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第4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顽强的敌人的。
蒋介石拿着罗斯福的来电,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电报中不仅要求他把中国军
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自己屡次要求撤换的美国人,而且还完全否定了他极力推崇的
“空中战略”,特别是还要求史迪威来指挥共产党的军队。这几项要求,像一根根
钢针扎在他的心窝上。他曾设想了“拒绝”、“接受”和“缓和”三种应付办法,
并权衡了三者的利弊。罗斯福的强硬态度恐怕容不得他“拒绝”,从切身利益来说
又万不能“接受”,最后他决心以“缓和”处之。
7月8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表示“在原则上完全同意你的建议”,但接着又
提出,为了便于史迪威行使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需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并要
求罗斯福派遣一名“全权代表”,以调解他和史迪威的关系。
罗斯福没有看透蒋介石的“缓和”企图,而对他的答复感到非常满意。在7月9
日的回电中,尽管他也催促蒋介石“为史迪威承担指挥权铺平道路”,但这实际上
等于承认蒋介石关于需要一个“准备阶段”的托词,同时,他同意向重庆派遣一名
美国政治代表。罗斯福的答复虽然仍保持着强硬态度,但已给蒋介石留下了可乘之
机。
7月23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罗斯福,提出了赋予史迪威指挥权的三项先决条件:
第一、共产党的军队在未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之前不能交给史迪威指挥;第二、必须
首先议定史迪威的职权范围及其和蒋介石的关系;第三、租借物资“必须全归中国
政府或其最高统帅接受”。显然,在美国方面派出全权代表,并就三项条件达成协
议之前,蒋介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准备””下去。
8月10日,美国方面通知蒋介石,将由赫尔利将军担任总统的全权代表,并将在
近期内赴华。8月23日,罗斯福对蒋介石的三项要求作出了回复。关于共产党军队问
题,罗斯福认为:“让史迪威将军指挥的部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大敌当前,灾难
随时可能降临,在这种情况下,拒绝那些愿意打日本的人援助显然是没道理的。”
关于史迪威的权限,罗斯福表示,他应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指挥中国军队,两者
应该是“国家元首和他的前线指挥官之间的关系”。关于租借物资,罗斯福指出,
准备作出一项新的安排,“让史迪威卸掉这个负担”。他知道,蒋介石一直想掌握
租借物资的控制权,这是引发他和史迪威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当时的设
想是成立一个中美双方的联合委员会,来负责租借物资的分配。
两天以后,赫尔利从华盛顿起程,经苏联和印度飞往重庆。
在美国政府和蒋介石频繁交涉的过程中,史迪威正在锡兰康提的东南亚战区司
令部。当时蒙巴顿去英国开会,他临时来这里主持工作。马歇尔把罗斯福与蒋介石
交涉的情况都电告给了他,并告诫他要尽力避免触怒蒋介石,还要他以更多的精力
发展与罗斯福总统的个人关系。史迪威很乐意听从马歇尔的劝告,但在这方面他却
一直难以做好。
8月2日,美国正式公布了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的任命。当时美国陆军中享有
这一军衔的口右马歇尔、阿诺德、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史迪威能进入这一行列,
自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陆军部长史汀生给他发来电报,把对他的任命称作是
“我所签署的命令中,最令我满意的一个”。
8月30日,史迪威离开康提飞往印度新德里,准备在那里迎接总统特使赫尔利,
而后与他一同飞往重庆。
史迪威非常清楚此次重庆之行的艰巨性,但他仍抱有强烈的使命感,抱有坚定
的信心和希望。他觉得,只要能说服蒋介石授予他指挥权,他就有信心重整中国军
队的防线,打退日军的进攻,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他完全相信4.5亿中国人民和40
