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庄子婖婣-第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正是战国时代,这个时候的外交,尤其是代表国家政治的外交官,就是第一线上的战士,随时有危险,有时候去了就不能回来,有时当场就被杀掉了。譬如五代时的冯道,几次当大使,他的诗:“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身死掩风沙”,记载跟随大使的办事人员,半路死了,埋在荒沙野地就完了。中国外国都一样,这种事例很多很多。
因此叶公子高就来问孔子,“王使诸梁也甚重。”古人有一个礼貌,名字有一个官名,有一个小名。譬如小名,父母可以叫,朋友是不应该叫。官名,老师,父母可以叫,譬如古代做官,皇帝也可以叫,部下就不好意思叫了。像叶公子高,一般都可以叫,他自己来给孔子讲话,必须要称自己的本名诸梁。他说大王派我去当大使,这个责任太重了。大家都知道苏武的故事,苏武牧羊十九年回来后,官职不过为典属国,等于是现在的外交部的一个负责人,管理附属的国家,还不是外交部长。所以在古代当大使,责任太重了。叶公子高说:我担负了齐国大使这个任命,齐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国,它对待大使很有礼貌,这还好办,它并不重视代表一个国家的大使,那么我要达到外交的任务,要说动齐王,“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候乎!”“匹夫”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你想变动说服它都很难,何况一个国家的领袖。所以啊,我心里头很害怕。
“子当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 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叶公子高说:老师啊,你平常已经告诉我的话,凡是作人做事,国家大事乃至朋友之间的个人小事,很少有一切事情的成功永远是高兴,是圆满。这就是佛学说的道理: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孔子也讲“寡不道以欢成”,“寡”,就是很少。“不道”,不合于一个法则,不合于一个什么法则呢?“以欢成”,就是高兴地、圆满地完成任务。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去完成任何一件任务,很少有圆满完成的,都很痛苦地成功。所以人世间作人做事之难。如果担负一个政治上的任务,外交的任务,或是做个公务员,事情如果不成功,任务达不到,则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给皇帝杀了,或者给敌人杀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是其它祸害出来,或者路上被行刺,比如美国的总统给人打一枪。有时候,国家的大事成功了,你可以说,这下我成功了,在当时非常辉煌,而在历史上是一件很糟的事,“则必有阴阳之患”,受冥冥中之天道,遭遇到很坏的果报。或者说一个任务给你办成功了,就会被社会,被人所妒嫉。所以做人做事,不管你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能不管成功与失败,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才能够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人生住世的最高处。
赵宋是第二个南北朝
我们中国人应该懂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尤其是宋朝的历史很有名。研究宋代历史,有个最妙的事情,一个领袖,要么是绝对的军人出身好办,要么是绝对的文人起来也好办,由军人而变为一个读书人,像赵匡胤两兄弟就难办,从好的方面来讲,天性比较仁厚,雄长的气魄就比较薄弱。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以后,因为晓得战争的痛苦,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的冒险,所以把燕云十六州在地图上一划,他不管了。宋朝的建国,版图非常狭小,治权所及的地区,实在小得可怜。辽、金、元始终雄踞在北方,西边有夏国,南边有大理国。就这样勉强维持了三百年。所以严格地讲,至少我不承认宋朝算是一个朝代。如果我们从历史统一大业的观点来说,整个南北宋三百年间的政权,只是与辽、金,乃至西夏等共天下,彼此分庭抗礼,等于东西晋以后第二个南北朝的局面。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宋朝在文化的发展上,蛮光辉的,历来的传统历史学者,秉承一贯的正统观念,都以宋朝为主,但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来看,南北宋与辽金元,都是服膺在中国文化的大纛之下,各有千秋,辽金的文治,比起宋朝,并无太大的逊色。这一观点,也许是我对历史的看法不同,但大致不会离谱。尤其希望青年同学们,不要忽略了当时辽金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大系的关系。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以及他的子孙,北方都没有统一,而且实在也怕统一,不想统一。所以宋真宗,历史后来给他的谥号叫“真宗”,这个“真”字,是很妙的,他也是搞宗教的。当时全国都想统一,他为了不想打仗,为了使老百姓乃至知识分子不提出来这个意见,就拼命提倡宗教来迷醉朝野,认为上天的意志,是要好好修道,不要再打仗。当时最大的顾忌,就怕宰相王旦不同意。开始是试探,结果没有办法沟通。宋真宗有一次请王旦吃饭,吃完了以后说:“我看你那个宰相府上啊,家用也很清廉,有一个小礼物,你带回去。”王旦带回来一看,是黄金。王旦考虑了一夜,实在睡不着。皇帝送红包,就是叫自己不要反对,也只好不说话。后来王旦就宣布,我老了,天命该退休了。
名臣寇准
宋真宗那个时候,跟金国处在战争状态。这段历史是非常有趣的,我们读历史要看清楚。当时最有名的宰相寇准提出来,主张宋真宗到前方御驾亲征,这是非常危险、非常冒险的事情。老实说,宋真宗并不愿意去,好在他还是接受了寇准所坚持的决策。结果宋真宗到了最前线,看见金国精锐的部队,与自己只隔一条黄河,心里很害怕,就派太监去看看宰相寇准在干什么?派去的太监回来禀告皇帝说,寇准在军营里和部下一起打麻将,而且一边打麻将一边喝酒,还在叫“哎呀,红中哦!”他玩得高兴得不得了。宋真宗一听比较安心了,寇准还在玩呢,大概不危险。如果寇准是在那里办公,或者拿着前方的电话正在听,那宋真宗心脏病就要发了。寇准也晓得皇帝有这么一个心理,所以故意装出很轻松的样子。寇准的这一着,我们读历史知道,是很冒险的,那真是宋朝的大忠臣,是真为国家,真为天下。可以说寇准的这个做法,非常严重,如果搞错了,不止一个人杀头,全家都要杀光,而且还要灭九族,因此,“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情达到了成功,“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我们看宋朝的历史,寇准在檀渊之役中,军事,外交,政治,一手包办了。檀渊之役是很光荣的一场外交胜利,拿现在的话说,是政治上的大胜利。可是胜利归胜利,两国订的还是和平条约。结果事后,寇准还是始终遭遇宋朝政府一般人的妒嫉。
