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35节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35节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恶化,并由此导致了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一场严重冲突。
    事件缘起于中东战局的突然危机。6月21日,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攻占利比亚
东部的托布鲁克,英国守军3万余人缴枪投降,埃及和整个中东面临着落入德意之手
的巨大危险。为了挽救中东的危局,美军参谋部于6月25日命令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
将该部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全部调往埃及,空袭德军的后方运输线。
同时还命令把一批正在运往中国途中的A-29型轰炸机,留在苏丹的喀土穆,以支援
英军作战。
    美军参谋部在通知史迪威的同时,已直接把命令发给了第10航空队。尽管史迪
威对此十分恼火,但也无力改变这一决定。他完全可以想象到,蒋介石得知这消息
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他在日记中发出了叹息:“现在我能对大元帅说什么呢?我
们所有的诺言都没有兑现,却还要喋喋不休地对他说:坚持干吧,老兄。”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急忙赶到蒋介石处,把上述情况告诉了他。蒋介石闻听此
事,立即大发雷霆。他怒气冲冲地对史迪威说:“既然罗斯福总统把第10航空队交
给中国战区使用,就该归我指挥。为什么如此重大的调动,竟然不经我同意?”史
迪威解释说:“抽调中国战区的力量,我也极不赞成。但是,中东局势确实十分危
险,这不仅关系到同盟国的战略全局,而且也关系到中美之间的海空航线。”蒋介
石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埃及的局势严重,难道中国的局势就不严重吗?浙赣地
区的形势也十分危险,为什么中国战场就不受重视?”
    蒋介石的抱怨是直接对着美国的。4且18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16架B-25型轰
炸机,从太平洋上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了日本的东京、大版、横滨、
名古屋等城市。随后,飞机降落在浙江衢州一带的中国机场。日军为防止美国飞机
再次空袭日本本土,遂于5月中旬调集8个师团约14万人,发动了浙赣战役。至6月下
旬,日军先后攻占金华、衡州、上饶、鹰潭等浙赣线要地,摧毁了衢州、玉山、丽
水等地的空军机场,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美国轰炸东京的行动,事先以保密
为由并未征得蒋介石同意,事后对中国遭受的报复性进攻,也没采取积极的救援措
施,现在又要剜中国战区的肉,去补中东战场英国的疮,蒋介石自然感到愤愤不平。
    他把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到了史迪威的头上,疾言厉色地说:“罗斯福总统
答应的援华物资数量,现在执行的还不到1/10。我绝不怀疑总统的诚意,但事实如
此,是不是你工作不力的缘故?你作为我的参谋长,美国援华物资能否如期保量运
来,应该是你的责任。”
    蒋介石的无端指责,彻底打消了史迪威原来抱有的一点同情。在他看来,美国
纵使有一万个错,也轮不到蒋介石来指手划脚;他本人既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同
时又是美国的驻华代表,他绝不能容忍蒋介石的这种蛮横态度。“我狠狠地反驳了
他们。”史迪威严肃地指出了他就援华物资向美国提出的要求,盟国军火分配部确
定的物资分配计划和月前运输上的困难。
    “我不要听。”蒋介石又一次打断了史迪威的话。他听惯了阿谀奉迎和唯唯诺
诺,对史迪威的反驳感到怒不可遏。“倘若英美认为中国战场仍有保持的必要,就
绝不该一再无视中国的利益。我要你马上派人回去报告,我想知道英美是否还把中
国战区当作同盟国一个战区,否则我自有办法。”说完,竟站起身来拂袖而去。宋
美龄在后面,像鹦鹉学舌似的又重复一遍,“请记住,委员长要同盟国就中国战区
有无存在和支持的必要,作出‘是’或”‘不是”的明确回答。”
    过了两天,蒋介石夫妇又一次约见史迪威。正式要他向美国政府转交带有时间
期限的三项“最低要求”。第一,美国必须在8月至9月之间向印度派出3个步兵师,
以重新打通中国至缅甸的交通线;弟二,8月底以前,中国必须得到500架作战飞机,
并保待这个水平;第三,从8月开始,空运司令部必须保证每月向中国运送5000吨物
资。宋美龄还特别声明,这些条件是维持中国战区的“最低要求”,如果同盟国不
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就取消“中国战区”,作出“其他安排”。
    史迪威对这种卑劣而愚蠢的要挟手段十分反感,但是他仍然如实地向罗斯福总
统和美国政府报告了蒋介石夫妇对第10航空队调动问题作出的反应,以及他们提出
的所谓“最低要求”,并准备派他的高级助手格鲁伯准将回国,直接向华盛顿汇报
中国战区的目前状况。不过,当宋美龄要他在报告上附署个人的赞同意见时,他断
然拒绝了。作为一名美国军官,他不能去支持一份对本国政府带有最后通牒性质的
文件。宋美龄又转而对他施展起中国“第一夫人”的魅力,她私下里对史迪威说:
“我们会帮助你成为一名四星上将。”这套许诺和收买的伎俩对陈纳德或许有用,
但史迪威却根本不屑一顾。他在日记中写道:“见他们的鬼去吧!”