0多万中国军队的力量,只要给他们提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实施正确的组织和指挥,
就一定能战胜日本人。正是:“一号作战”攻势凶,为挽危局再衔命;重任在肩升
上将,壮怀激烈赴山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二十二章 壮志难酬
踌躇满志驭三军,热血豪情赤诚心;
祸起萧墙临大辱,含悲离别中缅印。
话说1944年9月4日,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见到了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帕
特里克·赫尔利少将。虽然史迪威已身为上将,但仍然十分尊重赫尔利,因为他知
道这是一位很有实力和影响的人物。
赫尔利生于1883年,与史迪威同岁,早年从事律师职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作为军事使节在欧洲服役,显示了巧言善辩、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在19
29年至1933年的胡佛总统任期内,他作为共和党的活跃分子担任了陆军部长职务。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他再次担任协调同盟国关系的军事使节,被授予少将军衔。
史迪威与赫尔利有过一些愉快的交往。1943年11月,赫尔利为安排开罗会议事
宜曾到过重庆,并在史迪威的陪同下会见了蒋介石。赫尔利当时告诉史迪威,在美
国人们把他称作“中国的救星”。赫尔利还对别人说:“我和史迪威的立场完全一
致。”史迪威也对赫尔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称他是“真正的美国人”,并把他的
重庆之行喻为“吹来一阵清风”。
正因为如此,当马歇尔和史汀生准备推荐赫尔利来华并征求史迪威的意见时,
他未加思索就表示同意,还充满幽默感地说;“要做出美味的法国大菜既少不了油
也少不了醋。”这醋当然就是“醋性子乔”,这油就是曾作过石油巨商、办事圆滑
的赫尔利。
史迪威和赫尔利在新德里的会见非常融洽。赫尔利用夸张的口气告诉史迪威,
他将“敲着桌子”向蒋介石提出美国的要求:第一,中国内部必须团结;第二,中
国必须授予史迪威统一指挥在华军队的全权。只有当蒋介石同意合作,才会进一步
谈论美国将在经济上给中国哪些帮助。
9月6日,史迪威和赫尔利一同飞抵重庆。
9月7日上午,蒋介石分别会见了史迪威和赫尔利。同史迪威的会见安排在9点半,
赫尔利安排在11点。“为什么先见我呢?是握手言和?”史迪威揣摩着蒋介石可能
的意图。
蒋介石的态度显得很温和,说话的口气好像明天史迪威就要履行对中国军队的
指挥权了。史迪威在日记里记下他同蒋介石谈话的内容:“迄今为止,我的工作10
0%是军事性的,但如果担任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那就只有60%是军事性的,40%则
是政治性的。如果我要使用共产党人,他们必须承认国家军事委员会的权威。他
(蒋介石)会经常向我提出建议。他希望我们之间不要客气。他对我绝对信任。”
显然,蒋介石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共产党问题,他担心共产党与美国人建立联系
会削弱他的独裁统治,而不管这是否有利于抗日。史迪威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他在一篇笔记中写道:“蒋介石面对着一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击败了他。他对共
产主义影响的传播感到迷惑,他看不到中国大众把共产党人当作唯一可见的希望来
欢迎。他们要求摆脱沉重的赋税,军队的为所欲为,戴笠的盖世太保,贪婪、腐败、
任人唯亲,无价值的货币,可怕的生命浪费,无视人权。”史迪威认为,共产党是
伟大的爱国者,是一支斗志昂扬的抗日力量,向这支部队提供援助,符合中国和同
盟国战胜日本的共同利益。即使从暂时的利益来看,共产党部队向华北出击,也是
挫败日军“一号作战”的一项重要措施。 赫尔利在同蒋介石会见时,向他转达了罗斯福总统的口信:希望他能像英美两
国授权艾森豪威尔统一指挥欧洲战场的盟军那样,让史迪威全权指挥中国军队,并
给他以充分的信任。蒋介石用十分冷漠的态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不知道艾森
豪威尔的司令部是怎么做的。史迪威和艾森豪威尔的地位确实有着很大区别,艾森
豪威尔的麾下有140万美国军队,史迪威手下只有9万多美军人员,而且除了加拉哈
德部队以外没有别的地面作战部队。因此,用这种类比的办法,是无法说服蒋介石
的。
