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朱镕基传 >

第24节

朱镕基传-第24节

小说: 朱镕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要巩固和壮大「杜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使各种经济成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范围。」
  遭江泽民暗批
  此时,正襟危坐在会场主席台上的朱熔基,虽然表面不露声色,但心里明白这位总书记今天的讲话,无疑是在代表政治局表态支持理论左派,所谓「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实际上比改革开放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提法,更直接地把批判矛头指向了上海的「皇甫平」,当然也就是指向朱熔基。
  而此时坐在台下的大批理论左派们则不约而同地把仇恨、奚落的目光,对准了台上的朱熔基,按著,便是一阵疯狂的掌声。
  第二天,朱熔基被打发到湖北考察并巡察暴雨灾情,北京方面则在江泽民的支持下,开始了新一轮对朱熔基的全面清算。
  中共国家教委紧急召集理论学习会议,系统传达和讨论江总书记指示精神,会後又迫不及待地将一批马列教授反对改革的理论观点,整理上报中共中央,称之为「在我国进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建议」。
  另外,中共国家教委在何东昌的授意下,还组织一批经济学教师,以「高校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对经济领域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为题,上书中共高层,要求「警惕'私有化潜行'」。这批左派教授认为,「一些原来主张私有化的人,越来越明显地把股份化,作为实现这一主张的掩饰和途径」;「有些热心鼓吹股份化的人们,其可以说出来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实行股份制,完全剥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权」。
  这些左派教授,甚至公开抵制邓小平的主张,强烈要求中共「应该更明确地肯定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地位」;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运行方式,而且体现著不同的制度,西方资产阶级,都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同义语来使用的。」
  把持《人民日报》的高狄,此时更是利令智昏,决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挑起与「皇甫平」的论战,以逼迫朱熔基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检讨。
  八月三十日,由《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李德民和理论部一位高级编辑起草的社论《一切为了改革开放》,已经由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审阅通过,但高狄却故意加进一段「必须先问姓'社'姓「资」」的内容。
  九月一日这篇社论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後,李瑞环根据邓小平的指令删去这段话,高狄这才屈从,造成了电台播发出的社论,与第二天见报的社论内容不一样的後果。为此,邓小平恨恨地说了一句:《人民日报》想全面批判邓小平。
  邓小平反击保守派
  有了邓小平这句话,朱熔基这才长舒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继续进行他的周游列省活动,并於九一年十月十三日到达上海。
  大陆记者张石森披露说:十月十五日朱熔基会见上海市市委常委时公然说道:「我们的舆论都应该成为改革开放的舆论,而且要坚定不移地宣传。「皇甫平」也好,「吉方文」(「皇甫平」作者的另一笔名)也好,只要是为改革开放鼓劲呐喊的,我看都是好文章。」
  但这话在上海市干部中做了传达後,立刻又在北京引起反弹。一个多月後,李鹏到上海为南埔大桥的落成剪彩,言谈中突然冒出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皇甫平」的文章影响很坏,把中央好不容易统一的思想又搞乱了。」
  到此为止,所谓「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李」等於都公开站到了保守派一边,到底打哑了朱熔基,但同时也彻底激怒了邓小平,「邓小平南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场的。
  邓小平南巡後,北京的保守派仍在负隅顽抗。同时,因为邓小平在南巡第一站武汉,即点了江泽民和李鹏的名,并要求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和省长郭树言,同他们两人带话「谁反对十三大路线谁就下台」。所以二人一度耿耿於怀,迟迟不就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表态。
  邓小平看江、李等人到这个时候仍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立刻将「文攻」转成「武卫」。九二年三月全国人大会上,杨白冰代表中共军方公开表态,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于是,形势急转。
  先是李鹏乱了阵脚,主动给邓小平写效忠信,表示愿作改革开放的「马前卒」,声称邓小平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接著是江泽民请乔石安排一次在中央党校讲话的机会,公开表态拥护邓小平南巡讲话,立志「防左」。
  所以,到一九九二年六月份为止,至少江、李等人再不敢给朱熔基小鞋穿,朱熔基进政治局常委的可能性随之大大增加。但是,也因为江、李的见风使舵,不敢继续坚持「原则」,却使朱熔基失去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立刻接任总理职务的可能。
  关於朱熔基如何获得邓小平的高度赞赏,并决心委以重任的过程,许多报刊都从不同角度有过报导,内容有实有虚,大都无法证实。
  一九八九年大年初一,新华社向全国报刊发了邓小平在上海过年的简短新闻,配发的照片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邓小平同朱熔基正在交谈,江泽民站在旁边,明显地被冷落。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杨尚昆的公子杨绍明。当时敏锐的观察家认为,在一向非常重「名单学」、「排位子」的中共高层中,这张照片意味著朱熔基非升官不可。
  李鹏以退为进
  但「六四」事件的发生,似乎改变了中共高层原来的人事计划。江泽民犹如一匹黑马,突然窜升为中共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朱熔基还留在上海,但党政大权一把抓,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王。不过关於他进京的消息仍广泛流传。
  九零年春节,邓小平又在上海对朱熔基进行考察,邓发现朱熔基尽管身在上海,却对全国经济状况十分了解。最今他感兴趣的是,朱熔基手中并没有笔记本,却能讲出许多准确的数字。
  大年初一,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春节团拜会,朱在台下陪杨尚昆,而由黄菊「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与会同志拜年」。参加会议的都是上海司局级以上的干部,他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朱熔基要到北京去?」有一位干部直接问朱熔基的秘书。朱熔基的秘书神秘地一笑,不作回答。