    面对蒋介石夫妇的种种压力和诱惑,史迪威丝毫也不为之所动。他认为,要让
美国在8月底以前满足蒋介石提出的三项要求,“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他们却如此
愚蠢地以为我们会答应。……他们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同时,蒋介石根本没
把他看作美国总统的代表,而把他当成一个必须对他们“唯命是从的傀儡”和可以
随意摆弄的“小丑”,似乎他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的每一个要求去向美国政府游说。
因此,他必须严肃地向他们重申美国政府赋予他的来华使命。
    7月2日,史迪威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备忘录,明确指出:“第一,
本人作为美国代表出席在中国举行的所有军事会议。在这种场合之内,我必须代表
和维护美国的政策,本人的其他地位一概无效。第二,本人负责指挥中国、缅甸和
印度的美国军队,因此其职权超出了中国战区之外。第三,本人代表美国总统负责
监督和管理租借物资,并决定移交这些物资的时间和地点。此项物资移交之前,美
国总统随时可以根据法律予以收回,移交之后,由大元帅负责支配,本人有权确保
这些物资只能用于有效的对日作战。第四,本人是大元帅之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
负责有关计划、组织、训练和作战方面的事宜,没有采购物资的任务。第五,本人
是一名宣誓要维护美国利益的美国军官,这是我的基本立场。第六,在上述职责范
围内,我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对日作战。
    史迪威的这份备忘录,大大触怒了蒋介石。他马上致电宋子文,要他转告美国
政府,由于史迪威既在中国战区任职又代表美国利益的双重身分,使他无法下达命
令,亦无法协调关系,因此,宋子文向美方交涉,将史迪威“自动召回”。同时,
他拒绝再见史迪威,对史迪威递交的任何文件,提出的任何问题都置之不理,把他
冷冷地晾在了一边。
    蒋介石的无赖手段和故意冷落,使史迪威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在写给夫人的一
封信中谈到:“这是我一生中所从事的最枯燥无味的工作。我试图劝导和说服的人,
是一个顽固、无知、满脑子偏见和自负的专制暴君。他只能从我这里得到真实情况,
但又认为这些都难以置信。”疾病又一次向他袭来,腹部压痛,连续的呕吐。经过
化验,发现体内有寄生虫。他在36小时之内,接连服用了8种药物,终于好起来了。
这时家里又传来不幸的消息,年近80岁的老母因病去世。史迪威作为长子,既没能
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也未能参加老人的葬礼。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史迪威的工作热情,父亲从小向他灌输的道德观深深
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不工作就是罪过。”他继续向蒋介石呈交各种备忘录、形势
分析、整编方案、训练计划,用一份又一份文件来“轰炸蒋介石”。
    7月7日,为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史迪威应邀发表了1分钟的广播讲话,他满腔
热情地称赞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士兵的战斗精神。他说:“在中国人民坚持了5年抗战
后的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在这里向那些肩负着重任,经受了战火考验的中国士兵表
达我的敬意。我认为,中国士兵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吃苦耐劳、诚
实正直、坚忍不拔的伟大品格。他们备受艰辛,而从无怨言;他们听从调遣,而毫
不犹豫。在他们质朴而坦诚的头脑里,从未想到过自己正在创造着一项英雄伟业。
中国士兵所求甚微,却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史迪威的这些赞美之词并不是