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赫尔利同宋子文、何应钦等人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
了初步交涉,双方分歧的焦点集中在租借物资的控制权上。9月8日的会谈一开始,
宋子文就直截了当地提出:“委员长必须掌握租借物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方
面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赫尔利明确地告诉宋子文:“不同意。”而且让宋子文用
大写字母把这个词写在文件上。史迪威意识到,蒋介石虽然多次表示“原则同意”
授予他指挥权,却迟迟不肯采取任何行动,其目的不过是想用一张空头支票换取对
美国租借物资的控制权。他认为:“如果大元帅控制了分配权,我还有什么用呢。
共产党人将什么也得不到,只有大元帅的亲信才能得到物资,我的部队将只能去舔
别人的屁股。”
在初步交涉的基础上,赫尔利经与史迪威磋商,拟定了需要商讨议定的10个问
题:第一,中美合作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中国所有军事力量的统一,以打败日本,赢
得中国的解放;第二,为支持中国的目标,与中国合作以使同苏联和英国的关系更
加密切和协调;第三,把中国所有军队统一于大元帅的领导之下;第四,集中中国
的所有资源用于战争目的;第五,支持大元帅在民主基础上为中国政治统一所做的
努力;第六,提出目前和战后中国的经济计划;第七,确定史迪威将军作为前线指
挥官的权限;第八,确定史迪威将军作为大元帅参谋长的权限;第九,准备拟制指
挥系统表;第十,讨论今后对中国租借物资的管理。
9月12日,史迪威和赫尔利再次会见蒋介石和宋子文,正式递交了这10个问题。
宋子文提出,“民主”这个词含义不清,有附加条件之嫌,要求删去第五条中“在
民主基础上”一段。蒋介石表示,同意前六条;第七至第九条关于史迪威权限的问
题,应由一项“国际协定”来予以规定;第十条关于租借物资,必须交给他掌管。
史迪威和赫尔利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应按照华盛顿的意见,在重庆成立一个有中国
代表参加的美国委员会负责租借物资的分配。
这次会见之后,史迪威一面让赫尔利起草关于“前线总司令”的任命和权限的
文件,以便继续和蒋介石谈判;一面开始着手出任前线总司令的具体准备工作。
他草拟了一份大体的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与第一战区司令陈诚、第九战区司
令薛岳、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召开会议,调整对日军“一号作战”的防御部署;组
织部队在宜昌、洛阳、山西向日军后方发动进攻;去延安与共产党人协商,使其部
队置于他的指挥之下,并由成都机场向他们空运物资;挑选部队集结和训练地点,
以使美械装备的中国部队达到60个师,等等。
他还起草了一份一旦就任前线总司令后,发给各战区和各集团军长官的通电。
在那里面,倾吐了他对中国军队的肺腑之言和殷切希望。他写道:“我希望你们把
我看成是中国的真正朋友。我的唯一想法就是打败日本人,使中国强大起来,赢得
自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建立一支强大
的精良的军队。”“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要让一“外国人来干?’我要你们别
那样来看我。我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走遍了全国各地,我尊重中国人民和他们的
品格,我目睹了中国士兵作战,我一直和他们、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虽然史迪威对蒋介石能否授予他真正的指挥权表示疑虑,但他仍然满怀信心和
希望地准备着率领中国军队同日军进行生死搏斗。因为他“对中国士兵和中国人民
抱有信心”,认为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崇尚民主的……,他们诚实,节俭,勤劳,
乐观,独立,坚韧,友善,谦恭。”问题在于“受到了不当的管理”。他希望能以
他的力量来改变这一状况,挖掘出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伟大力量。史迪威充满了
豪情和壮志,但也不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当史迪威在重庆忙于同蒋介石、宋子文进行艰难交涉的时候,派往前线的美军
联络官不断给他发来关于广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