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5届-张平抉择 >

第5节

[茅盾文学奖]第5届-张平抉择-第5节

小说: [茅盾文学奖]第5届-张平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什么?是查出问题了,还是有什么严重的失职行为?这怎么跟群众交待,又怎么跟领导交待?要是一换再换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又怎样去面对群众、面对领导? 

  这会儿他不能把这个电话打过去,他不能给人一种一出了事就想把皮球踢过去的印象。他现在还没有去动手解决问题,还没有到了非给书记汇报不可的地步。 

  略一沉思,他先给秘书吴新刚打了个电话,让他告诉司机,15分钟以后一块儿赶往中阳纺织集团公司。而后他又拨通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郭中姚的手机,要他迅速办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立刻打听清楚这次闹事领头的都是哪些人,然后尽快想办法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市长要直接同他们对话。要做好对他们的说服工作,他们的任何要求和条件都可以直接同市长谈。 

  第二,立即把公司公安处的所有人员全部撤走,一个也不许留在现场。公司所有的干部,包括公司公安人员,一律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干部和公安人员要是受到损失和伤害,由市政府负责赔偿处理。若要是有哪个工人受到伤害和出了什么事,一定要严肃查处,从严惩治。 

  第三,任何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话不说,任何不利于干群关系的事不做,尤其是带有威胁和恐吓性质的话更不能随便乱说。若要有人说了或做了这些事,一经查出,决不姑息,也一定从严处理。 

  第四,立刻利用公司的广播和有线电视,要反复给群众讲清楚,不要参与闹事,更不要进城搞什么请愿活动。市委市政府一直是关心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在春节以前一定会安排好全体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但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是领头的还是被别人鼓动的,凡是参与了这次活动的人,也不管是什么目的,市委市政府保证不会追究责任,更不会秋后算帐,揪辫子,穿小鞋。一定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绝不要把群众人为地往“梁山”上逼,以免造成反正闹也闹了,要闹就大闹的想法。 

  第五,他将在凌晨5点20分以前赶到公司,和群众接洽的地点就设在公司宿舍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不要任何人接送,更不要任何人保护。 
 

 



    
张平《抉择》                

  
  二 
  李高成虽然在电话里说得有条不紊、平心静气,但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如今已经不是前几年了,领导随便一句话,就会地动天摇,震得山响。现在即便就是一份一份的红头文件不断地往下发,即便是三令五申、正言厉色,讲了一遍又一遍,下边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人会在心底里真的把它当做一回事。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一件腐败透顶的事情,就足以伤透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虽然是年年讲月月讲,时时刻刻、大会小会都在讲,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要严刑峻法、大刀阔斧地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但到头来一切好像还是老样子,满地的老虎还在跑,满天的苍蝇仍在飞。打了一只,又跑出一只;捂住一片,又飞出一片。老这么下去,谁还会把你的文件当一回事,谁还会把你的会议当一回事,谁还会把你领导的话当一回事? 

  李高成今年54岁,在省会一级市的市长里头,还算年轻。但也早已是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了。李高成一直很瘦,而且还有越老越瘦的趋势。根本不像一些领导那种满面红光、脑满肠肥的样子。所以李高成的样子就常常让下边的人看着顺眼,尤其是让老百姓觉得亲切,能给人一种信任感。李高成在饭桌上就常常跟那些同僚或是同一级的领导们开玩笑:我这样子,怎么看也是个清官;瞅瞅你们那脸你们那肚子,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伙腐败分子。 

  李高成嘴上说自己是个清官,心底里也确实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清官。面对几十年的干部生涯,他从来都问心无愧。 

  他之所以对中纺有着一种摆不脱、扯不断的感情,同中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因为他原本就是从中纺干出来的,他曾在中阳纺织厂当了十几年的党委书记和厂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纺织行业度过的。他本是南方人,因当时中国的大型纺织企业都设在北方内陆地区,于是中专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华北的黄土高原。先是在新华纺织厂干了将近十年的技术员、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而后又在省纺织厂干了近八年,这期间曾当过车间主任、车间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和副厂长等职。1980年,他以党委副书记和副厂长的身分调至中阳纺织厂,1982年他被任命为厂党委书记兼生产厂长职务。当时是党委书记负责制,刚刚40岁的李高成,成为这个近两万职工的大型企业的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同时也成为当时省里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 

  那时候的李高成真是踌躇满志、傲视群雄,他发誓要把中阳纺织厂在他手里变成全国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当时也正是国营纺织企业的黄金时代,原料源源不断,一点儿不用发愁,农民们争先恐后,靠走后门才能把棉花卖给厂里。市场更是供不应求,省内省外拉货的车辆每天都排成一条长龙,最多的时候能一直排到厂门外几里之遥。厂供销处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职员们,个个都被宠成了老爷相。工人们背过弯直骂,供销处的那些王八蛋们真他妈的肥透了! 

  其实谁也一样,那时的中纺工人多红,牌子多亮!中纺的厂徽戴在职工们胸前,让多少姑娘小伙子羡慕和眼红。 

  为了能到中阳纺织厂当个工人,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曾给李高成写过多少条子,打过多少电话! 

  李高成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中阳纺织厂“文革”后的第一次全面技改工程。那时候中纺需要的资金一点儿也不成问题,一个电话打过去,上千万的资金立刻就能到位。根本没有人会想到像中阳纺织厂这样的企业会亏损,更没有人会想到像这样的企业会还不了贷款。中纺是不倒翁,是永远也折不了的摇钱树! 

