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解说词(全本)-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序 】
从北京往西大约8000公里,就是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从这里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这个国家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也只有6000万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第三集 走向现代
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与此前任何一个夏季一样,波涛汹涌。
这一天,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拥有一个显赫的名号——无敌舰队。强大的西班牙帝国在它的护卫下,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
无敌舰队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峡,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 教授 理查德·哈丁:
英西战争源于宗教改革。16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变成了新教国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亨利八世女儿玛丽的管制。
除了宗教信仰,让西班牙国王挥戈动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人正在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西班牙帝国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一个一直以来并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小小岛国,为什么会对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帝国西班牙发起挑战?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这样描述这位25岁登基、终身未婚的女王:“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副主席 哈里·狄更斯:
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他们像私掠船者一样行动,差不多就是海盗了,因此,如果他们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他们和她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这样一来,女王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因为她把它看做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
这里是英国南部的普利茅斯港,16世纪的英国航海者大多从这里启航。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在这次历时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
高贵的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的坐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这位职业更准确地说是海盗的人——骑士称号。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撑起了英国人远涉重洋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但是,这些新加入的竞争者,显然抢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舰队,以遮天蔽日的骇人威势,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新成: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但菲利普二世却面带冷笑,他坚信:无敌舰队在两周之后就会宣布英国人的败局。
然而,两周之后的局势却恰恰相反。无敌舰队遇到了大西洋上最强劲的对手,那是一支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小型舰队。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新成:
起初呢,西班牙想依据人多、船大的优势,一举歼灭英国舰队,但没有想到,英国舰队虽然规模小,但它拥有更先进的火炮,再加上气候的原因,英国舰队利用它灵活机动的特点,在战争当中反而占据了优势。
几天激战之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得一半沉入海底,一半奔逃回家。由于没有全歼对手,英国的舰长们甚至对这次胜利多少有些失望。但事实上,这次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教授 波琳·克罗夫特:
此次胜利也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回顾历史,它确实标志着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自此西班牙的霸权开始向英国转移。无敌舰队惨败后50年间,西班牙仍旧保持着大国地位,但显然其根基已经动摇。
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西班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一个新的海上强国初露峥嵘。伊丽莎白一世能带领这个正在崛起的岛国走多远?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副主席 哈里·狄更斯:
你需要记住: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西班牙阻挡了它的发展,荷兰人和后来的法国人都挡了它的路。因此英国必须利用它的海军,挑战所有这些国家的权威和力量,争夺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而伊丽莎白(一世)是第一个真正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人。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教授 波琳·克罗夫特:
我认为,在欧洲以及英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键的一环。强大的君主对于这些国家是有益的,因为他们是爱国主义的核心,能给予国家明确的领导。
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使英国走出了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在海外扩张和贸易不断拓展的同时,这个岛国的面貌和气质也在悄然转变。
伦敦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在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壮丽建筑;南岸则布满了各种剧院。今天,当年的那些剧院已难觅踪影,但却有一座剧院是个例外。
这座圆形建筑名叫“环球剧院”。它建成于1997年,但是里面的一切材料和布局,却都完全保留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样子。剧院从筹备到建成,用了接近50年,这样不计工时建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增加一个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四百年前,那位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是此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
这位身材短小、来自偏僻乡村的剧作家,在他的37部剧作中展露出惊人的才华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洞察力。莎士比亚站在16世纪的思想高度,把掩藏在历史深处的人性特点挖掘出来抛到了人们的脚下,他说:“看吧,我的朋友们,人类不是按照我的规格创造的,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它们真实的样子展示给你们。”
今天,人们用这座可以容纳1600名观众的“环球剧院”来表达他们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之情。在5月到9月的演出季节里,这里依然场场爆满,莎士比亚那些被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剧作,依然还是剧院唯一的选择。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新成:
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在哈姆雷特这样的剧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但是呢,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
女王的宽容,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而女王的开明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也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女王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在强化王权的同时,恪守了祖先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
这一政治传统,来自于一段古老的往事。
这位看上去十分孔武有力的人,是英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王,他的称号是威廉一世,从这位国王开始,英国王室才有了正宗的血统传承,并且像欧洲大陆那样,建立起封建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教授 郭方: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庄园呢,它不仅是一块地产,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还有行政管辖权,因而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侯建新:
“封建”这个词呢,在欧洲与中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呢,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代表着集权和专制,在欧洲呢,由于封建制就是庄园制,所以它意味着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在英国实行封建制度初期,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不过,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13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一位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
他把贵族们的继承税上涨了100倍,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与此同时,牛、羊、小麦的价格也都出现了成倍上涨。
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侯建新:
约翰王越来越无所顾忌,他不断地开征新税和加税,这样呢,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不成文的却流传已久的惯例,到了1215年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理由很简单,就是国王没有履行他的义务,却要求比惯例规定的更多的权力。
这是泰晤士河边一块宁静而美丽的草坪,草坪上这座具有希腊风格的圆顶纪念亭,当年曾位于节节胜利的贵族武装和约翰王驻地的正中间。1215年6月15日,面临绝路的约翰王,不得不同意与25位贵族代表,在这个亭子周围举行谈判。那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刀光剑影下,贵族代表与国王进行了整整四天的交锋和妥协,最后,《大宪章》——这份和平停战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