历史上还有一件有名的故事。宋朝有一位了不起的文人,叫张咏,也是宋朝的名臣,是四川这一带的地方首长。寇准当时在国际上声望之高,不得了,但是事情一成功了就下台了。下台以后,有一次在陕西碰到张咏到中央来做述职报告。寇准就向张咏请教。张咏说:“相公啊,你太谦虚了,何必问我。不过,《汉书》的《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奇怪了,《汉书》我又不是没有读过,怎么讲这个话?于是马上回来把《霍光传》一读。霍光在汉朝功劳很大,刘家的天下等于是他一手救过来的,结果《汉书》把他一生功劳说完了以后,《汉书》的作者班固,最后对霍光下了一句评语:不学无术。寇准读到最后结论,哈哈大笑,张咏在骂我不学无术。那么这是个什么学呢?讲这些历史的道理,是我们看了“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这四句。再加上“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就知道了。所以不管做人做事,成功或者失败,而没有后患的,只有大德的人能做到。
千古名将郭子仪
我们拿历史古人来比,只有唐朝郭子仪一个人做到了。研究郭子仪一生的历史啊,那的确漂亮极了,对人事的处理高明极了,恐怕在《二十五史》里头找不出第二个人。我们历史上讲究一个出将、入相,郭子仪几次当大元帅,后来唐德宗称他尚父,这个尚父,只有周朝周武王称过姜太公,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由唐明皇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是郭子仪一手保驾的。有一次在唐代宗的时候,又同唐明皇一样天下大乱,新疆的回教联合西藏的回教造反,快要打到首都长安了,皇帝又下命令叫郭子仪出来。当时他一支部队都没有,跟在身边的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一接到诏命,他只好临时凑合出发,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反正连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编,也只凑了伍千人,去抗拒敌人十万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随军的儿子讲,这仗不能打,我一个人去敌营,或许还有点办法。等他骑上马要走时,儿子一把拉往马说,爸爸你绝不能一个人去啊。郭子仪把马鞭一拿,朝儿子拉往马的手“啪”地一抽,去!就是说你滚开,我非一个人去不可。他告诉儿子,五千人打十万雄兵,打也是打败,不打又不行,我去死也只死一个人,如果一打,大家统统都没有了。郭子仪一个人到了前线,向敌人说,郭令公来了。敌人看见这么一个老头子,就问郭令公在哪里?郭子仪就把军帽一拿,又把身上的衣服解开,手上的武器丢下来,敌人一看,果然是令公。然后儿子不放心,带几百人的部队跟过来。郭令公回头把手一挥,你们滚回去。就一个人进敌营去了。进去以后,两个大元帅一拉手,又喝酒又什么的,几句话一讲,还打什么?就不打了。不止一次,多少次危急的时候,靠他化解了。当然,皇帝等天下没事了,又叫他回家。你要知道,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可是皇帝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他就马上移交清楚,规规矩矩回家,脸色都不会改一下的。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没有他。
所以我常常告诉学军事的,学政治的同学们,应该以郭子仪为榜样,他的一个很大的长处:肚量大。乃至在皇帝面前最红的有权位的太监鱼朝恩,用各种花样专门来整他,他都没有记恨,都包容了,最后鱼朝恩没有办法,派人暗地挖了他父亲的坟墓,他明知道是鱼朝恩搞的,也不动声色。这个就很难了,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结果皇帝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带兵几十年,士兵们在外面破坏别人坟墓的事情,我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那是果报,谁挖了,就不要问了。你看,有这样的肚量,量大福大。
史载郭子仪年八十五岁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他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几十个孙子。家里的人口有三千,孙子叫爷爷好,他也不认得是哪一个孙子,反正小孩子来问好,他都点头而已。王府怎么进来怎么出去,他都搞不清楚。他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所以历史对郭子仪的评议:“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他的功劳比皇帝伟大得多了,而上面没有怀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郭子仪出将入相几十年,唐朝当时的高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而他自己没有骄傲,这两点一般人做不到;第三点更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他私人生活很奢侈,但上至政府,下至民间,没有一个人批评他不对,第三点多数人不能做到,而郭子仪做到了,古今往来第一人。
凡事若大若小,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并非讲出世思想,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作人处事的道理。这一段话,是叶公子高回忆孔子平常教他的。他说老师啊,你平常是这样教育我们要“见危受命”,自己的国家在艰难危险的时候,国家需要你,你就要去担当重任。叶公子高现在“见危受命”,但是他私人也很难过。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他说我平常生活很简朴,吃的饮食很简单,“执粗”,等于说有一点素菜,吃两个馒头就够了,而不要求吃好。下一句话,问题来了。古人的解释,“爨”字是厨房里烧火。“无欲清”,不想清凉。烧火烧起来不想清凉,这是什么意思?古人解释这句话,说庄子文章的意思就是:我只想生活清