  1983年中美关系紧张,中国的纺织产品出口受到了限制。中纺也一样感到了压力,产品很快积压,厂里的大小库房都存得满满当当。事关重大,面对着这样的压力,究竟该怎么办?即便是省市领导也一样拿不定主意。李高成当时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决不停产,一分钟也不能停!那会儿不光是他,包括厂里的所有职工没有一个人相信中纺的产品会真的卖不出去。 

  没有人悲观,没有人气馁,更没有人感到绝望。厂里依旧是一片喧闹热烈的气氛,依旧是秩序井然,法纪严明。职工们按部就班,信心十足。唯一顶着巨大压力的是李高成,谁也说不清楚在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李高成究竟睡过几个安心党。常常是睡到半夜里,猛的一个激灵突然惊醒,便再也睡不着了。 

  那时候中纺的纺织设备已经全部经过更新改造,产量成倍地提高。连续10个多月的产品积压,库存数字已经是历年来最高库存的几倍之多!市里临时租用的二十几个库房已全部存满,市郊临时租用的三十多个库房也已全部存满,邻近县市租用的六十多个库房也一样全部存满!库存产品的资金额已接近二十亿人民币,贷款和外欠的资金额则达到了4。5个亿! 

  那时候的李高成怎么能睡得着,他的心整天就像悬在半空里,走路就像踩在棉花里,睡觉就像躺在云端里!头上的白发就是在那会儿长出来的,脸上的褶子也在那会儿多了几成,生生地老了一大截子! 

  可那会儿的班子多团结,人心多齐!如今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领导成员,基本上就是那会儿的原班人马。那的确是经过了真正考验的一个班子,可谓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没有那样的一个班子,也许就没有他李高成的今天! 

  那时候他在全省大中型企业中率先制定了领导成员上下班不坐车的规定。他的家当时就在市区,每天上下班要往返近四十里地,他坚持骑自行车,风雨不误。中午同工人一块儿在工厂食堂吃便饭,晚上回到家时,最早也要超过十点多。有天晚上,他夜里十二点多回家,到了市区过桥时,被几个公安认为形迹可疑,把他盘问了好半天,当他说到自己是中阳纺织厂的厂长时,他们怎么也不相信,最后把电话打到厂保卫科,才算了结了此事。这件事经报纸披露后,曾轰动一时。一个正厅级的干部,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还真是一个大新闻。厂里的工人包括其他工厂的工人们,对此没有不受感动的。这样廉洁自律的好干部,如今在哪儿找去! 

  困境也就是那十个多月的时间,也许还不能叫困境,同今天相比顶多只能算是个暂时的困难。十个多月之后,产品销路便全部重新畅通,被打开的市场就好像是个饿了几百年的瘪肚子汉,有多少它就能吞多少。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连产的带存的,就基本上全部销完!当时正赶上各种棉织品涨价,中阳纺织厂库存的那些产品就好像囤积居奇一样反倒都卖了个好价钱! 

  那时候中纺的钱有多少呀!真是富得溢金,肥得流油,钱愁得没法花! 

  也就是在那时候,1986年的3月份,李高成以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的身分,当选为副市长和市委常委。 

  当选为副市长的李高成仍然分管工业和轻工业,由于是中阳纺织厂的老领导,自然也就对中纺更加关切和爱护,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中纺的问题上对他自然也十分放心。于是到1986年年底,在他的一手安排下,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中阳纺织厂的领导班子做了全面调整。在当时已经是厂长负责制的情况下,他让59岁的老厂长原明亮、57岁的总工程师兼副厂长张华彬、54岁的女副厂长李素芝一并退了下来做了厂里的顾问,而将他最信赖的干将,当时的副厂长副书记,48岁的郭中姚任命为厂长,将47岁的副书记陈永明任命为党委书记,将45岁的副书记吴铭德任命为生产副厂长,将44岁的供销处处长冯敏杰任命为供销副厂长。 

  李高成当时并没有一下子就放了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还兼着中阳纺织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职务。一直等到他彻底感到可以放手和可以放心了,他才先是免了自己的厂长职务,然后才免了自己的党委书记职务。 

  李高成对这个班子十分满意,市领导对这个班子也一样感到高兴。首先这是个年轻化的班子,而且也是个久经考验的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班子。整个班子平均年龄只有45岁多一点,在当时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里属于最年轻的。特别是他们在本厂的厂龄大都在15到20年以上,这也一样是非常不容易的。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他们已经经受了或者已经经受过厂里职工和领导们的检验。能在一个厂干这么久,而且能一步步地走上领导岗位,足可以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有群众基础的。这真的不容易。 

  当然也有阻力。 

  老厂长原明亮和副厂长李素芝当时就对这个班子的组成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总工程师兼副厂长的张华彬对此反对得最为厉害。 

  他们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厂长郭中姚和供销副厂长冯敏杰身上。 

  对郭中姚他们认为能力不够,领导如此大的一个国有企业,如果缺少高屋建瓴的认识水平和高密集型的理论水平,是很难胜此重任的,而在这方面郭中姚是明显有欠缺的。由此他们也就对李高成看重的所谓“魄力”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能力不够,却很有“魄力”,这样的领导是很让人深思的,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总工张华彬甚至对李高成原来在厂里的一些举动也提出了异议,他指出李高成当时不顾产品大量积压拼命生产的做法其实是很冒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负责任的。当时的那种情况如果放到今天,那将是非常危险的,那是拿整个工厂和近两万工人的命运做赌注,是根本不符合一个现代企业的运作规范和准则的。而这种行为,给目前的这个班子造成的影响和暗示也一样是深远的。如果认为这也是“魄力”的话,那么这种“魄力”同样是令人忧虑的。还有一点,他们认为郭中姚的道德作风也很让人感到怀疑和不可信任。尤其是对分管供销的副厂长冯敏杰的行为作风更为不满,在当时推销积压产品的手法和方式上漏洞很多,有很多人检举揭发过他们的问题。重用这样的人是很失人心的。 

  对他们提出的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