  然而,邓小平刚刚回到北京,就看到李鹏写给政治局的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去年五月,当党和国家需要我出来贡献时,我站了出来。现在,如果党和国家衡量利弊,需要我退下来,我愿意退。我是技术干部出身,缺乏管理国家行政工作的能力,就我的本意,也希望重新干我的技术工作。
  作家徐勤业认为,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分明是陈云、李先念这帮老人,对邓小平过於重视上海帮,压低李鹏的一个挑战。当时中国大陆尚未从「六四」阴影下解脱出来,邓小平魄力再大,也不敢在带血的伤口上抹盐,於是在李鹏的信上作了「一动不如一静」的著名批示,稳定了老人的情绪。
  就在邓小平批示三天後,朱熔基在上海市委扩大会议上正式宣布:「这一段时期,关於我要到北京去当什麽副总理的说法,全是没有根据的。你们想,小平同志刚刚批准了我们的开发浦东的计划,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我怎麽就可能走呢?也不好向上海人民交代啊!」
  同时,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亦向海外传媒吹风:「上海的工作这麽重要,朱熔基怎麽能突然离开呢?」
  但是,九一年二月邓小平再次到上海过春节时,即向朱熔基挑明了调他到国务院工作的想法。同时,邓小平又委托杨尚昆召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一班领导,传达朱熔基近期内上调的「中央决定」。
  为了使上海的人事安排有一段过度,并安排先由黄菊以「常务副市长」的名义,接替朱熔基的市政府工作,待上海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时,再正式接替市长职务。
  三月七日,上海各大新闻媒介首次以「常务副市长」的头衔报导黄菊的活动,这等於是把朱熔基将另谋高就的消息正式透露出来。
  邓小平寄予厚望
  邓小平为什麽力排众议,非要选拔朱熔基不可呢?据知情人士分析,除了朱熔基在「六四」前後与北京等地截然不同的稳定局面的政治手段,深获邓小平赞赏外,还是因为邓小平急於寻求推进改革的新战略有关。
  当时,一百萦绕邓小平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下一步的改革路子应该从哪里走起?中央计划经济这条路不能再走,实践证明这是产生官僚主义、浪费资源,全国上下都无积极性的根源之一。可是邓对完全的市场经济也不放心,担心中央失去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贫富差距拉大,国家没有能力处理影响全局的大事。
  邓小平曾非常赞赏赵紫阳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设想,但是「六四」之後,党内理论左派攻击赵紫阳的这个设想是「资本主义经济格式的翻版」。这派政治势力强调说,「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它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国际的资产阶级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渠道,介入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阴谋」等等。
  理论左派的这种论调,往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插进一支意识形态的「楔子」,使邓小平不能顺利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择新的改革战略:更主要的是,至今中国政治舞台上,尚没有一个像赵紫阳那样足智多谋的势力人物。能在实践上与邓小平的思路相配合,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改革路子,所以邓小平意欲寻找这么一个人物。
  九一年春节,当朱熔基汇报到浦东开发要金融、贸易、基础设施三个先行的时候,邓小平连日称赞说:「我讲改革要有新思路,就是讲改革要有不同於前十年的新办法、新措施。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关键在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就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而言,有些同志总是习惯於把计刊经济等同於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於资本主义。这一看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已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在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僵滞,不能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同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起来,不能把利用外资同自力更生对立起来,在利用外资上谨小慎微,顾虑重重。不能把深化改革同治理整顿对立起来,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不敢坚持和完备,甚至动摇,走回头路,不能把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不急於求成同紧迫感对立起来,工作松懈,可以办的事情也不去办。总之,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保证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依我看,今天还存在这个问题:凡是思想解放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工作就打得开新局面,凡是思想不解放的单位,就缺乏生气,工作也很难搞上去…」
  出任副总理
  邓小平对朱熔基讲这麽一番话,其用意是相当明显,他希望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中,朱熔基能像赵紫阳那样成长起来,打破大陆改革开放停滞不前的局面。
  据说,当邓小平决定正式提升朱熔基为副总理时,姚依林随即在政治局会议上发难说:「这么一天一个令,让人家怎麽工作?」邓小平听到後,怒斥道:「如干不了,就别干,退下来,让其他同志干。」
  按著,邓小平又对杨尚昆说:「姚这个人不行,身体不好,又不让出来,国务院工作搞不上去,他有一半责任。」姚依林一听,就表示要请长假。那不是正中邓小平的下怀麽?陈云出来打圆场,让姚依林边工作、边休息。「李鹏在家,依林可以多休息,李鹏外出,依林可以多工作。」这才算把绷紧了的弓,调整了弦。
  九一年四月十二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朱熔基正式被任命为副总理。李鹏在向人大提请任命朱熔基的议案时,说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对我国经济情况比较熟悉。事业心强,工作有魄力,勇於开拓,处理问题比较扎实稳重,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
  李鹏当然忘不了刻意强调:邹家华、朱熔基、钱其琛三人「在八九年制止动乱和平息北京的反革命暴乱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此时,朱熔基正率领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在荷兰等西方工业国家访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