人之体质多为湿热。一感外邪,即易入里,随湿化热,上蒸于肺。肺乃娇脏,以轻清宣降为顺,湿热浊气上迫,使其宣降功能失常而发为咳嗽。其症状特点是:咳嗽,痰多稠粘,色白或微黄,胸闷不适,或见身重困倦,皖胀纳呆,或见低热头重,汗出热不退,咽喉不利,渴不欲饮,或口淡不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色黄,舌苔白厚腻或水滑或黄腻,脉儒数或浮弦。其中,尤以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卷五,又名普济解毒丹。原治湿温疫病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症。后世医家延用此方亦未出其范围。唯刘老独出心裁,紧切病机,用本方稍事变通以治咳嗽属湿热者。方中茵陈味苦性微寒,《本经》言其“主风湿寒热邪气。藿香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湿,《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霜湿邪。”此二药合用为君以芳化清利。辅以黄芩、连翘清肃肺热,石菖蒲、白蔻仁辛温宣肺理气,贝母、射干清肺利咽化痰,滑石、木通利水道以清湿热,薄荷辛凉宣肺透热,诸药配合,使湿化热清,气机畅利,肺气得以正常宣降,不治咳则咳自愈。由于肺为娇脏,位居上焦,用药当忌大苦大寒之品以免闭郁肺气,故刘老用本方时必轻用黄芩(一般用3g左右,原方黄芩用量很大:十两),且去木通加甘淡之通草。纵观全方,其用药辛温、苦寒互配,宣发、肃降、温通、淡渗并用,使其全方不偏不倚,轻清平淡,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言:“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肮,此为良法。”
    例1:李某,男,9岁,l 990年8月10日初诊。其母代诉:咳嗽1月,加重2周。患儿1月前因外感而致咳嗽,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末效。近2周来逐渐加重,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甚剧,以致患儿伸颈,抬肩,面红目赤,气短喘息,胸中憋闷,最后咳吐大量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而止,每天发作数次,甚为痛苦。经中西医解痉镇静药(西药不详,中药用全蝎、娱讼等)治疗无效。遂求治于刘老。刻下:双眼胞浮肿,目睛红赤,气短喘息,面亦浮肿,舌红、苔水滑色白,脉弦数。此乃顿咳,证属湿热壅肺。湿重热轻,治当芳化湿浊,清肺止咳。处以甘露消毒丹:
    藿香6g  佩兰6g  白蔻仁6g  连翘6g  通草6g 滑石10g  射干lOg  菖蒲l0g  厚朴10g  浙贝母10g 薄荷(后下)2g  黄芩2g  茵陈9g
    5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忌油腻、甜食、辛辣之物。
    8月14日复诊:其父代诉:服药1剂后即已见效,2剂咳止。现眼浮肿及目睛红赤均已消失,舌苔薄白略腻,脉弦略数。仍以上方加川贝母8g,杏仁9g,7剂以巩固疗效。
    顿咳乃西医之“百日咳”,以阵发痉挛性咳嗽为特征,中医多从肝论治,每处以镇肝熄风解痉之药,此例患者前医亦曾用此法而未效。经刘老辨证属于湿热,处以芳香化湿、轻清平淡之甘露消毒丹而获浮鼓之效。吴鞠通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诚可信也。
    例2:刘某,男,55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咳嗽,每遇劳累则加重已多年,屡治无效,特来求治。刻下症:咳嗽,有痰,音哑,咽干,自觉有气自胸中上冲咽喉而胸闷不安,舌苔白厚腻,脉弦。此乃湿热咳嗽。处方:
    藿香10g  白蔻仁10g  通草10g  射干10g  浙贝母10g  石菖蒲10g  连翘10g  滑石12g  苗陈12g  黄芩3g  薄荷(后下)3g  桔梗6g  山栀子6g
    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忌油腻、甜食。
    4月18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已止,诸症大减,咽于仍存,舌红、苔腻,脉弦。上方去山桅子、桔梗,加竹叶l0g,7剂,服法同前。
    4月25日三诊:咽干消失,病已告愈。言欲巩固疗效,仍疏甘露消毒丹加寒水石、生石膏各6g,7剂,持药而归。
    本例患者咳喘数年不愈,遇劳加重,看似虚证,然观其舌苔厚腻,脉弦不软,综合辨证仍属湿热为患,湿热中阻,气机自然不畅,肺气郁闭,乃发咳嗽,如投补剂,则更助邪碍气,与病何益?治当用甘露消毒丹加桔梗、山栀子芳化轻宣,开上利下,湿热得除,大气一转,诸症自除,后事饮食将养即可。


易希园治疗咳嗽经验方
杏夏合刘  止嗽良方
                 易希园  (1928一    ),  湖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易希园主任医师积50年的丰富经验,精心拟定的杏夏合剂治疗临床上的咳嗽病人,疗效颇为满意。无论是耄耋之年,还是强袱之婴儿用之,无不取得如鼓应俘的效果。其方药组成:
    杏仁  半夏  天冬  五味子  桔梗  浙贝  紫苑  款冬花  百部  远志  茵陈  甘草
    如辨证属风寒加前胡、荆芥,属风热酌加黄芩、黄连,喘息加麻黄、白果,剧烈咳嗽加栗壳少许,无痰或少痰去远志。方中药物正如张洁古云:“半夏治其痰,而咳嗽自愈。”《重庆堂随笔》云:“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邪,上焦药也。”《长沙药解》云:“贝母……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本草便读》云:“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本草正义》云:“款冬花,主肺病,能开泄郁结,定逆止咳,专主咳嗽……性质功用,皆与紫苑绝似。”又言:“百部,……故凡有咳嗽,可通用之。”综观全方具有宣肺、化痰、止咳之作用,可通用治疗各种咳嗽诸症。方中茵陈一味,用于此方,别具一格,茵陈乃是利湿退黄、燥湿祛风之品。《本经》云:“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易老认为风寒湿热诸邪都能致咳,就是选其能祛风湿寒热邪之功效,一般使用本方时该药必不可少,且用量也在l5g以上,确为临床上的特殊用药经验。笔者跟师2年,亲眼目睹并亲自接受治疗,确有立竿见影之功效。少则三五剂,多则七八剂,患者每获痊愈。堪称神药。

=
胡希恕治疗哮喘经验
以痰饮、痰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今简述于下:
    (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外邪内饮,为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素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如《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证治又分以下几种:
    1、射干麻黄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口干、舌燥、心烦者,宜更加生石膏。
    2.小青龙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汤主之。若见咽干、烦躁者,宜更加生石膏。
    3.葛根合小陷胸汤方证  主症见:项背拘急,胸满闷或痛,发热恶寒而喘,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主之。若心烦明显者,亦宜加生石膏。
    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  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
    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无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淤,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证如下: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2.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  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
    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场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三)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
    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有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证者。(证见前),即以小青龙汤、大柴胡场、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以上各方证,若见口舌干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
    病例1  康某,男,36岁,中学教师,病案号143153。
    初诊日期1964年4月29日: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引发哮喘,始终末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觉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均不见效而来北京治疗。来京亦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体手术等疗法,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证有增无减,并告之:“伤色太甚,虚不受补。”颇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计返故里等死,后听别人介绍,到胡老这里最后一试。现在症状:喘闷,胸腹胀满,昼轻夜重,晚上哮喘发作,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据证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大黄二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5月3日:上药服第二剂后,症状减轻,服第三剂时,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西药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病情,两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按:本患者为支气管哮喘,三年来用中西药及手术治疗无效,关键是辨证不确,实用补治,方不对证,致使病长久不愈。初诊时证的特点:胞胁满闷,心中悸烦,汗出口干,大便秘结等,为少阳阳明合病证。发病既不为外感所诱发,又无痰饮证候,尤其昼轻夜重,多属瘀血为害。综合以上分析,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方证,故予两解二阳合病,兼以驱瘀活血,因方药对证,故服之而收捷效。徐灵胎说:  “用药如用兵,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本患者为痰血实邪所致的哮喘,治疗应急速攻逐瘀血里实之邪,故用大黄、枳实、桃仁等峻厉之药,而以大枣、甘草、茯苓、生姜等常药和之。故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治瘀血里实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之哮喘,其攻邪速捷,但不伤正。临床屡用此方药皆不用麻黄,而治疗哮喘屡见显效。
    病例2  王某,女,62岁,病案号18161。
    初诊日期1979年5月4日:肺炎后患咳喘已10余年,每秋冬发作,春夏缓解,但本次自去年冬发至今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加重。现在症状:哮喘甚,夜不得平卧,喉中痰鸣,伴咳嗽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舌苔白微腻,脉弦细,两肺满哮鸣音,左肺散在湿罗音。据证与射于麻黄汤加减:
    射干三钱,麻黄三钱,桑白皮三钱,生姜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子三钱,款冬花三钱,紫菇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嗽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罗音,未闻湿罗音。上方继服。7月17日随诊,仅有胸闷、吐少量白痰。
    按:本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症久,但来诊时外邪明显,主症为喉中痰鸣,咳嗽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证属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