言不由衷的客套,他始终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士兵抱有美好的感情。正是出于这一点,
他才更加痛恨中国统治者和军队高级指挥官的自私、专横、贪婪和昏庸。
    7月19日,史迪威通过军委办公厅主任商震,向蒋介石转交了他精心拟定的关于
夺回缅甸的作战计划。其主要设想是;以英军3个师、华军2个师、美军1个师为第1
路,从印度阿萨姆邦向曼德勒出击;以华军20个师为第2路,从中国云南进攻腊戍;
两路会合之后,挥师南下,攻取仰光;以英国海空军为第3路,进攻孟加拉湾的安达
曼群岛,并在仰光登陆。为实现这一计划,他还要求蒋介石立即向云南集中30个师
的中国部队,以便进行整编、更换装备和组织训练。
    美国政府得知史迪威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的情况之后,采取了支持史迪威的立场。
罗斯福总统授权马歇尔起草了给蒋介石的回电,电报由当时在美的宋子文负责转交。
回电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召回史迪威,即使换人,任何继任者都将具有和史迪威相
同的权力。根据美中双方换文达成的协议,史迪威既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又是美国
总统的代表,因此,“要史迪威将军全部按照你的命令来行使职权是不切实际的”。
    宋子文被罗斯福回电中的强硬态度惊呆了,他不敢把这封电报如实地转交蒋介
石,竟擅自对电文的内容、措辞和语言作了修改,而马歇尔却把原件的副本直接发
给了史迪威。这样,史迪威从总统回电的原件中,看到的是美国政府对自己的支持;
而蒋介石却从宋子文删改的回电里,误以为罗斯福对他作出了让步,两个人的对立
情绪越来越严重了。
    在华盛顿的总统办公室里,罗斯福面对着史迪威和蒋介石分别发来的充满火药
味的电报,心里感到忧虑和不安。史迪威作为美国代表的地位和职权必须坚持,因
为这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他从许多不同的渠道得到报告,指责蒋介石把大量的
租借物资中饱私囊或囤积起来,用以对付共产党人和国内的其他政治对手。只有严
密地监督美国租借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才能保证这些对华援助全部用于对日作战。
但是,他也不同意史迪威提出的以租借物资为手段,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的办法,担
心这会彻底地激怒蒋介石,使他真的脱离同盟国阵营,与日本单独媾和,这当然也
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为了协调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罗斯福决定派他的经济
顾问劳克林·柯里博士到中国去。
    7月20日晚,柯里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到达重庆。他分别向史迪威和蒋介
石了解了情况,并同双方进行了多次谈话。
    问题的症结十分明显,造成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蒋介石,他拒绝承认史迪
威作为美国代表的地位和职权。蒋介石声称,他根本不知道宋子文和史汀生就史迪
威赴华使命达成的换文;柯里还发现了宋子文在罗斯福回电上做的手脚。他就此向
蒋介石作了详细的说明,指出:“史迪威来华的双重身份和任务,以及管理美国租
借物资的权力,是由史汀生和宋子文共同商定的,并且有正式换文可据。宋子文不
将换文的内容向委员长报明,又不将罗斯福总统支持史迪威立场的电函如实转交,
使得委员长不了解美方对史迪威职权的基本态度,这些并不是史迪威的责任。”蒋
介石听后,不得不表示他“不反对”史迪威的双重地位和任务。
    关于撤换史迪威的问题,柯里对蒋介石说:“史迪威将军在美军中享有很高的
声望,是马歇尔参谋长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如果委员长认为史迪威没有在华的必要,
马歇尔可以把他调往别处,担任其他的指挥任务。不过,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