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仲景原着"反"字析 >

第1节

仲景原着"反"字析-第1节

小说: 仲景原着"反"字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吴沛田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运用“反”字,是仲景原著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笔者以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 
  
       意义  综观全书,“反”除有“相反”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如《伤寒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论中既言“发汗”,可知原有表证,本当恶寒。今“反恶寒”,知汗后表证解复又恶寒,再恶寒也。何以如此?“虚故也”。此乃发汗太过或患者素体阳虚,使表阳外泄,腠理不固,营卫俱虚。其关键在阳虚生寒,则恶寒必是得衣被而不减,并伴面色白光白,脉微细、脚挛急等证,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附子扶阳,芍药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调和营卫,药少力专,阳气回则虚者不虚,有阴阳双补之效。

  再如《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汁,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此条主要论述肾气丸治疗下消病。从肾气丸有湿补肾阳,助真火蒸化之功,可知“饮一溲一”乃肾阳虚不可化水所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是“小便反多”的再说明。饮多,小便亦多,方为下消。此处“反”作“又”或“再”解,再二再三小便之谓也。

  作用  

  1。类比:以“反”引出某一内容,有与他条或他证相比较的效果,乃仲景示人辨证之法。如《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又“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前者为表虚,后者属表实。“项背强几几”本应无汗,加一“反”字,以示病机有异,故立法遣方用药亦不同。表虚者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解肌和营;表实者用葛根汤,方名冠以葛根,即以葛根为主,辅麻黄发之。又如《金匮要略》“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面反瘦”。这里的“瘦”是与文中“腹大”之“大”,“脐肿”之“肿”相比而言,以映衬“腹大”、“脐肿”之甚。

  2。强调:谓强调辨证眼目。如《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形象地以近衣与否,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先后用两处“反”字,突出了辨证要点。再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请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通脉四逆汤主之。”本条论少阴病阴寒极盛,既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里证,又可见“不恶寒”、“面色赤”、“咽痛”等外证,故曰“里寒外热。”这里用“反”引出外证,强调此非阳热亢盛之征,乃虚阳被格于外的假象。治疗当重用姜附类药,以速破内凝之阴寒,急回外起之阳气;因格拒之甚,须入葱白通阳,使阴阳维系,表里通达,故方名曰通脉四逆汤。

  又有强调以脉审证求因作为论治依据者。如《伤寒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突出里脉主虚,当先救里,用四逆汤。

  3。兼提:有从变知常,秉上启下,发人深思的作用。如《伤寒论》:“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从“反”字可知阳明病以小便自利为其常。因“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理基础,而“小便自利”既能加速体液消耗,导致津液不足,又是促使“胃家实”的主要条件。

  又如《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本条从“反不结胸”语提示:一则太阳之邪热内陷,可有结胸之虞,是谓秉上;二则反衬下焦“少腹当硬满”和“发狂”之体征,是谓启下;三则说明血热相结,病情较重,颇能引人深思。再从条文之排列顺序看,此条位于桃核秉气汤证之后,且不待表解,迳用抵当汤攻之,足见里证急且重。“反”字一用,使人有辨轻重、分缓急之感。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